
這大概是每個投入心力研究投資的散戶,在夜深人靜時都會反覆拷問自己的問題:「我花費了這麼多時間閱讀財報、追蹤產業新聞、建立自己的觀察清單,如果最終的績效連單純買進 0050 或 VOO 這類大盤 ETF 都跑不贏,那這一切的努力,究竟是實現了個人洞見的價值,或僅僅是一場自我感覺良好的瞎忙?」
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它卻是我們所有投資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它迫使我們去直面一個根本性的議題,那就是我們對於「成功投資」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又該如何衡量自己的進步。
很多人習慣將投資的成敗歸因於模糊的天賦、難以捉摸的「盤感」,或是純粹的運氣,但這種想法除了帶來焦慮與不確定性之外,對於我們自身的成長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今天不是要提供一套保證獲利的公式或神奇的捷徑,因為那樣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恰恰相反,我想做的是分享一張「地圖」,一個相對清晰的思考框架,幫助大家去檢視自己的投資流程、校準自己的羅盤、衡量自己的進步,並找到下一階段最應該投入心力的方向。透過這張地圖,我們希望讓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轉化為可積累的技能與智慧,而不是在市場的隨機漲跌中被消耗殆盡。
校準羅盤 —— 如何客觀衡量自己的投資「等級」?
在我們一頭栽進各種複雜的分析方法與投資策略之前,首要的任務是建立一把客觀、嚴苛、且能誠實反映現實的尺,用來衡量我們自己的表現。
我們必須承認投資的最終結果是極端客觀的,它不像藝術鑑賞可以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主觀空間。一幅畫作,甲覺得美不勝收,乙可能覺得毫無價值,這沒有對錯。
但一個投資組合的長期績效,是美是醜,是好是壞,數字會給出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答案。一個年化報酬 5% 的成績單,無論我們為它編織多麼動人的故事,它在本質上就是不如一個年化報酬 15% 的成績單。
那這把尺的刻度應該是什麼?我們可以參考一套由時間與績效構成的嚴苛分級標準,來定位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並看清前方的道路有多麼漫長。
- 良好 (Good) 等級:這個等級的門檻,是具備一份長達十年以上,且扣除所有費用後的淨年化報酬率,能夠穩定超越 S&P 500 指數的公開紀錄。這聽起來或許不難,但根據標準普爾的 SPIVA 報告(S&P Indices Versus Active)長期追蹤的數據,能做到這點的專業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比例大約只有 10% 到 15% 左右。這意味著,光是達到「良好」這個基礎等級,就已經勝過了市場上八成以上的專業選手。
- 偉大 (Great) 等級:要從良好邁向偉大,挑戰的難度將會指數級增長。它的標準是將時間維度拉長一倍,也就是擁有二十年以上,淨年化報酬率持續超越 S&P 500 指數的驚人紀錄。當時間拉長到二十年,這足以橫跨數個完整的牛熊經濟週期、數次科技泡沫與破滅、以及數不清的產業興衰輪動。在這樣漫長的賽道上,單純的運氣或僅適用於某個特定時代的單一策略,幾乎都會被無情地淘汰。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經理人,鳳毛麟角,比例可能驟降至 2.5% 以下。
- 史上最偉大 (GOAT) 等級:這是投資世界的聖母峰,是傳說中的領域。它的標準不再只是「超越」大盤,而是要達到一個令人敬畏的絕對數字,也就是在長達二十年以上的時間裡,創造出淨年化報酬率 20% 的紀錄。複利的可怕之處在於,20% 的年化報酬率持續二十年,代表著初始資金將會增長超過三十八倍。能進入這個殿堂的,都是投資史上留名的人物,像是華倫·巴菲特、喬治·索羅斯、彼得·林區等人,其比例可能連 0.01% 都不到。
這套分級標準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時間」才是投資競賽中最公正、也最殘酷的裁判。它就像物理學中的「重力」,任何短期內因為運氣或搭上順風車而一飛沖天的績效,最終都會被這股強大的力量拉回地球表面,回歸到與其真實能力相匹配的平均水準。只有那些具備了真正可持續的技能優勢、並且不斷自我進化的投資者,才有可能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持續對抗這股強大的均值回歸力量。
當然,身在台灣的我們,心中馬上會浮現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我們真的有必要跟 S&P 500 這個遠在天邊的指數比較嗎?跟台股加權指數比,不是更貼近我們的現實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決於我們想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這兩種比較視角,都非常重要,它們分別給了我們兩張不同層次的成績單。
第一張成績單:「在地選股能力」的檢驗。 將自己的投資組合與台股加權指數或 0050 這類ETF 進行比較,是完全合理且絕對必要的。這是在一個公平的「同場競技」基礎上,檢驗我們自己在「台股」這個特定的戰場中,是否透過我們的選股與操作,創造出了超越市場平均的「附加價值」(Alpha)。如果能長期穩定地勝過台股大盤,這就證明了我們是一位優秀的「台股投資人」,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這張成績單,評量的是我們的「戰術執行力」。
第二張成績單:「全球機會成本」的審視。 那為什麼要多看一張 S&P 500 的成績單呢?這背後代表的是一種更宏觀的「機會成本」思維。因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的資金永遠都有一個最簡單、最強大的「預設選項」,那就是透過低成本的 ETF 去投資 S&P 500 這個代表全球最優質企業集合的指數。
如果我們花費了巨大的心力在自己熟悉的市場中精挑細選,最後的成果卻連這個「什麼都不用做」的全球最佳被動選項都無法戰勝,那麼從純粹的資本效率角度來看,我們的「整體策略」(包含選擇主動投資台股這件事本身)是否最優,就值得打上一個問號。這是一種頂尖的自我要求,像是把自己放到世界舞台上,去挑戰最強的對手。這張成績單,評量的則是我們的「全球戰略觀」。
一位成熟的投資者,或許應該學會同時看著這兩張成績單,用戰勝台股大盤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在地洞察,同時也參考與 S&P 500 的差距,來時刻提醒自己全球的機會成本與最高的標準在哪裡。只有校準了羅盤,我們接下來的努力才不會偏離航道。
拆解你的引擎 —— 投資是可以修煉的五大核心技能
確立了衡量標準之後,下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將「投資」這個看似抽象、仰賴天賦的藝術,拆解成一套可以被理解、學習、並且刻意練習的系統化技能。如同任何一門高深的技藝,無論是音樂、體育還是學術研究,外界看到的卓越表現,其內在都是由幾項最根本的核心能力所支撐的。投資,亦是如此。
我們可以借鏡巴西柔術界傳奇教練約翰·達納赫(John Danaher)的洞見,他覺得任何專業領域的成功,都奠基於對該領域五到六項核心技能的精通。我們同樣可以將投資這門學問,拆解為五項普遍適用的核心技能。無論我們的投資風格是價值型、成長型,或是更偏向短期交易,這五項技能都像是構成我們投資引擎的基礎零件,缺一不可。
一、識別 (Identifying) 的技能
這是所有投資流程的起點,指的是「比市場上大多數人更早地發現值得採取行動的投資點子」的能力。平庸的投資者等待新聞媒體報導後才追逐熱點,而優秀的投資者則擁有自己獨特的資訊管道與發掘機會的系統。這個技能的養成,可以透過幾種方式疊加而成:
- 蠻力地毯式搜索:這聽起來很笨,卻是最紮實的方法。定期性地將市場上所有股票(或是自己能力圈內的特定產業)從 A 到 Z 瀏覽一遍,確保沒有任何遺漏的璞玉。這種地毯式的搜索,在做的過程中會愈來愈快,因為我們的腦中會逐漸建立起一個模式識別的資料庫,讓我們能在一兩秒內就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花更多時間研究。
- 運用篩選器:建立符合自己投資哲學的量化篩選標準,像是有特定營收增長率、低本益比、高股東權益報酬率等等,利用工具來縮小搜尋範圍,再進行質化分析。
- 研究的延伸性:這是一種常見的點子來源。在深入研究 A 公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它的上游供應商 B 公司,或是它的競爭對手 C 公司,其實是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好的研究,總能像藤蔓一樣,延伸出新的線索。
- 人脈網絡與資訊交換:當我們在投資領域耕耘得夠久、夠深,並且樂於分享與互惠,自然會建立起一個由其他優秀投資者、產業專家、甚至是公司經營者組成的可信賴網絡。許多最寶貴的投資點子,都來自於這個圈子內的善意交流。
- 主動的耐心:這是「識別」技能的最高境界。當我們對自己想找的東西有了極為清晰的圖像後,我們就能抱持著一種「主動的耐心」,願意在市場上什麼都不做,直到那個完全符合我們心中理想標準的獵物出現為止。
二、分析 (Analysis) 的技能
找到了潛在的目標後,就進入了「分析」這個核心環節。這不僅僅是看看財報數字、算算本益比那麼簡單,它是一套包含質化與量化評估的完整盡職調查。
- 業務與護城河分析: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生意的?它的產品或服務為客戶解決了什麼關鍵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什麼樣的「護城河」(競爭優勢)來抵禦競爭者的攻擊?這個護城河是來自於品牌、專利技術、網絡效應,還是規模經濟?護城河的寬度與深度,直接決定了一家企業能夠維持超額利潤的時間。
- 領導者與管理層評估:在很多時候,投資一家公司,本質上就是投資它的管理團隊。我們要評估的,不僅是經營者的能力與過往的成績,更關鍵的是他們的品格、誠信,以及他們是否將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是如何配置公司資本的?是積極投入研發,還是用來發放高額的個人薪酬?在台灣的市場環境中,由於家族企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對「公司治理」與「家族接班」等議題的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有時候,一個不透明的家族決策,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遠勝過一季的財報好壞。
- 財務健康度檢視:這部分相對客觀,我們要像醫生檢視體檢報告一樣,仔細審視公司的三張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公司是否賺錢?它的獲利是來自於本業還是業外的一次性收入?它的現金流狀況是否健康?負債比例是否過高?這些都是判斷一家公司體質是否強健的基本功。
- 價值評估:在完成了以上所有分析後,最後我們要嘗試為這家公司估算出一個合理的「內在價值」。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種,像是現金流量折現法(DCF)、本益比法、股價淨值比法等等,沒有哪一種是絕對完美的。重點不是追求一個精確到小數點的數字,而是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價值區間,並將其與當前的市價進行比較,判斷是否存在足夠的「安全邊際」。
三、買進 (Buying) 的技能
做完了所有研究與分析,終於來到扣下板機的時刻。但「買進」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它關乎如何將我們的「信念強度」轉化為恰當的「部位大小」。
- 初始部位的建立: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到單一檔自己覺得「十拿九穩」的股票上。尤其是新手,很容易因為興奮而過度曝險。一個更穩健的做法,是將初始部位控制在一個即使看錯了,也不會對整體投資組合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範圍內,像是 5% 或 8%。
羊羹我自己的長久以來的習慣是,每次投資僅使用可支配資金的1/3,他不是一個固定值,而且是每個月固定的一個時間點上,會影響其大小的原因只有可能是我賣出了什麼股票、意外收入、本職收入、副業收入…等等的變化。
- 加碼與減碼的藝術:公眾市場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提供了「可變價格」。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可能一年內的變化不大,但它的股價卻可能上下波動 30% 到 50%。這為我們提供了動態調整部位的機會。當股價下跌,但我們確認公司的基本面依然穩固甚至更好時,或許是勇敢加碼的時機。反之,當股價在短期內暴漲,遠遠超過了其內在價值時,適度減碼、鎖定利潤,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 部位大小與心理承受度:最終,我們的部位大小必須與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匹配。一個讓我們夜不能寐的部位,無論它未來可能帶來多大的回報,都是一個失敗的部位,因為它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決策品質,讓我們在市場正常波動時就因為恐懼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四、賣出 (Selling) 的技能
如果說「買進」決定了我們的潛在回報,那麼「賣出」就決定了我們最終能將多少回報真正放入口袋。這或許是五項技能中最困難、也最違反人性的一項。
- 停損的紀律:賣出的第一個重要功能,是「限制虧損」。承認自己看錯,並且果斷地賣出一個基本面已經惡化的部位,是保護資本、讓自己能長久留在牌桌上的必要之惡。
- 停利的智慧:賣出的第二個功能,是「實現獲利」。這聽起來很棒,但時機的拿捏卻充滿挑戰。賣得太早,可能錯過後續巨大的漲幅;賣得太晚,又可能眼睜睜看著帳面利潤大幅回吐。
這四項技能,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投資作業系統。我們可以試著誠實地為自己在每一個項目上打分數,看看自己的引擎在哪個零件上最強勁,又在哪個零件上需要進廠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