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具有風險,投資人應了解相關風險並自行承擔投資盈虧,任何投資行為都可能導致本金損失,投資前應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任何股票投資建議或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投資決策的保證。
從這常用的免責聲明,就可以知道任何投資活動,都是有風險的。
大家都說存銀行最安全了,但是存銀行就沒風險? 台灣的銀行相對來說是機率比較小的,就算倒閉也有存款保險機制。但光2025年,美國就有Pulaski Savings Bank跟Santa Anna National Bank兩家地區型小銀行破產。2023年甚至有多家大型銀行破產(如Silicon Valley Bank、First Republic Bank等),美國一樣有FDIC這樣的存款保險機制,但一樣會有銀行破產的風險。
所以玩期權是否有風險? 這是當然的,有! 但一般來說,風險越高,報酬越高! 於是風險管理就是所有投資理財行為的重中之重,這也就是為何要透過買ETF做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然而如同前篇期權操作資產配置聊的,老貓啃想跟上大盤漲幅,又想要操作期權賺取額外的利潤,那就不得不考慮期權的好處與壞處。
首先,期權一定有風險,問題在於風險是否可控?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期權有槓桿?
期權是一種合約,買方付出訂金(權利金)取得權利,賣方收取訂金賣出權利。權利金因為行權時間、行權價格會有所不同,總體來說都低於實際買賣股票的金額,所以期權有槓桿。既然有槓桿,風險自然會比單純買賣個股來得高。因此,倉位控制是確保風險可控的第一步,也因此要操作期權,基本上各家券商都會要求要有融資帳戶,並做保證金比例的管控。
但基本上券商的規定,是在管理券商的風險,不是幫你做風險管理,因此如同老貓啃這樣的韭菜,就需要自行管理倉位,除了最好要有抵押品(持有正股100股才做cover call,這樣到價被行權了,最多就是賣出持有的正股,犧牲掉超過行權價的股票利潤),或是有足夠的資金或股票才能做naked sell put(到價被行權,資金夠就買入正股,資金不足要嘛跟券商借款支付付利息,要嘛賣出股票倉位填補缺口),就算是buy call或buy put,也是要佔一定的保證金來確保行權時的償付能力。這也是為何之前老貓啃提過把閒置資金停泊在BOXX,讓閒置資金可以賺取接近國債的穩定收益,還可以做為緊急備用金隨時變現。
之前提過老貓啃玩過外匯保證金,因此特別注意保證金維持率的問題。但外匯跟期權不同,外匯保證金好計算,但期權的保證金算法就很複雜,且不同齊全的槓桿率不同,實在難以計算。因此,保證金倉位最好控制在10%以下,相對是比較保險的。
Cover call跟naked sell put風險無限?
一般影片或是講期權的文章,都說cover call跟naked sell put的損失無限,這是因為這兩種期權,都會在OTM時被行權。Cover call被行權的話,就必須賣出手上持股,也因此犧牲了更多的股票上漲利潤。Sell put被行權的話,就必須買入股票,如果股價持續下跌,就會持續虧損,如果股票下市,整筆投資都會損失。
但真是如此嗎? 當你賣出一個月後到期,行權價是現價+10%的cover call,假設權利金有1%,一個月後股價漲了15%,你可以賺到的有10%的價差,還有1%的權利金。雖然少賺了4%,但也是11%落袋為安,何必苦苦執著於一定要賺足15%? 一個月11%的獲利,還不夠香嗎?
再來看sell put,如果做的是雞蛋水餃股,確實有下市風險會折損掉整筆資金。但如果標的是大型的權值股或是大型科技股,需要擔心下市風險嗎?還是說你要跟著老巴,別人恐懼時貪婪,趁機低接股票?
更別說期權跟正股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行權時間。在未到行權日前,都有機會可以平倉止損,甚至可以放大絕roll over。
期權有風險,但只要有足夠的抵押品或資金,再加上時間這個彈性,以及平倉跟roll over這些backup solution,其實期權的風險是相對可控的,這一個做了25年的社畜PM老貓啃來說,沒有比這更完美的工具了。
非美國籍的稅務優勢
期權不會有股息,因此不需要被預課30%的股息所得。因為不是美國籍,因此操作美股期權的獲利不需要繳交一所得稅給美國政府。超過100萬台幣的境外收入要申報綜所稅,但只要你的總所得沒超過750萬,基本上境外所得是免繳稅的。
總體來說,美股投資最大的敵人是匯率,其他都是對台灣投資人有利的。
最後總結一下:
- 只要有足夠的抵押品或現金,期權風險可控
- 保證金維持率、倉位管控很重要
- 有行權日跟行權價的彈性,還有止損、roll over這類backup solution,風險管理能力高
- 稅務優勢
以上就是老貓啃對於期權投資優缺點的一些想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互相漏氣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