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發明之初也跟現在的AI一樣,掀起了大浪。
印刷術終止了高門大戶對政治的掌控力。
〈高門大戶興衰記〉
一、「門第」決定命運的時代 有一段時代,人的命運不是靠努力就可以了,一個出身就能決定人的一生。 那樣的時代稱為「門第政治」。
秦滅六國,封建時代的諸侯貴族,轉化為高門大姓。
雖然沒有實體上的分封割據,但用另一個型式,割據了政局。
五姓七家便成為其中最顯赫的象徵。
王、謝、崔、盧、鄭,這些名字不僅是姓氏,更是等級的符號。 這些名門家族之所以能崛起,與古代選才制度密不可分。 漢代行「舉孝廉」,由地方官府每年向朝廷推薦品行端正、孝順父母的人才。
這一制度初衷良好,但推薦權力掌握在地方士族手中,往往會優先推舉門內子弟或附庸家族。
於是,「官從門出,才隨姓來」成為常態。 到了魏晉時期,又設立「九品中正制」。各地任命一位中正官,負責對當地讀書人進行品評打分。
表面上看似為國舉才,實則仍由世家掌控品評權,還是以「出身」作為重要評分依據。
這等於讓世家名門擁有了一把量身打造的尺,擁有決定誰可以進入官場的門鑰。 這樣的體制,歷經南北朝而不倒,造就了「家族政治」的黃金時代。從前人說「王謝門前無白丁」不是誇張,而是真實。
**************
二、掌控做官的門檻:讀書機會。
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創設了科舉制度,試圖打破門第壟斷。
理論上,寒門子弟也可以靠考試中舉出仕。
但「理論」和「現實」,常常不是只隔著書本上的那張紙。 那個時代的讀書,是昂貴的。 印刷術沒出現前,書籍只能靠手抄。
一本書從買紙張到抄書工錢,成本高昂。
更重要的是,知識的來源不公開:大家族藏書極多,卻不外借、不傳抄、不教外人。
這是他們對抗平民崛起最有效的方式:守住知識傳播的管道。
你想讀書,先得入門啟蒙;你入不了門,自然無師可拜、無書可讀、無人可薦。
這是一種隱藏很深而強大的壟斷,讓許多天資聰慧的寒門學子,終其一生也無緣那張進士榜單。
讀書認字,從來不是一張紙、一本書的事,而是一座高聳的牆。 ************** 三、黃巢造反,真的打斷了高門大戶的命運嗎?
在唐朝將近尾聲之際,一個名叫黃巢的寒門讀書人,點燃了名門末世的傳說。
據說他造反之時,大肆屠殺大族世家之人,尤其針對五姓七家。
這段歷史在民間流傳甚廣,也常被視為五姓七家這種大家族衰亡的直接原因。 但若我們將眼光放遠、放深,就會發現:
黃巢,只是其中的一根稻草;壓垮門第壟斷的真正力量,其實是印刷術的發明。
**************
四、印刷術,讓讀書「去門第化」的革命。
印刷術的誕生,像春雷一響,把高門大戶深宅中的藏書,打到了市井人家的家中。 最早流行的是佛經。
因為要將信仰普及,要求功德。
信徒對經文傳播的需求激增,推動了木刻印刷技術的成熟。
當佛經可以被大量印製,那麼《論語》《孟子》《唐詩》....等,也很快跟上。 大量的知識,從一人手中,快速能分流到千百人的手中。 那份知識的神秘性、稀缺性,被大大削弱。 書本的普及,使大量的寒門學子,終於也能與貴族子弟坐在同一張考桌上。 再加上五代十國戰亂頻繁,許多大家族家產流散、人丁遷徙,傳統的家學體系斷裂了。
原先穩固的讀書傳承,也隨之被打斷。
為了養家糊口,沒落的大族子弟也開始教書,求取學生或家長的束脩(學費)。 等到了北宋,國家重新統一,科舉「只看考試成績、不問門第出身」的政策徹底確立。
那時候的社會,已經不再容許某個家族,長年壟斷人才入口的起點。 五姓七家,從此散入歷史長河,只餘舊時風華,令人憑弔。
************** 五、AI時代的類比:當知識再次被解構。
如果說印刷術讓知識「物理化地」普及;
那麼AI,則是在精神與智能層面上,將「能力」也普遍化了。
過去,寫一篇好文章,要靠積年累月的讀書;
今天,一個中學生只要問AI:「幫我寫一篇論五姓七家的歷史興衰」,片刻就能生成三、四千字文章。 你可以擔憂它的準確性,也可以質疑它的情感厚度,但你無法否認,它已經在改寫「誰能創作、誰有話語權」的秩序。 正如印刷術衝破了高門大戶的藏書壁壘,AI也正在衝破知識階層的封鎖線。
設計、寫作、音樂、繪圖,不再是某些特定的人,才能進入的圈子,而變成「人人可為」的公開競技場。 這世上,每一次技術革命背後,都有無數制度與階層的重組。 從手抄書到印刷本,從世家門第到寒門出仕,歷史不斷證明:
「知識若被壟斷,社會便會停滯;而一旦知識得以流通,力量的中心也會重新洗牌。」 今天的AI,不僅是一項科技產品,它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印刷術。
它的普及與應用,會重塑未來誰能掌握機會、誰能引領潮流。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份未來的寫作者。
如同昔年那些拿到第一本印刷佛經的寒門書生,在心裏發出過那一聲極大的驚嘆!

佛經印刷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