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盲會說是因為蔣介石帶過去的黃金。黃金運到臺灣不一定就用在臺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華南、西南、西北還有大片國土在國民黨手裡,戰爭一直在進行,政府、軍隊一大攤子開支需要動用到這筆黃金。到1950年下半年,這筆黃金就用光了。對臺灣經濟的貢獻,不過是為新臺幣的發行提供了準備金。
比史盲稍微有見識點的說是因為蔣經國。蔣經國主政期間確實是臺灣經濟起飛的關鍵期,但經濟起飛在蔣經國主政前已經開始,導致經濟起飛的關鍵改革發生在老蔣主政時期。
老蔣不懂經濟,也不太管。早期臺灣經濟政策主要是“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及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等一批技術官僚在主導。
50年代初臺灣經歷了“第一次財經大辯論”,辯論圍繞“計劃經濟還是自由經濟”、“公營經濟還是民營經濟”展開,保守派搬出孫中山“節制私人資本,壯大國家資本”的遺教,力主計劃經濟,反對陳誠出賣臺灣水泥等四大公營公司股票以換取大地主手中土地的土改方案。
尹仲容等財經官員和經濟學家則積極為改革方案辯護,指出賣股可以使大地主資金投入工商業,公營企業民營化可提高經濟活力,而農民獲得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財政拮据的政府不用花錢買土地還能在未來十年內取得一筆穩定的收入(政府將土地分給農民,地價于十年內分期償還),可謂一舉多得。
改革派當然在理,但保守派有總理遺教在手也不好對付,最終只能交由蔣介石裁示。傾向改革的蔣介石找理論專家擬好一份說辭,以“均富”的概念來闡釋民生主義,並指出“節制私人資本”中的“節制”是“調節管制”而不是“限制”,總算堵住了教條主義者的嘴,改革派勝。
辯論後,國民黨經濟思路為之一變,開始積極扶持民營企業,臺灣從層層管制的計劃經濟轉向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計畫式自由經濟”。
1953-1956年,臺灣完成第一個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實際經濟增速平均8.1%,進口替代產業在關稅和政策扶植下取得長足發展。然而島內市場有限進口替代政策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圍繞外匯管制、貿易政策展開了“第二次財經大辯論”。
以尹仲容為代表的改革派在辯論中再次取勝,1958年4月12日“行政院”公佈《改進外匯貿易方案》、《外匯貿易管理辦法》,將新臺幣匯率大幅貶值,外匯貿易政策的目的從管制進口轉變為鼓勵出口。臺灣外向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而迅猛發展。
美國在改革過程中的政策指導甚至逼迫以及資金援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3年尹仲容病逝,1965年陳誠病逝,臺灣的經濟政策由“行政院長”嚴家淦、“經濟部長”李國鼎主導。李國鼎是尹仲容過世後最重要的經濟官員,深得蔣介石信任。
1969年政府改組,蔣經國從“國防部長”升任“行政院副院長”,開始接手經濟事務,李國鼎轉任“財政部長”,孫運璿出任“經濟部長”。之後的幾年裡蔣經國和李國鼎衝突不斷。
蔣、李衝突有政治忠誠的因素,李國鼎是前朝重臣,不被信任,蔣經國更信任“自己人”孫運璿、俞國華。更重要的則是經濟理念的分歧,蔣經國青少年時期在蘇聯度過,更偏好政府主導、公營企業,與堅持市場導向的李國鼎衝突在所難免。
1973年石油危機,蔣經國推出十大建設,就好比大蕭條後的羅斯福新政、2008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推出的四萬億,穩定經濟形勢的效果立竿見影。第一核能發電廠、桃園國際機場、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台中港、蘇澳港、中鋼、中油煉油廠,十大建設集中在交通、能源、重工業領域,為臺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
1975年蔣介石逝世,蔣經國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者。1976年,李國鼎辭去“財政部長”,只擔任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不再有政治威脅後,蔣、李矛盾緩和。
對於今後臺灣產業升級的方向,哈工大電機系畢業的孫運璿、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李國鼎,不約而同選中了半導體。孫運璿力排眾議設立工研院,積極延攬海外工程師回台服務。日後臺灣晶圓雙雄聯電、台積電都是由工研院孵化出來的。
李國鼎主導籌設新竹科學園區,說服張忠謀回台。剛出版的張忠謀回憶錄披露,李國鼎在台積電設立過程中巧妙地將政府占股壓低在50%以下,避免台積電經營過度受政治干預,為此李國鼎說服台塑等民營資本拿出真金白銀投資渺不知將來的半導體產業。
新竹科學園區(竹科)加上李登輝時代設立的南部科學園區(南科)、陳水扁時代設立的中部科學園區(中科),成為今日臺灣經濟的火車頭。台積電則成為臺灣最重要企業。
由於孫運璿、李國鼎等技術管僚的擘畫,臺灣成功從勞力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到李登輝執政時期,人均GDP迅速突破一萬美元大關,GDP一度相當於中國大陸的46%。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臺灣也安然度過。
2000年政黨輪替,遭遇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臺灣首次出現經濟衰退。之後,兩岸相繼加入WTO,中國大陸融入全球產業鏈,迅速發展成世界工廠,對臺灣形成虹吸效應。資金、人才、技術被吸引到中國大陸,導致島內產業空心化。陳水扁、馬英九執政的十多年裡,臺灣經濟表現欠佳。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台商開始回流臺灣,加上疫情三年臺灣控制得當,以及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猛增,臺灣經濟表現複歸強勢。近五年GDP名義增速平均6.13%,實際增速平均3.69%。人均GDP去年超過日本,一兩年內能超過韓國。
臺灣經濟發展到現今水準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擁抱市場經濟、不斷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不是靠黃金,也不只靠一個喜歡國企、鐵公基而排斥商人的蔣經國,更不可能是某些無知小粉紅口嗨的靠大陸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