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蒙垢暗傷神,針冷頻摧豆蔻身。
球服竟成權柄鎖,學分翻作脅迫因。
三年噤淚寒窗夜,一紙遲來悔過文。
若使尊嚴能換獎,師名何面誨諸生?
身為臺師大的一份子/博士候選人,這段時間我的心情無比沉重。當母校女子足球隊的「抽血事件」在媒體上揭露時,那份身為學術殿堂一份子的榮譽感,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則新聞,而是一段段年輕生命中,關於信任、權力與傷害的真實故事。
冰冷的針尖,日復一日刺入年輕球員的臂膀。這刺痛的,不僅是肌膚,更是學生對師長最根本的信賴。在追求團隊榮譽與運動表現的旗幟下,學生的身體自主權被漠視,學分與前途成為了脅迫的籌碼。當「教育」變成一場不對等的權力遊戲時,本應是引導者與保護者的教練,其職責便已蕩然無存。體育訓練的真諦,是在汗水中磨練品格與意志,絕非在恐懼中交出自己的身體與尊嚴。
我們必須嚴肅地叩問,那件理應充滿榮光的球衣,何時成了剝奪學生權利的枷鎖?在封閉的訓練環境中,教練的權威與學生的順從,界線應當劃在哪裡?更令人心碎的是,這道傷口並非一朝一夕造成。多年來的沉默與隱忍,反映出校園中申訴與保護機制的失靈,也凸顯了體制內權力結構的失衡。學生在害怕被貼上「不合群」、「挑戰權威」標籤的壓力下,選擇了噤聲,而這份沉默,最終成了滋養不義的溫床。
事件爆發後,行政處分與制度修正固然是必要的第一步,但這遠遠不夠。一份遲來的道歉、一次程序的修補,或許能暫時平息風波,卻難以真正撫平學生內心的創傷,更無法立即重建崩壞的信任。師大,本應為師道之典範。我們所承擔的,不僅是學術的傳承,更是倫理與品格的標竿。若連我們都無法提供一個讓學生安心求學、勇敢發聲的環境,又如何能期待我們培育出的下一代,去建立一個更正直、更溫暖的社會?
期盼母校能將這次的傷口,視為一次深刻反省的契機,而非僅是需要危機處理的公關事件。讓我們從制度、文化、乃至於人心的層面,徹底檢討並改革,確保權威不再被濫用,確保每個學生的身心安康永遠是第一順位。
別讓追求獎牌的道路,鋪滿學生的血與淚。願這次的痛,能化為警鐘,長久地在台灣教育界與體育界迴盪,提醒著我們,教育的本質,永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