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緣起的分類
緣起分為兩類:
- 依著因緣而生的緣起
- 依他假立而成的緣起
- 依著支分假立的緣起
- 唯由分別假立的緣起
我們如何看待蘊體與我的關係
思考以下的問題:
- 當我們換上不同的衣服,這時會不會覺得「我的外形變了,但我沒變」?
- 當我們剪完指甲,會不會覺得「我的指甲變短了,但我沒變」?
- 假使我們剛接受完肝臟移植手術,術後會不會覺得「我的身體變了,但我沒變」?
- 早上我們現起一種想法,到了中午又換另外一種想法,這時會不會覺得「我的想法改變了,但我沒變」?
如何運用整體與支分的概念
我們起瞋的對象到底是誰?在起瞋的那一瞬間,我們會覺得那個對象很真實——他就在那個地方;但如果想在境上仔細分析,就會無法確定自己是在對誰起瞋。所以這裡提及的思惟模式是想說明:當我們生起瞋念等負面情緒時,那一刻會覺得境非常真實——境就在那個方位;但經過一一剖析後,這種想法應該會被瓦解。換言之,我們起瞋的對象並沒有想像般那麼堅實,否則應該能被我們清楚指認出來——「就是他」;但經過多方分析後,我們似乎指不出那個對象。
心得
以「支分緣起」作為切入點,應是最容易為大眾所理解的方式。例如《那先比丘經》中提到,車是由車轅、車軸、車輪、車身等部件組合而成,實無一個獨立實有的「車」存在,「車」只是一個假名。同樣的概念,也可以類推到「人」的存在。
這種解構化、祛魅化、虛無化、無意義化的分析方式,從理路上確實能說明負面情緒的不合理,或許可以說,因為執著「有自性」,所以才會產生負面情緒。然而反過來看,這種解構方式對正面情緒似乎也具有相同的能力。就如從理路分析的角度,我們指不出那個讓我們起瞋的對象,同樣地,也指不出那個讓我們升起慈悲的對象。
對此,法師們常會提出反駁:在七因果教授中提到「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同樣的思維模式,我們也可以說「一切眾生也都曾做過我們的敵人」。儘管這兩者都是事實,但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煩惱,讓自己的心更平靜、更理性,也更慈悲。如果這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在兩者之間,如何選擇思考方式以達成目標,答案應該不難。
然而,這裡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似乎扮演了「球員兼裁判」的角色。當我負面情緒升起時,我將其判為「壞球」,不讓它影響我;而當我正面情緒升起時,我則將其判為「好球」,允許它影響我。這當中似乎潛藏著一種微妙的自欺感,因為我知道本質上二者相同。
進一步來看,當我們想體驗正面情緒時,我們是否正在將其復魅化、賦予意義化?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無自性」的層面上體驗到正面情緒?當我們認為某個對象是慈悲的,這是否正處於執著該對象「有自性」的狀態呢?
2025.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