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如性法師課程《二諦、四諦、三皈依》(第4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記

緣起的分類

緣起分為兩類:

  • 依著因緣而生的緣起
  • 依他假立而成的緣起
    • 依著支分假立的緣起
    • 唯由分別假立的緣起

我們如何看待蘊體與我的關係

思考以下的問題:

  • 當我們換上不同的衣服,這時會不會覺得「我的外形變了,但我沒變」?
  • 當我們剪完指甲,會不會覺得「我的指甲變短了,但我沒變」?
  • 假使我們剛接受完肝臟移植手術,術後會不會覺得「我的身體變了,但我沒變」?
  • 早上我們現起一種想法,到了中午又換另外一種想法,這時會不會覺得「我的想法改變了,但我沒變」?

綜上所述,我們會不會有一種想法——「我的身心是無常,但我是常」?還是只有外道才有這種想法?當外道說「我是常、一、自主」時,我們會說:「那種想法不對,我怎麼會是?」但仔細觀察內心,我們會不會有類似的想法?這個問題需要思考。


如何運用整體與支分的概念

我們起瞋的對象到底是誰?在起瞋的那一瞬間,我們會覺得那個對象很真實——他就在那個地方;但如果想在境上仔細分析,就會無法確定自己是在對誰起瞋。所以這裡提及的思惟模式是想說明:當我們生起瞋念等負面情緒時,那一刻會覺得境非常真實——境就在那個方位;但經過一一剖析後,這種想法應該會被瓦解。換言之,我們起瞋的對象並沒有想像般那麼堅實,否則應該能被我們清楚指認出來——「就是他」;但經過多方分析後,我們似乎指不出那個對象。


心得

以「支分緣起」作為切入點,應是最容易為大眾所理解的方式。例如《那先比丘經》中提到,車是由車轅、車軸、車輪、車身等部件組合而成,實無一個獨立實有的「車」存在,「車」只是一個假名。同樣的概念,也可以類推到「人」的存在。

這種解構化、祛魅化、虛無化、無意義化的分析方式,從理路上確實能說明負面情緒的不合理,或許可以說,因為執著「有自性」,所以才會產生負面情緒。然而反過來看,這種解構方式對正面情緒似乎也具有相同的能力。就如從理路分析的角度,我們指不出那個讓我們起瞋的對象,同樣地,也指不出那個讓我們升起慈悲的對象。

對此,法師們常會提出反駁:在七因果教授中提到「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同樣的思維模式,我們也可以說「一切眾生也都曾做過我們的敵人」。儘管這兩者都是事實,但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煩惱,讓自己的心更平靜、更理性,也更慈悲。如果這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在兩者之間,如何選擇思考方式以達成目標,答案應該不難。

然而,這裡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似乎扮演了「球員兼裁判」的角色。當我負面情緒升起時,我將其判為「壞球」,不讓它影響我;而當我正面情緒升起時,我則將其判為「好球」,允許它影響我。這當中似乎潛藏著一種微妙的自欺感,因為我知道本質上二者相同。

進一步來看,當我們想體驗正面情緒時,我們是否正在將其復魅化、賦予意義化?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無自性」的層面上體驗到正面情緒?當我們認為某個對象是慈悲的,這是否正處於執著該對象「有自性」的狀態呢?

2025.07.13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9會員
5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