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183L7第二支分略攝~ P184L4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8b&st1=942&af2=79a&et2=520


第二支分略攝者。
十二支緣起,可從不同的角度來作歸類和說明。
以下即是將十二支略攝為四支而作解釋。

如集論云.「云何支分略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根據《集論》所說,「十二支可略攝為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引』是引發,『生』是生起。

能引支,指無明、行、識三支 (實際上此處的識只占半支;所以能引支是無明、行、因位識,二支半)。

所引支,指名色、六處、觸、受四支 (實際上是含果位識半支、名色、六處、觸、受,共四支半)。

能生支,指愛、取、有三支。

所生支,指生、老死二支。」

raw-image


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若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若如第二.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

於是有人問:把十二支緣起,歸攝在「引」和「生」兩重因果中 (指能引到所引為一重因果;能生到所生為另一重因果),是為了顯示有情一重受生因果?抑或顯示兩重受生因果呢?

如果為了顯示一重受生因果,就是只有「能引」到「所引」,那麼把能引支的無明和行當成因,引生出果位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所引支,到此就夠了;但後面又再次說生起愛、取、有、生、老死等支,可見一重受生因果的輪轉次第沒有道理。如果是為了顯示兩重受生因果,那麼在第二重的因果中,就缺了無明、行、和因位識;而第一重的因果中,又缺少愛、取、有;這又如何成立受生?

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

回答:這樣的講法,沒有錯。

因為以能引因(無明、行、因位識) 所引的法,就是由能生因 (愛、取、有)所生起的法。也就是說,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必須圓滿了愛、取、有,才得以生起,而且當所引的法生起的剎那,便立即對它安立了生、老死。

個人學習理解:
在廣論集諦章節中宗大師說: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對應到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行、因位識(1/2)」,就好比是過去因無明所造作的宿業,如同種子,這中間如果無「愛、取、有」煩惱滋潤,定不發芽。

「無明、行、因位識(1/2)」過去世業力所熏識種子,若有「愛、取、有」滋潤,則會出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此段也可結合死歿結生之理中,中有若無貪則不生,中有若無貪瞋則中有不滅不生生有。因現行煩惱熏過去識種,才開啟下一段生命旅程。當在新的生命旅程中,再遇境以「愛、取、有」滋潤此生及過去因煩惱造生死業種,再次引生下一期生命「生、老死」。

從「因位識」到「名色」,中間省略了「愛、取、有」,從「有」到「生」,中間省略了「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些從心識入胎到出胎的成長過程。


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

又問:既然如此,就應該把無明、行、因位識和愛、取、有放在一

起,把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和生、老死放在一起,何必要

安立兩重因果呢?

回答:安立兩重因果,有兩個理由:(一) 在果上安立所引和所生二支,是為了說明引果苦諦和生果苦諦在體相上的差別。所謂引果苦諦是在所引位,這時候還只有種子 (種子位),苦的自體尚未成熟,是在未來會感得苦果 (未來苦)。而生果苦諦則是已經在生苦的果位,苦的自體已經成熟,現在就是苦 (現法苦)。(二) 在因上分為能引和能生二支,是為了說明果的受生有兩種因,也就是能引種子的因,和能滋潤種子令生果報的因。總之,為了顯示果與因的二種差別,所以安立了「引」和「生」的二重因果。

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

如同《本地分》所說:「假如『所引支』的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和『所生支』的生、老死,這兩組都是苦相,也是互相含攝彼此的混雜之相,為何還要區分為兩種相呢?

回答:從果上說,為了顯示引果苦諦和生果苦諦的行相有所差別;其次,從因上說,為了顯示引和生的兩種作用有所差別故。」

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本地分》中又說:「問:十二支中有幾支是屬於苦諦,並且現法是苦?

回答:生與老死二支,是現法為苦的苦諦。

又問:有幾支是屬於將來為苦的苦諦?

回答:從果位識到受這四支半的種子性,是將來為苦的苦諦。」

所以,能生後有的愛支與能引發愛的受支,這二支並非同一重緣起。由於愛支是一重緣起的因位,而引發愛的受支是另一重緣起的果位,因此二者不屬於同一重緣起。


師父心靈對話

(1) 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8b&st1=1648&af2=79a&et2=92

(2) 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為什麼不是一重緣起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9a&st1=236&et1=520





avatar-img
26會員
6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因為有死亡,身體是不能帶往來世的, 它是像瓦器一樣脆弱不可依靠的東西。 不用在身體之上安立什麼很堅固的執著, 因為它就是會壞、就是會老、就是會變。 在生與死的思考之中, 我們要非常清楚—唯有「法」, 才是永久的依靠!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聖者之心,如照世明燈, 先教人覺察自心,明了種種得失、禍福的因由, 人們便可以修改痛苦及痛苦的因,廣種快樂及快樂的因。 如能潛心聖人之學,便是點亮自己的心燈。 這盞燈會照亮自己,也會照亮他人。 有一天,會照亮世界。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因為有死亡,身體是不能帶往來世的, 它是像瓦器一樣脆弱不可依靠的東西。 不用在身體之上安立什麼很堅固的執著, 因為它就是會壞、就是會老、就是會變。 在生與死的思考之中, 我們要非常清楚—唯有「法」, 才是永久的依靠!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聖者之心,如照世明燈, 先教人覺察自心,明了種種得失、禍福的因由, 人們便可以修改痛苦及痛苦的因,廣種快樂及快樂的因。 如能潛心聖人之學,便是點亮自己的心燈。 這盞燈會照亮自己,也會照亮他人。 有一天,會照亮世界。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110504 - 無量功德智慧生 - 第41集
Thumbnail
一切的際遇都是業因果報。過去世修福,這一生能享福;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就得受苦。受苦不甘心,於是再造業,造業就更苦,苦上加苦。幾個人在苦難當中覺悟,斷惡修善的?所以再苦的日子也要咬緊牙根度過,每天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把我們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懂得這個道理,真能轉。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110504 - 無量功德智慧生 - 第41集
Thumbnail
一切的際遇都是業因果報。過去世修福,這一生能享福;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就得受苦。受苦不甘心,於是再造業,造業就更苦,苦上加苦。幾個人在苦難當中覺悟,斷惡修善的?所以再苦的日子也要咬緊牙根度過,每天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把我們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懂得這個道理,真能轉。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