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的四個核心環節
要讓一個交易策略具備「可量化、可回測、可執行」的條件,必須先設計好四個基本環節:
- 選擇商品
- 買入條件
- 停損條件
- 賣出條件
這四個環節都需要參數化,才能進行系統化交易與回測驗證。
一、選擇商品:選股條件的權衡與限制
如果是操作單一商品,例如台指期、黃金、原油,這一關可以略過。但若是操作多支股票,就必須處理選股機制的設計。以我自己的實作經驗來說,根據既定參數回測歷史數據時,會發現某些年份有大量標的同時符合條件(例如牛市時期,約8成股票都上漲),這會導致一口氣選出 40~60 支股票。
這對於資金分配、實際可買股數、價格落差等都會造成負擔。
更現實的是,若沒有設定良好的排序或分層條件,精選過程中可能會砍掉那些最終績效非常好的股票。
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策略 vs 可執行性」取捨過程。
縮減報酬、放寬風險條件,都是為了讓策略能落地實行,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二、買入條件:邏輯先行,形式彈性
不管是基本面、籌碼面還是技術分析,只要能參數化,都可以作為買入條件。
這一環可能與「選擇商品」有所重疊,兩者並沒有絕對分界。例如:
- 用技術指標選股也是選擇商品的一部分。
- 用籌碼作為進場點,也可以混合當作選股依據。
我自己偏好純價格走勢的技術面條件設計,會設定多組觸發條件,若條件達成,則在隔日開盤時進場。
三、停損條件:控制風險的下限
停損是一個策略能否長期運行的底線。常見作法包括:
- 價格停損
當標的盤中價格跌幅達到某個百分比時即出場。 - 時間停損
若達到某種設定狀況後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就自動出場,防止資金卡死或陷入橫盤震盪。
停損設計不僅是風控,更能影響整體策略風格,是積極還是保守的關鍵分野。
四、賣出條件:平倉的藝術與策略完整性
賣出條件有時也包含停利機制,根據參數觸發後進行平倉。
即使沒有停利設計,也必須定義何時離場,例如:
- 技術指標反轉
- 持倉時間過長
- 回吐幅度過大
這部分通常需要在回測中根據最大回吐、勝率與報酬比等數據進行調整,找到風險與報酬的平衡點。
量化交易的核心,是可執行性
每個環節都可以無限優化,但重點是策略必須能穩定執行。寫程式只是開始,能讓策略在真實市場中運行、承受波動與執行力的考驗,才是量化交易的核心。
不論是選股邏輯還是進出場判斷,從回測到實戰之間,永遠存在落差。這就是為什麼設計一個策略,不能只看「好不好」,而是要問「可不可以執行」、「能不能長期執行」。
當一套策略在可控風險下持續累積優勢,即便不是最聰明的選擇,它也有可能成為最穩健的工具。
這才是量化交易真正的價值:不是找出神奇公式,而是打造一個能夠持續運作的決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