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財經書籍的閱讀習慣已經五年了,直到去年才開始有系統性的整理每一本看過的書,將書中很不錯的投資觀念以條列式的方式記錄,並彙整成2000字以內的精華濃縮,到現在已經完成了50本書的整理,除了出版社願意不斷的推薦好書,還包含許多自行借閱的投資經典。
一開始閱讀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認為自己不足,所以想透過不斷閱讀各類書籍的方式快速累積知識,先讓自己對於投資理財的知識到達一定水平。要達成這個目的,就必須養成習慣,我透過每日一章開始強迫自己每天至少都要看完一個章節,並持續整理書籍的內容。這樣的做法持續了一年,的確也很有成效,我從看不懂大部分大神分享的觀念,到能理解很多觀念背後的邏輯,感覺自己對於交易已經不這麼陌生。
到了第二階段,是開始將每日一章這些零散的資訊透過部落格集中並進行重點整理,接著將作者寫在書中的交易系統提取並整理成一篇文章,藉此了解作者的交易系統邏輯以及實行方法。這一階段運用了之前的文字彙整能力,讓我開始能將零散的資訊組合成一篇文章,並且能了解作者使用的策略概念。在這些書籍中,我也發現無論是短中長期,趨勢是最多人使用,也是最為穩定的策略,這其中會用到抓轉折的概念,進而了解到使用停損、資金控管以及進場時機的方法。
這兩個階段讓我建立了目前的交易系統,但績效波動劇烈,原因是因為這兩個階段還是只有學習『知識』,或是『姿勢』。我使用一個合理的邏輯,打造一個正期望值的系統。但就如同武功祕笈一樣,書看著看著會發現,雖然每一個觀念都有好幾本書的作者提出過,但是當自己歷練不夠時,是無法領略那一字一句背後經歷過的市場教訓,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懂,原來看似基本的守則,後面所隱含的意義,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心法』吧。
人總是會高估自己,這是物種的天性,擁有自信的人們,才能不斷演化到現在,持續地在科技上尋求突破,但這點用在投資上就不是件好事。舉例來說,我很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完某個交易系統後覺得很厲害,就以此建立了一套策略,的確邏輯沒錯,但使用的工具上錯了,或是趨勢的確會來,我卻可能因為槓桿開得過大而無法撐過,一直以來都在發生各種狀況,這搭配德州撲克的體驗後,我開始能體會到那些作者是因為內心的平穩,耐心的等待以及對策略的信任,才使得他們最終能夠成功。
所以到了第三階段,在不斷的試錯中,自己會一直親身驗證書中說過的每一條金律,讓這些金律一條條的刻在身體中,直到身體完全記憶了每一個必須注意的負面知識,每一個達到成功必須具備的特質與思考。在這一個階段,我將每一本書的重點整理成2000字以內的文章,並且再從頭到尾看過一次,確保我的眼睛與腦袋吸收這些知識,再透過模擬單驗證,檢視自身是否能更加穩定的執行。透過反覆的執行,盡可能讓操作時降低情緒干擾,在取得獲利時,也克制自己好高騖遠的念頭;在虧損時,不要滿腦子都被虧損數字與懊悔佔據。
這些年一路閱讀,我覺得投資就是對自己的修練,首先讓自己從心靈的鏡子中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根性,在透過各種建議與金律不斷修正自己,並且耐住性子告訴自己「慢慢來比較快」。很多時候自己會因為一些好操作而飄起來,或是因為壞操作而跌到谷底,書都有一種將自己重新校正的功能,並且總是能適時的讓我又發現某條金律,並用來檢討改進(雖然那條金律可能是老生常談了)。
最後,我認為絕大多數投資書籍都傳達了一個很不起眼的概念,那就是絕大多數策略的資產是靠著非常長時間的累積才能達成的,這個概念在交易系統建立類型的書籍可以得到佐證。絕大多數閱讀者與我一樣,看完交易策略的實際回報後,只會看到圖表上的曲線非常漂亮,縱軸的資產報酬率有多誇張,卻很少有人去看橫軸的時間尺度有多久,沒辦法衡量自己究竟是否能堅持策略這麼長久。
現在的時代養成我們喜歡立竿見影的方法,但這在交易中是行不通的,做交易很像打牌,絕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沉悶,交易者必須不斷觀察跟耐心等待,直到非常短暫的有利機會出現,果斷的執行交易系統。對了,就持有;錯了,就出場。這樣不斷地迴圈,並且確保每一次的交易機會來臨時,自身的心理狀態是正確的。
期望我們都能從閱讀中學習到什麼,或者是願意分享你在閱讀後,得到哪些感觸,讓大家相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