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慧君,一年 365 天都在等電話的人】
晚上 9:40,社區停車場傳來車門關上的「叩」聲。我抬頭一看——不是他。手機訊息依舊停在下午三點的「演訓結束,晚點回撥」。 丈夫柏廷是陸軍上尉,駐防離家兩百公里的營區。婚後第七年,他在家的日子累積不到三百個。「軍嫂」這兩個字,聽起來像勳章,實際上更像一張無期限的請假單:孩子家長會、岳母的白內障手術、瓦斯熱水器檢修——全都預設只有我一個簽名。
柏廷不談政治,更不想被貼標籤。他總是淡淡說:「我領的薪水是讓妳跟孩子好好吃飯的。」他最大的願望是放假時能帶女兒去河堤放風箏。
有人以為軍人家庭享特權:優先掛號、社區停車位硬是多一格。但真實生活裡,我排健保門診一樣抽 76 號,晚一點還得麻煩鄰居幫我接小孩放學。當政令宣導印著「軍公教補助調降」的大紅條,超商店員會開玩笑:「妳老公薪水高嘛!」我笑著結帳,心裡盤算的卻是下個月房貸利率又要調升。
最難的是「不確定」。去年颱風夜,雨聲像敲鑼,我半夜聽到手機震動,以為又是緊急集合。結果只是氣象局警報。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竟然習慣了心臟跟著鈴聲抽搐。還有一次,幼稚園運動會。女兒站在終點找爸爸的臉,找了三秒就低頭跑完全程。別的孩子朝觀眾席揮手,她回頭看的是空位。我拍下那畫面,卻一直不敢傳給柏廷,怕他從槍膛味裡聞見沙丁魚罐頭的鹹。
可生活也有細小的溫暖。過年放假,他會凌晨四點悄悄起床,用軍中學來的速度把年菜全部熱好,讓長輩起床就看見滿桌蒸汽;端午收假前,他在後車廂塞滿真空滷肉與手工粽,說「同梯都愛吃」。他把軍旅的紀律帶進生活,卻把最柔軟的心留給家。
有時鄰居問我:「妳不怕他出任務回不來?」我想了想,微笑答:「沒有工作的家庭,哪個不是賭風險?」差別只在,別人賭市場好壞,我們賭一通電話。 柏廷說,若哪天脫下軍服,他只想開間汽修行,修車、收工、準時回家吃飯。我想像那畫面——他彎腰從車底滑出,女兒拉著油漆味的袖子喊「爸爸」,不需要敬禮,也沒有急促號角。那就夠了。
所以,我們不求掌聲,不求優先通道,只希望晚餐桌邊多一把椅子,一年裡,有更多日子能把那把椅子坐暖。若路過營區,請別只用放大鏡找陰影;裡頭的人,大多跟你我一樣,只想餬口度日,讓愛的人安心睡覺而已。
---------------------------------------------------------------------------------------------------------
【免責聲明】 本文所有人物、名稱、情節均為虛構之創作,如與現實職場或個人雷同,純屬巧合。內容僅供讀者參考與共鳴分享,並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法律意見或就業保證;讀者如需就學、就業、財務或法律等決策,應自行評估風險並諮詢合格專業人士。撰文者與〈人生百態〉平台對任何因使用、引用或傳播本文資訊所生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