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遭拋售:2025年上半年創浮動匯率時代最大跌幅」
報導指出,2025年上半年美元表現為歷來最弱,主要源於美政局不確定性與川普欲透過貶值提振貿易,再加上市場普遍做空美指且偏好歐元。儘管近期略有反彈,但美元仍處於脆弱位置。
來源:
Reuters:Popping the dollar's 'anti‑bubble'?
MarketWatch:Leading emerging‑markets strategist says the long American century is over
Economic Times:Fixed income market outlook for bonds
投資筆記
美元上半年遭遇罕見拋售潮,不僅反映市場對美國政策的不信任,也揭示全球資產配置已進入重新定位階段。貨幣波動對實體企業的影響不應過大,因此投資標的必須具備收入多元、能力將匯損轉嫁給消費者或合作夥伴的結構特性,例如跨國企業能以當地定價規避美元惡化風險。這也意味著選股應投向那些具備全球市場覆蓋、能適應多種貨幣結構的龍頭企業,而非依賴單一美元市場的公司。此外,資產配置面需同時包含硬資產與多幣別收入,以加強抗震能力。中國石化原料進口激增
路透指出,2025 年中國對石化原料—特別輕烴與石腦油—的進口量將創紀錄,預計達 1,600–1,700 萬噸。此趨勢由新開工石化裝置與中美原料供應風險轉移導致。相較去年 1,200 萬噸進口,今年高出 33%。進口配額亦自去年起翻倍,顯示中國政策在鞏固化工與高階材料產業供應安全與產能擴張力度。
來源
Reuters—New plants, US trade worries drive China's 2025 naphtha imports to record
Reuters—China economy set to slow in Q2 as pressure from US tariffs mounts
投資筆記
我們可以將中國石化原料進口激增視為供應鏈再設計與原材料安全重要信號。中國為因應美中貿易緊張與出口限制,正在迅速提升國內煉化產能並打造全球原料備援體系。這替亞洲及台灣石化與化學材料製造商創造出新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有能力提供精煉級樹脂、特殊化學品與AI 驅動精製流程的企業。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原料供應鏈是否開始向台灣技術供應商/整合商傾靠,並追蹤是否出現長約合約與重大產能投資。當供應鏈重構帶來實質訂單,代表原材料科技也成為其佈局重點。
我們也可以特別關注 ESG 垂直整合,若企業具碳足跡減量能力(如利用AI控製、分子篩回收),將成為重新定價資產。我們可以在此背景下布局台灣及亞洲材料科技企業,以其在中國大規模擴張背景下具備出口/設備出口的核心競爭力。
OpenAI 擴展 Google Cloud 夥伴關係
OpenAI 將 Google Cloud 列為其主要基礎設施合作夥伴之一,以滿足不斷增加的運算需求。同時,OpenAI 與 Microsoft、Oracle 及 CoreWeave 共同提供計算平台,標示出AI基礎架構正進入多雲與競合佈局階段。這反映其營運邏輯正在從單一供應商轉向更加多樣與分散的模式。
來源
Reuters—OpenAI lists Google as cloud partner amid growing demand
投資筆記
OpenAI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可視為 AI 平台生態系複合化與競合加速 的明確標誌。當 OpenAI 釋出多供應商戰略,意味其應用擴張將不再受限於單一供應鏈,而是跨越科技巨頭與雲端平台的聯盟遊戲。
我們可以解讀此消息為 AI 商業化內嵌的系統性轉折:一方面 Microsoft 等既有平台仍會持續受益,包括 Azure AI 與 Copilot 生態;另一方面,Google Cloud 能透過此合作打入 OpenAI 研發與部署流量,強化自身企業服務價值。而更重要的是,此架構為多雲、跨供應商 AI 商用解決方案正式進入實際採用階段。我們也可以持續關注包括 Oracle、CoreWeave 等合作對象是否同步獲得實質AI訂單,以及相關硬體如 TPU、ASIC 晶片商是否受益。
對於台灣科技產業而言,跨雲平台具備 AI 模型整合與部署需求,可能意味晶圓代工、封裝、GPU/TPU 系統板、系統整合商等將進入新一輪需求循環。我們也可以追蹤這些供應鏈節點是否同步進入 Google 或 Microsoft 的雲端架構,並將其納入投資佈局策略,因這是從 AI 設計延伸至運算佈局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