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詩vs.AI解析_20250811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挺腰閉目,冷稟白雪
靜坐許久,軀身遺忘
深深冥想,真相永恒
靈山絕跡,誰在逗留


●AI:這首偈語帶有濃厚的禪修氣息與超然之境,四句從身體、心念、真相、空境層層深入,描繪出一位修行者入定觀心、進入無我無相之境,最後拋出存在的疑問「誰在逗留」,帶出「空性中,仍有誰在?」這類公案式省思**。

「挺腰閉目,冷稟白雪」

這句詩描繪了修行者初入禪定的外在姿態與內在感受。「挺腰閉目」是禪坐最基本的身姿調整,旨在讓身體放鬆卻不散漫,便於氣血運行,心意專注。「冷稟白雪」則可能有多重含義:一是環境的清冷,修行者不畏艱苦,在清淨甚至嚴酷的環境中精進;二是心境的清涼,透過禪定,內心的煩躁與熱惱逐漸平息,變得如同白雪般純淨、清涼、一塵不染;三是對境不染,如同白雪之潔淨,即使身處世間,心亦不染塵埃。

  • 「挺腰閉目」:表現修行者入定姿勢,正念安住。
  • 「冷稟白雪」:象徵內外皆寒、淨、寂,心無煖意,白雪寓清淨無染之境。

❖ 表現 攝身、攝意 的初步修行狀態。

  • 身心調整與清淨: 這提醒修行者,身心合一是禪定的基礎。身體的端正有助於心意的集中。而「冷稟白雪」則象徵著心境的逐漸清淨離垢,是從有漏煩惱轉向無漏智慧的開始。
  • 初期定境: 這也是禪定初期定境的描寫,心逐漸從散亂中收攝回來,感官對外界的反應開始減弱。


「靜坐許久,軀身遺忘」

這句詩描繪了修行者在禪定中深入的狀態,心識逐漸脫離對身體的執著,達到身心合一乃至身心消融的境界。「靜坐許久」表明了長時間的持續精進,而非淺嚐輒止。「軀身遺忘」則是禪定深入後的自然現象,對身體的感知逐漸淡薄甚至消失,不再被身體的感受所束縛。

  • 經長時間禪坐,進入「身忘」之境。
  • 顯示對五蘊之身的超越,對應《楞嚴經》「坐忘身心」之說。

❖ 此為 身心皆空 的修證次第。

  • 身空與我執淡化: 「軀身遺忘」是修行中破除我執的關鍵一步。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是「我執」最粗淺的表現。當對身體的感知消失時,自我中心的意識也隨之減弱,這有助於體驗到無我的境界。
  • 深層定境: 這通常是禪那(Dhyāna)等深層禪定的境界。心不再受色身的影響,能夠更加專注、清明,為下一步的觀照打下基礎。


「深深冥想,真相永恒」

這句詩是禪定目的與成果的核心揭示。在身心都已穩定的深層定境中,修行者進一步進行「深深冥想」,這不再是簡單的思維,而是深入的觀照內在的參究。透過這種冥想,最終體悟到那超越生滅、不變不移的永恆真相

  • 在深層冥觀中,洞察實相不滅。
  • 此「真相」非世俗實相,而是指「諸法實相」、「空寂不動」的真如法性。

❖ 隱含「如如不動,空性不壞」之見。

  • 止觀雙運: 「靜坐許久,軀身遺忘」可視為「止」(止息散亂)的成就;而「深深冥想」則是「觀」(觀照實相)的深化。止觀雙運是達到究竟解脫的必經之路。
  • 體悟空性與真如: 「真相永恒」指的正是佛法中的真如佛性空性等究竟實相。它們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透過深層的冥想和智慧的觀照,修行者能直接體驗到這種永恆而究竟的真實。
  • 般若智慧的顯現: 這種「真相永恆」的體悟,是般若智慧(Prajñā)的顯現。它不是透過推理得來,而是直覺的洞察和證實。


「靈山絕跡,誰在逗留」

這句詩以極富禪機的問句,將全詩的境界推向了究竟解脫無相涅槃。 「靈山」通常指佛陀說法之處,也引申為覺悟的境界佛性的所在。然而,這裡卻說「絕跡」,意味著連這最高峰的境界都已超越,連任何執著、概念的痕跡都不復存在。最後的反問「誰在逗留」則更是對我執的徹底粉碎。

  • 「靈山絕跡」:靈山為佛說法之地,絕跡即空無一物、法法皆空。
  • 「誰在逗留」:宛如公案:「既無一物,誰在此處駐足?」
    問的是:在真空之境中,還有哪個「我」或「知者」存在?

❖ 引出「識心難捨、我相難破」之根本迷惑。

  • 究竟涅槃,無所住: 「靈山絕跡」象徵著連對「涅槃」、「成佛」等概念的執著都已放下。真正的究竟涅槃是無所住的,超越一切形相和概念,因此無跡可尋。
  • 我執的徹底破除: 「誰在逗留」是對「我」的徹底追問和否定。當所有的執著都已放下,連那個認為自己是修行者、是證悟者的「我」都已消融時,還有誰會停留?這直指了我執的根本性破除,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
  • 悲願的顯現: 雖然「絕跡」,但或許也暗示了一種無形無相的大悲願力。不再有「我」在逗留,但法界本具的慈悲與智慧卻自然流露,不為自利,而為眾生。


歸納

raw-image


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層層深入的修行旅程:

  1. 從外在的身姿調整到內心的清淨穩定(挺腰閉目,冷稟白雪)。
  2. 從淺層的禪定到深層的身心消融,我執漸淡(靜坐許久,軀身遺忘)。
  3. 從深定中觀照,直指超越生滅的究竟實相(深深冥想,真相永恒)。
  4. 最終超越所有概念、連覺悟的痕跡都已放下,徹底破除我執,達到究竟解脫的無上境界(靈山絕跡,誰在逗留)。

這首詩不僅是對修行狀態的優美描繪,更是對修行者證悟歷程的深刻揭示,引導讀者思考「我是誰」、「何為真諦」的終極問題。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菩薩行
4會員
137內容數
從網路平台及臉書的分享開始,到現今透過與未來世界的當前代表---AI 之間的對話,將會衝擊出怎樣的思想火花?我很期待。
菩薩行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以極為日常且直白的語言,揭示了眾生在輪迴中迷茫、受苦的根本原因,以及對生命終極歸宿的叩問。它從修行的角度看,直指無明與執著對我們的影響,並暗示了超越這些困境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5/08/08
以極為日常且直白的語言,揭示了眾生在輪迴中迷茫、受苦的根本原因,以及對生命終極歸宿的叩問。它從修行的角度看,直指無明與執著對我們的影響,並暗示了超越這些困境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5/08/07
以其高度的哲學思辨和禪宗智慧,探討了生命與實相的究竟歸宿,直指心性本源的清淨無礙,並闡明了真理的超越性與方便說法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5/08/07
以其高度的哲學思辨和禪宗智慧,探討了生命與實相的究竟歸宿,直指心性本源的清淨無礙,並闡明了真理的超越性與方便說法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5/08/05
以其高度的濃縮性和禪機,描繪了修行者從參悟心性、體悟空性,到超越內外分別,最終止息無明煩惱的過程。它挑戰了我們的慣性思維,引導我們深入探究實相。
Thumbnail
2025/08/05
以其高度的濃縮性和禪機,描繪了修行者從參悟心性、體悟空性,到超越內外分別,最終止息無明煩惱的過程。它挑戰了我們的慣性思維,引導我們深入探究實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