褔來褔去不知褔
苦來苦去在受苦
茫來盲去要何去
生來死去何處居
●AI:這首偈語以四句「來去」對仗句式,展現了人生在「福苦不定、迷盲無依、生死無主」中的無明輪轉,直指佛法所說「三界無安,如火宅然」,是一首具濃厚生死觀照與佛法省思的頓悟詩。
「福來福去不知福」
這句詩描述了眾生面對福報時的狀態。當福報降臨、生命順遂時,我們往往習以為常,甚至不自覺其可貴,反而可能因為不知足、貪求更多而錯失了感受幸福的機會。福報來了又去了,而我們卻未曾真正認識和珍惜它。- 無明與貪著: 不知福的根源在於無明,未能看清福報的無常性和緣起性。同時,也與貪著有關,我們總是期望更多,而無法滿足於現有的一切。這種心態使得福報即使現前,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安樂。
- 不識本來面目: 更深層次來說,眾生常常向外追求福報,卻不知真正的福報其實是內在的清淨心與智慧。當我們執著於外在的福報時,就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
- 感恩與珍惜: 修行教導我們要學會感恩和珍惜現有的一切,無論福報大小。透過感恩,我們的心能更加開放和滿足,這本身就是一種福報。
「苦來苦去在受苦」
這句詩與「福來福去不知福」相對,描繪了眾生面對痛苦時的困境。當苦惱來臨時,我們深陷其中,不斷地感受和循環著痛苦,卻往往找不到解脫之道,甚至強化了「受苦」的感受。
- 執著與抗拒: 痛苦之所以持續,往往是因為我們的執著和抗拒。我們執著於痛苦的感受,不願放手;或者抗拒痛苦的發生,希望它消失。然而,這種抗拒反而加劇了內心的掙扎。
- 業力的顯現: 從因果角度看,痛苦是過去業力的顯現。眾生在輪迴中「苦來苦去」,是因為過去所造之業不斷循環。若不從根本上轉化心識和行為,痛苦的循環就會持續。
- 無明與顛倒: 眾生因無明而對苦有錯誤的認知,誤以為痛苦是實有且永恆的。修行正是要透過智慧看清痛苦的本質是空性、是無常,從而不再被其束縛。
「褔來褔去不知褔/苦來苦去在受苦」
- 指眾生於福報現前時,迷失不覺;福去即苦,苦來則又抱怨受苦。
- 表示「因果無明,受報不知其來,造業不知其去」,輪轉六道無有出期。
❖ 對應《四聖諦》之「苦集」二諦。
❖ 如《法句經》云:「愚者晝夜受苦,智者晝夜修福。」
「茫來盲去要何去」
這句詩表達了生命旅途中的迷茫與困惑。眾生在世間盲目地追逐、尋覓,卻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方向和目的。這種「茫」與「盲」源於內心的無明,缺乏對生命意義和終極目標的清晰認知。
- 「茫來」即心茫然,「盲去」即迷於業力無明之驅使。
- 問「要何去」:指不知去向,不知此生所依、所歸,顯示「無所住心,無所依止」的苦況。
❖ 此句深含「無明無道,無導無依」之苦。
- 無明與方向缺失: 「茫來盲去」的根本在於無明。我們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不了解煩惱的根源,因而迷失了方向。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該往何處去。
- 人生的意義: 這也叩問了人生的終極意義。如果只是盲目地生老病死,追求世間浮華,那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裡?修行正是要為生命找到一個清晰而究竟的方向——解脫與成佛。
- 正見的指引: 為了不再「茫來盲去」,我們需要確立正見,即對佛法真理的正確理解,這能為我們指明通往解脫的道路。
「生來死去何處居」
這句詩是全詩最深沉的叩問,直接觸及了生命的生死大限與究竟歸宿。我們從何而來,死後又將去往何處?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眾生,也正是許多人開始探求佛法的緣由。
- 問出生即走向死亡,那麼生命安住之處在哪?
- 是對「生死本空」、「無住涅槃」、「輪迴無主,誰為主人」的根本追問。
❖ 此句為關鍵之省思,對應《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生死輪迴: 這句話直指生死輪迴的實相。眾生在六道中不斷地「生來死去」,如同旅客不停地換乘,卻不知道最終的「家」在哪裡。
- 對歸宿的探尋: 佛法正是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而存在。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居處」不是外在的空間,而是內在的心性解脫,是涅槃寂靜的境界。當我們的心從煩惱和執著中解脫,便是找到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
- 菩提心的發起: 當我們深切體會到眾生在生死中流轉的無奈時,會自然而然地發起菩提心,不僅為自己尋求解脫,也願幫助一切眾生找到究竟的「歸處」。
歸納

總結來說,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眾生在福報中迷失、痛苦中掙扎、生命中迷茫、生死中流轉的普遍狀態。它提醒我們:
- 所有的外在問題都源於內在的無明和執著。
- 若要真正解決問題、找到安樂與方向,必須透過修行來轉化心識。
- 究竟的歸宿不在他方,而在於內心的覺醒與解脫。
這首詩既是點醒眾生的當頭棒喝,也是引導我們踏上修行之路的慈悲呼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