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在方格子發表文章。這篇文章的來源是當我看到 Apple 與 OpenAI 的合作細節時,心中忽然浮出了一個畫面——十多年前 Nokia 的轉折。
這當然絕對不是什麼厄運預言,也不是強說愁的分析文,而是作為一個「活得夠久」的科技使用者,寫下的一段對比觀察。
文/林司丹(活得夠久的科技生活觀察者)
Apple 跟 OpenAI 合作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看起來像是一種穩健的整合方案,但這個選擇卻讓我倒吸一口氣。不是因為技術驚艷,而是因為這一幕,有一種十多年前 Nokia 的即視感。
我曾經以為 Nokia 大到不會倒,因為它市占第一、手機最耐摔、全球最多人用。但最終它還是走向顛沛流離了。不是因為產品品質不好,而是因為它沒跟上使用者需求、錯判市場變化。Apple ,也開始讓我有了這似曾相識的感覺。
從六點分析來看 Apple 的現況,就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想。
①【創新態度從進攻轉為保守】
Nokia 當年不是沒技術,而是沒膽量去承擔創新的風險。Symbian 系統不夠靈活,開發難度高,但他們還是守著不放,因為穩。
Apple 呢?從 iPhone X 以來,幾乎沒有重新定義過任何一項產品。iPhone、iPad、Mac 都只在原本的基礎上微調升級。Vision Pro 是個例外?也許,但它的市場接受度與實用性仍存問號。
蘋果不再是那個「重新定義科技秩序」的公司,而是「把現狀包裝得更漂亮」的公司。
②【系統越來越封閉,創新空間越來越小】
Nokia 死守 Symbian,直到開發者都跑去 Android,才知道事情大條了。
Apple 的 App Store 曾是創意沃土,結果現在的 Siri 與 AI 整合,幾乎讓人無從發揮。ChatGPT 的能力要透過 Apple Intelligence 包裝過才用得上,還要受控。反觀 Google Gemini、Meta Llama 早已大開 API,甚至支援模型切換與整合。
當使用者開始把對 AI 助理的想像力轉向別家,Apple 的封閉,就不再是安全感,而是綁手綁腳。
③【品牌幻覺:認為使用者會永遠跟著你】
Nokia 當年真的以為全世界都會繼續用它的手機,直到 App 生態戰打響後,iOS 與 Android 把人全搶走。
Apple 現在的信心來自哪裡?來自生態圈、iMessage 的封閉體驗、AirDrop 的便利。這些確實好用,但能撐多久?
當使用者開始在 Gemini 裡建立 AI 工作流,在 ChatGPT 裡管理助理邏輯時,Apple 提供的這些便利,是否還具吸引力?
④【慢半拍的戰略節奏:不是不能做,是選擇不做】
Nokia 當年不是沒能力做觸控,是沒當一回事。
Apple 明知道 Siri 不行,拖了好幾年才動手強化。AI 模型不是自研,是去整合 OpenAI。Vision Pro 推出時甚至連主力應用場景都說不清楚。
Apple 手握龐大資源,卻選擇在 AI 時代做一個「優雅的跟進者」。這種慢,不是技術不行,是文化不許你冒險。
⑤【忽略使用者行為已改變】
Nokia 沒看到使用者已經從按鍵走向觸控;Apple 也似乎沒看到,使用者的需求早已從「漂亮」轉向「聰明」。
Siri 跟不上時代,用戶跳去用 ChatGPT、Notion AI、Gemini。這些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洞察問題。
Apple 仍然把精力投注在硬體的細節與美感,但互動層面早已被 Google、OpenAI、甚至 Startups 偷走先機。
⑥【從顛覆者文化走向管理者文化】
這是最根本的轉變。賈伯斯可以為了 iPhone 把 iPod 殺掉、嗆 Flash、打臉電信商。
庫克是供應鏈高手,是穩健守門人,但也是那種不會賭不確定未來的 CEO。Nokia 當年的 Elop 把決策交給微軟;Apple 今天把 AI 的主動權讓給 OpenAI。都很理性,但也很無力。
當創新文化被財報文化取代時,品牌就不再領導,只是維持。
【結語】
Apple 不會明天倒,它還是賺得盆滿缽滿。但問題是——
它還會定義下一個十年的科技嗎?
當人們在 ChatGPT 裡養成記憶、在 Gemini 中建立 AI 助理流程時,Apple 給的,只是把別人的技術整合包裝,再放回自己的花園。
這樣的公司,還能走十年、二十年,但終究會讓出「時代引領者」的寶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重複上演。
你問現在的 Apple 像不像當年的 Nokia?
我會說,還沒完全一樣,但越來越像了。
而這樣的Apple,是賈伯斯想要的 Apple嗎?可能要觀落陰去問他...
這是我第一次在方格子寫下觀察,如果你也曾經感覺到 Apple 有些微妙的變化,歡迎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