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是什麼?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差異
想像一下虛擬金融世界的「救生圈」,那就是穩定幣!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特殊加密貨幣,致力於讓價格「動也不動」,幾乎總是貼著1美元或1歐元,甚至一盎司黃金的價格跑。像是穩定幣USDT(泰達幣) 就如一台貼著地面的無人機,無論比特幣和以太幣如何刺激上沖下洗,它始終定格在1美元左右。

和比特幣的最大不同在於支撐的基礎。比特幣的存在憑的是共識與想像力,價格可以一日翻倍、一天腰斬……基本「言值不保」;但穩定幣則憑真金白銀、或是黃金、或是國債等資產,塞在發行方的銀行帳戶裡,保證你隨時能1:1兌換。
如果說比特幣是賭場裡的籌碼,那穩定幣就是你吃飯時可兌現的現金券。穩定幣不需要挖礦。比特幣出世靠全球礦工競速運算,消耗大量電力,手續費高昂,還動不動塞車;而主流法幣掛鉤穩定幣沒有這套,發行商根據實際收進的資產組就能增減供應,交易低耗能、快速。用戶可隨時在加密交易所兌換穩定幣,資金猶如現代數位超商的點數,二十四小時隨時任意搬運。
用途更是靈活百變:
- 充當避險資金暫存地
- 跨交易所資金快速流轉的通道
- 國際轉帳、電商支付甚至個人間的穩定支付幣
這讓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的距離變近了不少。穩定幣讓原本高波動、風雨飄搖的虛擬幣圈,多了一份安全感與務實色彩。
穩定幣的發行方式與發行公司商業模式
想知道印美鈔的感覺嗎?穩定幣公司大致就是這樣運作。穩定幣通常由特定企業發行,不像比特幣是「去中心」產物。你把1美元交給發行公司,對方就會在區塊鏈上啪的一聲,發給你1個USDT(泰達幣/Tether)或USDC(Circle),背後那1美元被乖乖存到銀行、基金、或是美國國債裡;你日後想兌回,對方就把1美元掏給你,再把你的穩定幣銷毀。

這其中的「利潤魔法」可一點都不唐突:
- 主要收入來自儲備資產的利息。你和全世界換來穩定幣的巨額法幣會被公司統一投入銀行或國庫券,產生的利息進了公司口袋,通常不會分給一般持幣人。例如:2023年首季,Tether公司(USDT發行商)持有約720億美元的儲備資產,其中九成是現金及等價物(如短期美國國債),按當時年化4%的利率估算,一年可收取近28.8億美元利息收入。目前利率水準更高(美國短債利率約5%左右),2024年Tether全年的淨利潤更高達137億美元,單第四季就賺了60億美元——這一年度利潤甚至超過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兩倍。利息收入可見一斑。
- 大額買賣時的手續費、開戶驗證費 也是一斑小財源。儘管每筆看似微薄,日積月累可是巨額金流。例如Tether對直接向其申購/贖回USDT的客戶(通常是機構交易商)收取0.1%上下的費用,並設有一定最低手續費門檻。另外,新客戶開立賬戶需通過KYC(實名審查)並繳交認證費(如Tether收取150美元一次性驗證費)。雖然單次費用不算高,但由於穩定幣交易量巨大、客戶眾多,累計起來也是可觀收入。
- 某些公司會小規模將部分儲備放貸給加密借貸平台,賺取利差。2021年Tether貸款給Celsius,年息近5-6%,光這一項目每年就撈進幾千萬美元。
- 還有風險投資與偶爾市場波動時低價回購賺差價的「快手操作」。
Tether、Circle等主流發行商,每年光利息淨賺十億美元起跳,「現金牛」體質可以比美全球資產巨擘。這種商業模式既像銀行又像貨幣型基金,但因監管較鬆,遇上高利率時代更加如魚得水。目前穩定幣市場由少數幾家發行商主導,其商業模式如上所述高度依賴儲備資產收益和交易量規模。以下介紹主要發行商的概況:
- Tether Holdings(發行USDT):穩定幣龍頭,市佔率超過六成。Tether早期因資訊不透明引發爭議,但近年開始披露資產構成,儲備已轉向以短期美國國債為主,並降低商業票據等風險資產。2024年Tether靠高利率環境大賺超過130億美元。Tether的模式偏向極簡:他們只對合資格的大戶客戶發行/贖回USDT,普通用戶則透過交易所流通交易。Tether靠龐大儲備孳息維持營運和利潤,目前公司未上市,外界資訊主要來自其「透明度報告」和會計簽證資料。
- Circle(發行USDC):由美國金融科技公司Circle與Coinbase等合夥成立的Centre聯盟推出,後來Circle獨自管理USDC。USDC每枚由1美元或等值高流動資產擔保。Circle以遵循監管和透明聞名,資產儲備月度披露並定期接受審計。Circle本身探索上市(曾計劃透過SPAC併購上市但一度擱置),其收入亦來自儲備利息與手續費。2023年美國幾家銀行倒閉事件一度導致Circle有部分存款凍結,USDC價格短暫跌破1美元,但隨後政府介入保障存款安全,USDC也恢復錨定。儘管如此,此事件讓Circle開始將更多儲備轉入國庫券和隔夜逆回購,以減少對單一銀行的依賴。目前USDC市值規模僅次於USDT,但2023年後增長趨緩,佔比有所下滑(因競爭及市場波動)。
- Paxos(發行USDP、曾發行BUSD,協助PayPal發行PYUSD):Paxos是一家受紐約州金融服務署(NYDFS)監管的信託公司。它發行的Pax Dollar (USDP)規模較小。更知名的是與幣安Binance合作發行的BUSD穩定幣,2023年初因監管壓力停止新增發行,導致BUSD市值逐漸萎縮。2023年8月,Paxos協助PayPal推出自有品牌的美元穩定幣PYUSD。Paxos的商業模式類似前述,以安全儲備賺取利息,同時擁有區塊鏈基礎設施業務(如代幣化證券結算等)。受到監管審查時,Paxos表現出較高的合規度,例如在NYDFS要求下停止BUSD發行、專注其它產品。
- 其他發行者:包括MakerDAO發行的去中心化穩定幣DAI(透過超額抵押加密資產生成,不由單一公司控制,第4節將提及)、Tron基金會推的USDD(算法+部分抵押混合模型)等。然而非法幣足額抵押的模式存在風險,最終2022年「Terra UST」的崩盤已證明完全算法穩定幣的脆弱性。因此目前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仍是法幣資產擔保型穩定幣,由有商譽的公司運營。這些公司以儲備收益為利潤來源,商業模式接近銀行或貨幣基金,但因為缺乏傳統銀行的資本要求與監管束縛,在高利率時代反而更為賺錢。正如有分析指出,2023年USDT發行公司Tether的淨利潤甚至可媲美全球百大企業,穩定幣公司已成為加密領域最會盈利的玩家之一。
穩定幣的發展機會與風險
發展機會
穩定幣登場不到十年,市值已從50億直衝2250億美元(2025年數據),漲幅驚人。它帶來的「四大效率革命」和隱藏彩蛋包括:
- 大幅提升金融市場流動性與效率:全球任何人、任何時區、都能7x24轉帳,免去高額國際電匯費與等待。甚至Visa、Mastercard已與USDC展開合作,把區塊鏈結算變現實。
- 商業應用逐漸落地:穩定幣已被用於國際購物、外包工資、供應鏈付款等,PYUSD正嘗試整合400萬PayPal用戶日常支付。
- 避險與「平行美元」,在新興市場備受追捧:部份高通膨國家,如阿根廷、土耳其,美元穩定幣成為資金避風港,溢價購買成了日常。
- 金融包容與DeFi創新之橋:再偏遠、再難開立銀行帳戶的地區,只需要一組網路錢包,人人都能參與全球金融活動。DeFi、生態投資等都建立在穩定幣之上。
風險與隱憂
- 信用風險:如果發行商的資產備付不足(甚至造假),1:1兌換承諾隨時破產。2022年Terra UST就是「活教材」,造成幾十億損失。
- 透明度與儲備組合疑慮:若背後資產質量不佳,或揭露不足,一旦信心崩潰就可能引發金融連鎖反應。
- 市場擠兌:當市場恐慌,穩定幣價跌破1美元的危機仍時有發生,比如2023年SVB事件曾使USDC脫鉤至0.88美元。
- 監管風險高壓來襲:美國和歐洲先後動作頻頻,一句話就能掀起市場腥風血雨。
- 被用作非法資金流、洗錢的現實風險增加,未來監管只會更嚴苛。
總結:穩定幣是新金融的奇兵,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巧則帶來機會,用得錯風險四伏。
主要穩定幣比較(USDT、USDC、PYUSD)

特別補充:去中心化代表DAI、Tron的USDD、香港的FDUSD等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發行規模遠小於前兩大巨無霸。
USDT論規模、流通度全球無人匹敵,但合規與透明度較差。USDC雖穩健透明,市佔略遜一籌;PYUSD有望憑PayPal推進全球支付創新,但目前僅是新兵小試身手。
穩定幣與債券市場的關聯與影響
穩定幣發行商成了全球美債新金主,資金快速湧入美國國債市場
穩定幣與傳統金融市場並非孤立,特別是與短期債券(國庫券)市場形成了日益緊密的聯繫。其邏輯關聯在於:穩定幣的價值錨定法幣,需要持有大量安全且高流動性的債券作為儲備,以確保1:1兌付的承諾。目前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儲備中,約有80%投資於美國國庫券(T-Bills)和短期逆回購(Repo)等資產。這意味著穩定幣發行規模的擴大,直接帶動對美國短期國債的購買。

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Tether與Circle合計持有約1200億美元美國國債,。上圖顯示了2024年各國(地區)持有美國國庫券餘額的變化,其中Tether在2024年增持了331億美元的美債(綠色柱),淨買入量排名全球第七,甚至超越了德國等主權國家。這些發行商持有債債的比例坐二望一,在全球金融市場已成「重量級玩家」
- 假如美債的最大買家原本是中國和日本,穩定幣發行公司現在已能夠和這些國家平起平坐!
- 穩定幣的擴大使財政部要重新想想「資金流向」與「市場的實際需求」。有機會補上中日等傳統買家減持美債的缺口,未來增長空間可觀。
- 但也帶來一點風險:遇上大規模贖回時,發行商必須狂拋國債,可能使短端利率飆漲,衝擊金融市場。
穩定幣發行模式本質上像貨幣市場基金:是無休止的存取款機,卻沒傳統基金的流動性規範。美財政部與各國央行對此態度開始慎之又慎。
各國政府推動穩定幣的原因與戰略考量
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對穩定幣採取的監管政策與態度不盡相同,以下針對美國、歐盟、中國、日本、英國五大經濟體進行比較,如同一場現代金融「數位貨幣宮鬥劇」!
- 美國:將美元穩定幣視為新時代金融霸權的火種,不僅繼續推美元國際化,更寄望透過規範而不是禁止,鞏固其地位。
- 歐盟:既怕美元穩定幣搶走飯碗,也要自己搶當「數位歐元」老大哥。MiCA法案上路,加強監管、養自家牌穩定幣。
- 日本:不從一開始就全盤排斥,而是要求合規開放,讓金融機構嘗試自己發穩定幣,期待支付產業出現新革命。
- 中國:維持嚴格地面禁令,力捧國家隊e-CNY數位人民幣,不給外國美元穩定幣搶風頭;不過策略性利用香港做離岸金融實驗場。
- 英國:力推倫敦成全球加密創新之都,監管上保持彈性,積極招攬企業落戶。
各地監管要點如下表整理,這場全球數位金融角力,未來變數遠超你我想像!

穩定幣未來發展趨勢(短期/中期/長期)與相關美股影響
短期(1個月)
- USDT、USDC穩坐第一、第二。
- 市場聚焦監管消息、政策投票與Macro News(債務上限、利率等)。
- 美股受益標的如Coinbase、PayPal,遇監管利多即反彈,遇利空即波動,但多數人仍靜待觀望。
預計穩定幣市場將延續2025年上半年的平穩增長態勢,總市值維持在約2500億美元上下波動。影響短期走勢的主要因素在於美國立法進程等政策事件。如果眾議院順利通過穩定幣法案並由川普總統簽署,美國將成為首個為穩定幣提供全面法律框架的主要經濟體,這將大幅提振市場信心與主流接受度。相關消息一經釋出,已在本月反映於市場價格:Circle上市股價飆漲、Coinbase和PayPal股價也應聲上揚。
短期內,政策落地預期將是主要利好,預計Coinbase(COIN)等加密類股有望保持強勢,因為監管清晰度提升意味著業務不確定性下降、更多機構資金可合法參與市場。
PayPal(PYPL)方面也可能受益——Macquarie分析師指出,監管環境的改善會提高投資人對其穩定幣計畫的信心,帶動交易量增長並支撐公司估值。
然而短線也須注意潛在風險:若法案推進遇阻或延遲,市場情緒可能短暫受挫,相關股票出現獲利回吐壓力。此外,SEC等監管機構對穩定幣產品的動向仍需關注(例如SEC之前調查PYUSD,最近已宣告結案無處罰),短期不排除再有單一穩定幣項目被點名要求整改的可能。
中期(4~9個月)
- 監管法規推進,頭部發行商更強,大量小發行商被洗出市場。
- 傳統銀行、科技巨頭開始進場,出現更多「權力新玩家」。
- 電商與支付應用落地,DeFi創新產品湧現。
- 市場規模可能創新高,但遇上金融動盪則會萎縮短期。
進入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預期穩定幣行業將進入規範化與擴張並行的階段。一方面,各國新監管框架將陸續落地,美國穩定幣法案若年底前生效,市場主要玩家(如Tether、Circle等)勢必調整儲備披露、持牌合規等以滿足要求,行業透明度和穩健性將提升;歐洲則開始執行MiCA牌照監管,未合規的穩定幣市場份額可能縮減(例如USDT可能進一步退出部分歐洲平台),為合規競品讓路。
競爭格局上,中期料將有更多新進入者:傳統銀行發行的穩定幣將問世(如美國銀行的USD穩定幣、德國和西班牙銀行的歐元穩定幣等),科技巨頭也可能推出自身品牌的穩定幣(市場盛傳Amazon、Walmart等正在醞釀中)。這些新產品通常背靠強大用戶基礎和場景,有潛力快速做大規模,從而改變目前Tether與Circle二雄稱霸的局面。
對美股相關公司的中期影響,將呈現機遇與挑戰並存:首先,Coinbase作為USDC共同發行人,有望持續受益於USDC市佔回升和儲備規模擴大帶來的利息收入。即使未來美聯儲開始降息壓縮利差,Coinbase亦可透過擴大USDC流通量、增加交易手續費收益等方式部分對沖。此外,Coinbase已積極拓展第二穩定幣合作(據傳Circle正與Bybit等交易所共享USDC利息以推廣其使用),未來不排除Coinbase將上架更多外部穩定幣或推出自有掛鉤代幣,強化其在穩定幣市場的影響力。
整體而言,只要監管不對其USDC利益分潤模式設限,Coinbase中期業績有支撐,股價可能隨著企業盈利改善而保持強勢。
PayPal方面,中期成敗取決於PYUSD能否真正做大做強。預計在監管明朗和PayPal積極推廣下,PYUSD流通量有機會於數月內突破十億美元以上規模,成為除USDT/USDC之外最重要的美元穩定幣之一。PayPal計畫於年底前將PYUSD融入更多自家產品(如商戶收款、國際錢包),若屆時用戶能用PYUSD直接結帳或匯款且享受手續費優惠,PYUSD將大幅提高用戶黏性並創造新的利息收益來源,對營收成長的貢獻可期。
Macquarie分析師已將穩定幣併入模型,預測穩定幣推進將提升PayPal交易量和估值乘數,視之為扭轉股價低迷的重要動能。因此中期看,PYPL股價有望隨著穩定幣利好逐步修復。然而也需注意競爭:Visa、Mastercard等支付網絡可能推出穩定幣結算方案來爭奪市場,銀行發行的穩定幣若直連零售端也可能搶走部分PayPal潛在用戶。PayPal需發揮自身龐大用戶基數和場景優勢,快速推動PYUSD普及才能在中期競爭中取勝。
至於Block公司(NYSE: SQ),中期影響較間接。Block目前重押比特幣支付(計劃2025下半年開始讓數百萬Square商戶可接受BTC閃電網路付款),對穩定幣未有明確佈局。但若美國監管友好、用戶對穩定幣支付接受度上升,不排除Block旗下Cash App或Square生態也新增穩定幣支付/轉帳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並保持競爭力。中期而言,Square服務商戶眾多,若穩定幣結算能幫助降低跨境交易費用,Block很可能調整策略擁抱穩定幣。因此,SQ股價走勢需觀察其是否搭上穩定幣浪潮的順風車:一旦Block宣佈相關整合計劃,市場勢必給予正面回應。反之若公司固守比特幣路線、錯失穩定幣趨勢,中期成長恐受限。
長期(一年以上)
- 若合規步調成熟,穩定幣將像貨幣市場基金一樣進入主流,甚至成為全球數位金融骨幹。
- 美元有望因穩定幣強化國際主導地位,但同時對全球央行政策形成挑戰。
- 誰能平衡創新與監管、保障安全,誰就是數位時代的金融霸主。
從長遠角度看,穩定幣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礎要素之一,其發展趨勢呈現以下幾個方向:
- 規模量級邁向數兆美元:隨著愈來愈多實體資金透過穩定幣進入區塊鏈,市場規模或將呈指數級增長。美國財政部高層預估,未來5年內美元穩定幣總市值可望突破2兆美元。這意味著穩定幣將從目前相當於M0的一小部分,擴張成為與主要國家貨幣供給量可比擬的級別。如此龐大的規模將對銀行業、貨幣政策甚至國際資本流動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大量資金可能從銀行存款轉移至穩定幣儲備(主要投向國債),銀行被迫提高存款利率或發行自有穩定幣來留住資金;各國央行可能需要調整公開市場操作,考慮穩定幣儲備對短期利率的影響。長期看,穩定幣或與央行數字貨幣(CBDC)共存:美國已明言不推行數位美元、寄望私人穩定幣滿足市場需求,而歐盟、中國則積極發展CBDC,未來兩者可能競爭也可能合作(例如CBDC通過私人營運的穩定幣錢包分發)。
- 應用場景全面開花:長期來看,穩定幣將從目前主要在加密交易所內充當計價單位,擴展至更廣泛的支付與清算用途。Visa、Mastercard等卡組織已開始試點以USDC進行跨境結算,以提高效率。未來企業之間的B2B支付、供應鏈融資、跨國匯款等,都可能直接採用穩定幣替代繁瑣的傳統匯款路徑。
穩定幣亦可用於去中心化金融(DeFi)提供穩定的抵押品或流動性。當更多實體經濟活動上鏈後,穩定幣將扮演關鍵媒介。這對相關公司的意義是:抓住新場景才能抓住新價值。
Coinbase長期計劃可能超越交易所定位,成為包括穩定幣支付、借貸、清算在內的綜合數位金融服務商。屆時Coinbase或參與大型跨境支付網絡建設,分享全球支付市場的一杯羹。
PayPal若成功推廣PYUSD,長遠有機會減少對傳統網絡的依賴,通過區塊鏈直接連接消費者與商戶,降低交易成本並增強自有生態的閉環能力,從而提升利潤率和用戶規模。但也存在風險:如競爭對手(大型銀行或科技巨頭)推出更受信任或技術更優的穩定幣,可能削弱現有公司的競爭優勢。因此長期競爭的關鍵在於信用(品牌背書、監管合規)和技術(多鏈支援、隱私保護、交易性能)兩方面。具備強大信任基礎和技術能力的企業將勝出並壟斷市場,而實力不足者可能被淘汰。 - 股價表現與估值影響:若上述樂觀情境實現,相關股票長期走勢值得期待。Coinbase在2025年已有明顯轉虧為盈的拐點,假設未來穩定幣收入繼續上升並帶動其他業務增長,華爾街可能給予其類金融科技平台的更高估值倍數。目前Coinbase動態市盈率已達80倍左右(反映市場對其增長預期),未來不排除成為數位資產領域的「Visa」,分享行業增量。
PayPal則有望憑藉穩定幣業務重新講一個增長故事——分析師預計2024至2029年PayPal年收入將從318億增至約41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約5.5%),若PYUSD發展順利,可進一步拉高增速並改善市場對其轉型能力的評價,進而帶動估值修復。中長期而言,Macquarie等機構看好PayPal自由現金流增長和股東回報,給予顯著上行空間。
Square/Block方面,長線走勢則取決於其在穩定幣浪潮中的角色:假如Block保持現有策略聚焦比特幣生態,其表現將更多受比特幣價格與用戶增長驅動;但若Block改變態度擁抱穩定幣(例如推出掛鉤美元的Cash App幣),則可挖掘自身數千萬用戶需求,股票估值也許會重新評估以反映這一新業務線的價值。
總之,穩定幣繁榮對相關美股公司提供了巨大機遇,同時長期不確定性仍存。穩定幣這個「區塊鏈的十字路口」,正在用速度與技術挑戰傳統金融百年秩序。 無論你是機構投資人、業餘愛好者,還是單純關心新金融趨勢的人,接下來這場「穩定幣大戰」,值得每一個人高度關注——未來誰主金融天下,現在正悄悄下著賭注!所以,我們也需要考慮更基礎的行業趨勢對企業價值的塑造:
- Coinbase等加密企業:如果穩定幣整體長期向好、深入主流金融,那麼像Coinbase這樣早期布局穩定幣生態的公司將穩固地成為新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他們可能發展出銀行類業務(托管、結算)並分享行業增長紅利。因此其長期投資價值向好。不過也存在變數:若傳統銀行和Big Tech後發優勢明顯,Coinbase等先行者的市場份額可能被搶佔。對此,Coinbase等在長期需要獲取正式銀行牌照或加強合規,轉型為混合型金融科技公司,才能在與傳統金融競爭中生存。
- PayPal/Visa/Mastercard等支付公司: 長期而言,如果穩定幣支付大行其道,傳統支付網絡模式將被改寫。PayPal提早布局有望轉型成功,從支付處理商變身為數位貨幣平台,長期價值看好。而信用卡網絡Visa/Mastercard也在積極擁抱穩定幣結算,期望依然掌控通路。若他們適應良好,長期仍是支付領域巨頭;但若被區塊鏈去中介化趨勢顛覆,可能遭遇挑戰。不過目前Visa等選擇與穩定幣共舞(如直接在網絡中支持USDC),顯示其決心成為穩定幣時代的清算中樞。因此長期對這些支付股的影響要區分:積極轉型者會繁榮,故步自封者或衰退。
- 銀行股: 長期看,穩定幣和數位貨幣的發展會使銀行業務受到 disintermediation (去中介化)壓力。例如跨境匯款、外匯交易等傳統銀行盈利來源被穩定幣渠道侵蝕。但銀行也會推出自有數位貨幣產品或與央行合作。由於銀行在信用和監管上的優勢,他們完全可以成為主要的合規穩定幣發行者(如日本許可銀行發穩定幣)。因此長期影響因銀行而異:擁抱變革的銀行會找到新盈利模式(交易費、託管、發行費用),股價可能穩健;抗拒變革者市占下降則表現不佳。
- 其他科技股: 長期若穩定幣深入各產業,相關技術提供商如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網絡安全公司也會從中受益,例如提供穩定幣交易安全方案的企業市場擴大。另外,Big Tech公司(蘋果、谷歌等)或將把穩定幣納入其支付生態,為其服務增值,對股價是潛在利好。
綜上所述,穩定幣在短期內將維持相對平穩,在中期迎來監管明朗和應用拓展期,在長期可能與央行數位貨幣並存共榮並深刻改變金融生態。對投資者而言,應關注監管政策走向、技術發展以及傳統機構的反應,以洞察相關股票長期價值走勢。
臺灣觀點:金融沙場上的穩定幣冒險——監管現況與投資者生存重點
接下來,讓我們直擊臺灣這座「寶島」在全球穩定幣大戰中的身形與策略。別以為數位金融新局跟你沒關係,未來你的新臺幣說不定都要穿區塊鏈的外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監管態度與政策原則:溫柔敦厚還是鐵腕剛猛?
- 官方策略:審慎容忍、漸進納管。別看穩定幣名字很穩,臺灣金管會和中央銀行其實盯得比誰都緊,深怕哪天市場發瘋就「跑票」。
- 前世今生:2017年後,臺灣已經把各路加密貨幣交易所(VASP)納入洗錢防制,但對於穩定幣先放一放,觀望國際浪潮再下重手。
- 現在與未來:隨著國際監管動作加快,金管會2025年起將穩定幣直接放進專法(VASP法)草案,準備來個「專案照護」,要你不出軌但也不暴衝。
發行與營運規範:銀行最上道,未來有「臺灣版USDT」?
一紙法案,銀行變魔術師——誰能發、怎麼發?
- 開放本地銀行發行,採「許可制」。想當發行人?得是銀行,還得把準備金百分百存進指定金融機構,天天填報、闖關層層。
- 準備金嚴格要求:不是你想發就能發,全案必須和真鈔等值掛鉤,跟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一樣嚴,萬一有違規,罰則伺候。
- 錨定法幣,拒絕花樣百出。草案規定:穩定幣只能綁定法定貨幣,像新臺幣、美元,黃金、比特幣那種「另類掛鉤」暫時歇菜,先顧好監管與波動。
境外穩定幣入場設「關卡」:USDT/USDC不是想賣就賣!
- 未來任何境外穩定幣(如USDT、USDC),只能經「合規平台」——國內取得VASP執照的交易所上架,還得先請金管會點頭。這關卡根本就是防無管制資金亂竄。
- 平台一但違規,只能含淚下架,保護投資人不被「海盜幣」拉下水。
央行立場與風險防線:「法幣守護神」角色登場
- 中央銀行立場:謹慎支持。央行說:「你想發穩定幣,不先問過我,門都沒有!」主因是穩定幣會牽動貨幣政策、外匯流向與支付體系(特別若錨定新臺幣),都得小心盤算。
- 建議比照電子支付辦法管理,準備金不只要存國內,還要每個月露臉、定期查核。
- 銀行與金管會雖然聯手站在第一線,但所有法定規範都需再經央行點頭設限,以防穩定幣掀翻「金融池塘」。
消費者/投資人最想知道:現行法規下怎麼買?合不合法?風險在哪?
購買/持有穩定幣,完全合法!
- 臺灣早把加密貨幣定義為「虛擬商品」,你要怎麼玩,政府並不禁止。
- 只要在「金管會認證」的合規交易所買賣(如MaiCoin等),權益最有保障;未來USDT、USDC上架需經金管會同意才能交易,市場更安心。
- 透過境外交易所場外購入不違法,但發生問題(詐騙、交易糾紛)難有保障,資金安全要自己守護。
投資人參與投資路線圖:
- 直接法:等合規交易所上架穩定幣後,用新臺幣購買USDT、USDC等,作為數位美元存款或DeFi理財(享利息、能質押借貸,注意平台與合約風險)。
- 間接法:投資國際相關產業巨頭美股(如Coinbase、PayPal),看好穩定幣的長遠成長。
- 擴增法:未來銀行發行新臺幣穩定幣,或許推出與存款結合的產品,轉帳支付、微利息賺一波,形式創新、架構如舊。
反詐提醒!「保證高收益」都是陷阱
- 主管機關血淚叮嚀:穩定幣本身不該是印鈔機,誰說「投資穩定幣挖礦,穩賺不賠」一定有鬼!官方資訊、合規平台才是保命聖盃。
現況進度條(2025年中)
- VASP法草案6月公聽會後火速送行政院,最快年底就能三讀入法。
- 23家虛擬資產業者已完成反洗錢聲明,等著新法上路申請換發新許可,違規者將勒令停業。
- 玉山銀行等主流銀行也開始摩拳擦掌,伺機推出數位新臺幣穩定幣產品,等待新法通過後正式問世。
數位新臺幣 (CBDC):央行慢工出細活
- 中央銀行積極研發數位新臺幣雛型,曾小規模內測。重點先讓CBDC平台具備零售、繳費、轉帳、與傳統存款無縫流轉,初期不計息以防資金大挪移。
- CBDC發展仍屬慢熱派,央行表示將根據國際進度與本地市場狀況,審慎決定是否全面發行。
臺灣未來方向:法律護航下的數位金融新紀元
- 有了專法,未來監理層層把關,穩定幣發行人要誠信、合規、透明,準備金規範、資訊揭露、子法細則全都上場,保障用戶權益。
- 兩大主角(FSC+央行)攜手推進「一法雙軌」機制,確保穩定幣合法又穩定運作,不會對國家金融造成衝擊。
- 國際接軌,與美、日同步情資,法規與時俱進,杜絕監理套利漏洞。
最後一記溫馨提醒:「穩定幣不是金剛不壞,投資前請多看多問,理智下單、別把它當避險萬能鑽石盾!」
投資建議:如何參與穩定幣投資
想踏進穩定幣這片新金融園地?不妨先問自己:「我想要穩中求勝,還是豪邁拼搏?」以下不只帶你拆解投資標的,更依投資屬性給出實戰策略,助你在大行情中安穩載浮、挑戰高峰!
A. 投資標的選擇:買穩定幣還是買發行公司股票?

投資標的主要特性適合誰優點潛在風險持有穩定幣像數位現金,波動極低,不會隨市場大起大落想維持資金流動、方便轉帳的人極低波動、可作避險或隨時投入其他資產、常有年化2~5%收益無增值潛力、發行商違約或黑客攻擊風險、不受存款保險保障發行公司/相關公司股票例如Coinbase、PayPal,間接受惠穩定幣成長看好產業長線、願承擔高波動者有機會分享產業成長紅利、公司盈利提升股價可望上行股價多重因子影響、波動大、必須具備長線眼光與承受力
如果目標是資金保值、機動應用,建議把穩定幣當作數位美元避風港。若想參與長線成長故事並願意承擔波動,則投資相關公司股票更為合適。大多數人可考慮兩者搭配:部分資金停泊穩定幣,另一部分配置於產業龍頭股,達到分散效果。
B. 不同風險屬性投資人實戰策略

保守型投資人
- 小比例配置穩定幣(如USDC、USDT),用於閒置資金靈活調用,甚至擁抱合規平臺上的年化2~4%質押收益。
- 僅建議資產占比不超過20%,分散風險,避免極端黑天鵝傷害整體財務。
- 股票部分可少量參與,觀望為主,等監管法規明朗再考慮長線佈局。
- 一切強調「見好就收」與安全配置,追求穩中求勝。
積極型投資人
- 積極參與DeFi生態,穩定幣挖礦/放貸尋求5~15%收益,但需選頂級平臺、避免高收益陷阱,合理分散。
- 關注Coinbase、PayPal等概念股,動態配置、趨勢布局,甚至擔當波段投機者角色,但記得嚴格設止損。
- 全球化佈局,鎖定多元標的,對沖單一市場風險。
- 積極追蹤監管政策、市場數據與公司財報,資訊領先是王道。
- 若遇到監管遽變或公司基本面惡化,應果斷調整倉位。
C. 投資勝率與風險全解析
- 直接持有穩定幣 ⇒ 勝率極高,但收益有限。市場平穩時1:1保持本息安全,黑天鵝事件(如Terra爆雷、USDT出狀況)需警惕資金凍結。最佳策略是配作資產水庫,不宜重押求暴利。
- 參與DeFi質押挖礦 ⇒ 勝率依平台與合約安全而異。大牌DeFi平台多年經驗風險相對可控,但利率波動、智慧合約漏洞潛在損失仍需注意。高收益常伴高風險,建議以可承擔損失資金參與。
- 投資相關公司股票 ⇒ 勝率受公司基本面、市場情緒與監管影響。如Coinbase、PayPal等企業有望長線受惠,但牛熊轉換時波動劇烈,有賺有賠。分散與審慎選股是長線勝率關鍵。
投資實戰小叮嚀:穩定幣非萬能,「穩」字背後藏機遇也埋雷
- 永遠不要All in單一幣(或股票),分散投資是鐵律。
- 關注監管風向,遇到監管雷區要快閃調整。
- 股票切記設停損,收益預期要理性——別被高利誘惑沖昏頭。
- 技術面風險,如大量幣應存冷錢包防黑客、不可完全信賴交易所。
- 穩定幣的「穩」是相對的:避險、防波動不是無風險,所有投資都需主動管理、知識先行。
結語: 穩定幣賽道新局正盛,懂得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才是穿越潮水的王者。保守者可觀望學習、試水小額;積極者則可借力分散、主動應變。唯一不變的真理是:知識、敏銳與分散,永遠是你在金融冒險島上的最佳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