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的午餐,同學說要帶我去一家「蒼蠅小館」,就是這家坐落在馬路邊長得很不起眼的鐵皮加蓋小飯館,叫「143號炒菜店」。那天陰雨綿綿,同學很隨意地把車停在小飯館對面的街邊停車格裡,走進店面按菜肴推薦意願, 直接向老闆點了幾個菜,接著就很隨意的找了空桌入座。這樣的簡單悠閒,彷彿讓我回到了十幾年前小時候的台北,長輩帶我在家附近的小店簡單的吃飽之後在週邊散散步,也還聞得到餐館裡鍋香的那種感覺,真是懷念啊!

餐點陸續上桌,第一道上來的是蓮藕排骨湯,我的天啊!這完全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這是我小時候照顧我的褓母阿姨最常煮給我吃的一道菜,清淡的湯底能突顯食材的原味,也因蓮藕的澱粉使排骨的油脂和清湯融合的更好,這是到了我長大以後,每到蓮藕的季節都會經常自己煮來吃的喜愛程度!

又是一盤炒空心菜(笑)!如此和我的童年高度相似的場景甚至讓我想起,我對這樣深綠色的炒青菜不怎麼挑食,但莊園主小的時候,老媽總是說自己不太咬得動菜梗,總是咬一咬就把剩餘的纖維吐出來丟棄。當年的我可能就覺得這樣很浪費或是看不太下去(笑),經常主動請纓吃掉大部分的菜梗,而且說真的,空心菜菜梗往往更加飽含炒菜時的湯汁,更加的下飯。(甚至我並不喜歡吃煮爛了的葉菜,所以有一些熟度較高的炒青菜我甚至會只吃菜梗,是不是很冷門的習慣?啊哈!)


接下來的酸菜豬肚和燒排骨,又是比較偏向廣東的口味,說實話因為是同學自己一個人點的菜,我並沒有完全記得這兩樣確切的菜名或是內容,只記得真的非常的下飯!


飯後同學帶我到了海口天后宮這個街區散步,這種老式的騎樓真的讓我感覺我是不是回台灣了!夾在騎樓中的天后宮(媽祖廟)整個街區的景色拼湊起來,頗有一種霞海城隍廟大稻埕老街的味道,海南和台灣的部分人文景觀確實有幾分相似!


晚餐吃的是我到海南旅行向同學指定要嘗試的椰子雞火鍋,店名叫「龍泉人」。椰子雞火鍋顧名思義,湯底就是椰子水,所以嚐起來非常的清淡,基本上都是食材原本的味道,但又多了一絲椰子水的甘甜,燉煮食材之後的椰子水也成了美味的高湯,只不過椰子水的成本比較高,如果續加湯底要加椰子水的話是收費的。整體味道十分爽口美味,再搭配特有的沾醬,真是涮嘴! 鴛鴦鍋的另一邊是海南的特色:糟粕醋火鍋。這種火鍋起源於海南文昌(跟文昌雞同一個故鄉),最早是由海邊的漁民使用釀酒產生的酒糟發酵製成的醋當作湯底,用於烹煮一些新鮮海產,也加入蔬菜和豆腐等多樣食材流傳下來的。口味酸辣清爽,和廣西特產的螺螄粉那種酸筍的酸又不一樣,酸味更輕盈一些。雖然作為當地人的同學說,這一家的糟粕醋並不是他心目中認為最好吃的,不過無妨,反正我是第一次吃!還有機會來海南的話再去找更加道地的!


另外這是海南特色的火鍋沾醬,基本就是蔥蒜香菜辣椒等辛香料和醬油,特別的是酸味來源放的不是烏醋或白醋,是金桔汁!店家會在佐料台放置開十字或切半的金桔,可以按自己口味來調配。吃著火鍋感覺悶熱的我,自己調了一碗金桔汁比例遠大於醬油的沾料,加上柑橘類的精油香氣,對於愛吃酸的我來說那太享受了! 又這麼吃吃喝喝的過了一天,在異鄉體驗我與家鄉相似的文化別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