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網路文字,正好下午又在逛故宮,便順手把最近在各地博物館拍的照片一起整理刊登,說說這陣子的一些想法。
工匠生產人們想要的商品,藝術家則從素材中彰顯精神層面的永恆。
那麼,有沒有可能一個人既是工匠、也是藝術家呢?
也有更多藝術造詣極高,卻被餓死的天才,例如梵谷。
網路平台興起後,整個商業體系愈發貪圖「免費」與「流量的廣告效益」。
不管是實體商品還是文創事業,都變成一種「快經濟」!
不論你做什麼,都得經營流量。
以前廣告流量由廣告商負責,現在則轉嫁到創作者身上。
這樣的產業革命,不是以世紀、五十年、甚至二十年為單位來變化,而是隨著數位平台更新而迅速洗牌,變化無比神速。
我自己出道約十年。當初平台標榜只要完本,就有可能簽約、實體出版;而現在,創作者不僅要自帶流量,甚至今年好幾個平台徵文,還要求提交專案企劃書、上台報告。
對於那些試圖把「內在洞見」轉化為形式藝術的靈魂工作者來說,這種變化非常不利。
思想深層的創作者、帶有哲學氣質的思考者,他們對人類的貢獻,在於提升整體的視野與認知。這對文化與文明,是無可計量的珍貴。
但在商業面前,卻往往一文不值。
也許有少數天資聰慧的藝術家,能夠快速找出結合思想與形式的賣點,甚至幸運地遇到資助者,讓作品實現變現。但那麼一來:
當下選擇的形式,是否還能雋永流傳?
會不會反而因為迎合當前流行,而削弱了作品本身的力量?
這樣的問題,恐怕只有思想家、藝術家、文化工作者才會關心。而不是流行娛樂產業想探討的主題。
在語言邏輯與AI大量生成的時代,關心「傳遞文字品質」的人,將越來越少。
那些極為珍貴的洞見,不是因為AI無法辨識而無法流通,就是因為過度複製與剽竊而失去真誠與重量,最後沒有人真正關心。
身為一個拿起筆認真寫作的人,我既無力,也沒有什麼本事可以力挽狂瀾。
在網路的洪流中,並不是「思考清晰」就能引起迴響,而是「討好群眾無意識」的言論,最容易被看見。
快經濟、快文化,加上AI審核的平台機制,人類文明將走向哪個方向?
當所有知識、觀點、文化浪潮都變得碎片化、甚至小眾化。
若你仍是一位藝術家,還想靠賣藝維生,那麼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受眾,可能依舊是不二法門。
但,再怎麼努力、思想再怎麼出類拔萃,千年萬年以後,所有的工匠與藝術家名字都將被遺忘。
唯有作品的形式,將被後代創作者繼承、默默延續與流傳。
比方說,同樣是故宮鎮殿之寶:翠玉白菜與肉形石。
翠玉白菜的雕刻技藝鬼斧神工,但我總覺得它略顯匠氣。
反觀肉形石,乍看粗糙,卻越看越有趣,令人莞爾,甚至想端碗白飯走進故宮。
工匠掌握了素材的本質,以極自信的手法,凸顯出作品的趣味。
以材料與技藝而論,翠玉白菜當初的交易價應該遠高於肉形石。
但肉形石在歷史上「細膩、昂貴、精雕細琢」這類一面倒的審美觀中,殺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宇宙觀。
這樣的作品,既需要工匠卓越的眼光,也需要買家的幽默與包容。
我投肉形石一票!
因為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得遇識貨之人,才終於流傳百世。
有非凡的品味,才能從眾多工藝中,看見真正的珍寶。
只是,這樣的品味,在當代能賺大錢嗎?
如果今天還有人努力成為眼光獨具的藝術家……
那你,會是那個慧眼識英雄的買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