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之外,你也能成為人生高手!
還記得電影《功夫》裡,老乞丐騙男主角說他是練武奇才,十元賣他一本武林秘笈的情節嗎?這種「天選之人」的劇情不只出現在電影裡,也常常發生在我們的教育現場。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灌輸一個觀念:考試成績好就是人生勝利組,彷彿只要智育表現優異,就能像愛因斯坦一樣改變世界。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那一年,台大學生竟然看不起郭台銘
二十多年前,在一個頂尖大學的研討會上,一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鴻海老闆郭台銘受邀演講。然而,在場的許多研究生卻對他不屑一顧。
「連接器?電腦的周邊零組件罷了,那是什麼低階技能啊!」
「郭台銘,只有海專的學歷能教台大學生?」
「黑手出身到工專去演講比較貼切吧⋯⋯」
那場演講,偌大的講堂不過十來人,過半還是師長。學生們心裡想的是:一個中國海專畢業的「黑手」,憑什麼來教我們這些名校出身的未來菁英? 諷刺的是,就在這場演講前不久,系上安排了當時有「業界明星」美譽的台中精機來演講,來的只是副總不是老闆,講堂卻爆滿。學生們趨之若鶩,深怕錯過「正統菁英」的智慧分享。
物換星移,三十年後的今天,當年備受推崇的台中精機可能已面臨轉型挑戰,甚至陷入困境;而那個被名校學生看不起的郭台銘,卻可能已打造出橫跨全球的商業帝國,成為業界的領航者。 這個故事就像是現實版的《龜兔賽跑》,只是這次跑贏的不是烏龜,而是那個「學歷不夠漂亮」的海專生。
德智體群美:被遺忘的四育
我們從小就聽過「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說實話,除了「智」之外,其他四育常常只是口號。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去菜市場買菜一樣。小毛數學100分,大毛數學90分,誰比較厲害?一目瞭然。
但是要怎麼比較誰比較有品德、誰比較合群?這就像要比較蘋果和橘子哪個比較甜一樣困難。
所以演化的結果,我們習慣用最容易量化的「智育成績」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就像用身高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一樣荒謬,但卻是最「方便」的做法。
補習班:速食教育的陷阱
現在的補習班就像是教育界的速食店,標榜「快速、方便、立即見效」。孩子不會數學?沒關係,背公式就對了。英文不好?背單字、背句型,保證考試拿高分。 但就像吃太多速食會營養不良一樣,這種「速食教育」也會造成學習上的營養不良。
補習班教你快速找到答案,卻沒教你如何思考問題;教你背誦知識,卻沒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像是教一個人用GPS找路,卻從來不教他看地圖、認方向。短期內他可以到達目的地,但一旦GPS壞了,他就完全迷路了。
我的求學路:從放牛班到師專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會以為我從小成績就很好。很不幸地,現實恰恰相反。雖然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絕世頂尖的高材生(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倒是一流),但成績一直都很差,調皮搗蛋、罰站半蹲、放牛班,該有的「劣跡」一樣不少。
後來跑去念師專,因為不必考聯考,所以考試這件事早早就跟我絕緣了。我念的學校大多是私立大學,還是夜間部。在台灣,這些標籤通常不太光彩,但這段經歷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 就像電影《功夫》裡的男主角一樣,他一開始並非武功最強,甚至只是個被欺負的小混混,但在經歷了生活的磨練、挫折與自我覺醒後,反而培養出了善良、堅韌與正義感等更重要的品格,最終才成為了真正的絕世高手。
我的求學路雖然沒有武功秘笈,我一開始也不是最強的,但卻讓我有機會開發許多新的領域,走出不同於傳統法律人的道路;相較於頂尖法律人可能走在律師、司法官或大法官的道路上,平凡的我反而有機會走在冷門的縫隙市場中找到生存之道。
成績差的孩子,其他四育更強?
在我接觸的朋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在其他方面表現更突出。他們更懂得關懷別人、更有創意、更能吃苦耐勞、更會處理人際關係。
這就像是人體的代償機制一樣。當一隻眼睛看不見時,另一隻眼睛會變得更敏銳;當聽力受損時,觸覺會變得更靈敏。在教育上也是如此,當「智育」這根手指比較短時,其他四根手指往往會長得更強壯。
網路上常常流傳一些有趣的現象:
- 考試最棒的員工在上市櫃公司領高薪,他的老闆可能是成績最差的那一位
- 立法委員中有不少是當年的「問題學生」
-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學歷不漂亮」的共同點
這些例子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多元智能:每個人都是天才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八種不同的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智能。
這就像是一個樂團,需要不同的樂器來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小提琴手不需要會打鼓,鋼琴家也不必會吹薩克斯風,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愛因斯坦確實是個天才,但世界不是只需要愛因斯坦。我們需要郭台銘這樣的實業家,也需要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平凡人。
成績只是指標,別讓指標變成目標
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把「成績」這個原本用來檢測學習狀況的指標,錯誤地當成了學習的目標。
這就像開車時,儀表板上的時速表是用來提醒你現在開多快,但如果你把「讓時速表指針好看」當成開車的目標,那就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是安全到達目的地,而不是讓數字漂亮。
同樣的道理:
- 學習的目標:培養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品格修養、團隊合作⋯⋯
- 成績的功能:檢測學習進度,就像體溫計檢測健康狀況一樣
當我們把考高分當成學習的終極目標時,就會出現各種扭曲的現象:
- 學生只會背答案,不會思考問題
- 為了分數可以作弊,失去誠信
- 只學考試範圍,缺乏廣闊視野
- 把同學當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
這就像一個醫生,如果只專注於讓病人的體溫計數字好看,而忽略病人的實際健康狀況,那會發生什麼事?
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無數的人才,也讓很多孩子失去了自信,以為自己真的不如別人。更糟糕的是,它讓學習變成了一種「數字遊戲」,而非真正的成長過程。
結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春天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知道你們的焦慮。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請記住,成績只是評估孩子能力的其中一種方式,而且還不是最重要的那一種。
與其花大錢送孩子去補習班追求那幾分的提升,不如多花時間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和天賦。也許你的孩子數學不好,但他對音樂很有天分;也許她的英文不佳,但她很會照顧別人,將來可以成為優秀的護理師或社工。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變成愛因斯坦嗎?
答案是:不必。
世界之所以精彩,正是因為有各式各樣的人,就像一幅畫需要不同的顏色,一首歌需要不同的音符。愛因斯坦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但郭台銘改變了全球的製造業;老師啟發了無數的心靈,清潔工維護了城市的整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