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想過或是這樣希望過?
有個攝影師能為你拍下已不存在的人、
很久笑不出來的笑容,或那個遺失已久的自己?

廣嶋玲子的《萬花筒照相館》,
就是為這樣的讀者而存在的一本書。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一家照相館的連作短篇,
但其實更像一場與「真實」的交易。
📷關於照相館,那些不只是「拍照」的故事
故事的開場,
由琉羽這位少年館主引導我們進入,
他是攝影師,也是某種中介者,
更像是情感深處那盞唯一還亮著的小燈。
每一位來訪者,
都是懷抱著無以言說的情感,
來到這扇月與太陽圖騰的小門前。
📷〈紀念照〉作為第一篇,
便奠定了全書的情緒曲線。
故事中的女性主角露理,
在完美的婚約之下感受到的卻不是幸福,
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不對勁」。
她在理智上知道自己應該滿足,
應該接受這樣光鮮亮麗的安排,
卻在內心深處無法安放那股鬱結。
而這正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它不把人們的內在掙扎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是允許那種莫名的存在,並為它保留一席之地。

📷她以為自己拍的是「單身最後的紀念照」,
但照片出現的卻是早逝的雙親,
站在她與一位陌生男子身旁,
那不是她的未婚夫,但卻是新郎。
這意味著她現在的新郎不是未來的新郎嗎?
照片中所顯示的,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實,
那是什麼呢?
照片成了她無法說出口的真心證據,
也成了保護她的人們最後一次伸手。
露理的遲疑其實來自一種深層的直覺,
而她的父母透過照片,再次守護了她一次。
📷「萬花筒照相館」所拍的並不侷限於人,
照片中可能出現的是早已遺失的玩偶、
一樣對某人而言別具意義的東西,
甚至是無形的記憶或尚未到來的選擇。
這些畫面不僅僅重現,更召喚出情感的軸心,
那個「真正放不下的東西」,
往往才是照片真正想拍下的所在。
📷每一位接受拍攝的客人,
都必須交出「某樣重要的東西」,
這是照相館的唯一條件,
而這樣的交換是整本書最深的主題張力所在。
💛在我們的日常中,
我們願意用什麼交換幸福?
交換選擇?交換沉默與妥協?
而在這家照相館裡,
交換成為一種自覺的儀式,
拍下你真正想要的瞬間,
代價是你重要真正不願放手的某物。
這樣的設定看似奇幻,其實很真實。
當我們選擇成為父母,可能交換的是自由;
當我們堅持夢想,可能交換的是穩定;
當我們原諒一個人,
可能交換的是內在某塊未癒合的傷。
💛這本書設計許多情境,讓我們不得不想,
「你現在手上緊握的那個東西,
真的比你想要的更重要嗎?」
這樣的問題,不是靠別人回答,
而是需要你凝視自己那張照片,才能明白。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書中反覆出現的鴛鴦茉莉,
還有個更特別的英文名: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即俗稱的「昨日今日明日花」,
本身便象徵著時間的流轉,
花朵由紫轉白,三日即終,
正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寓意濃縮。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一種氣氛鋪陳,
更是貫穿全書的隱喻結構。
琉羽說:
「就像同時綻放著現世與冥界的花」,
不只呼應這家照相館與靈異世界的邊界模糊,
也在提示讀者,這裡拍下的照片,
不只關於人生,也可能是死亡的一部分。

畫家橋賢亀以紫白交織色調設計書中的頁框,
把這種「美中藏異」的氛圍渲染得恰到好處,
是一種緩慢逼近、彷彿什麼正要被揭開的空氣。
這樣的圖文設計,
讓全書有著如手工藝般的閱讀質感,
特別是全彩印刷與細節鋪陳,
讓人想一頁頁翻慢一點,再慢一點。
💛書中的六個故事,表面上沒有明確的主線,
但隨著閱讀推進,我們會發現琉羽這個角色,
其實是貫穿整體情緒與主題的「靜默核心」。
琉羽是一位大約十二歲的少年,
總是戴著黑眼鏡、穿著哥德風格的衣著,
說話總是輕聲細語,而且他懂得傾聽。
每當來訪者無法言說時,是琉羽代他們說出;
每當情緒快要崩潰時,是琉羽拿出那張照片,
把最難直視的東西照給他們看。
💛琉羽其實也是一位在成長中的人,
他不是全知的神,
他也會猶豫、會悲傷,
他愛這座照相館,
就像一個孩子還抓緊他不願失去的世界。
而我們也在每一篇故事中,
跟他一起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模糊、殘缺與真實。
📷「萬花筒照相館」是存於縫隙中的照相館,
來訪者不是路人,
而是每一個在人生岔路上迷路的人。
照片,承載著未竟的召喚。
交換,是靈魂對選擇的血肉獻祭。
琉羽,則是一個守在門口的人,
問你:「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這本書有種魔法讓我們可以重新相信:
有些東西,雖然已經看不見了,
但它真的存在過。
當你翻到最後一頁,
若你心裡也浮現某張「你真正需要的照片」,
那你已經踏進過那道月與太陽的門。
💛而琉羽,一定也為你按下了快門。
作者|廣嶋玲子
繪者|橋賢亀
譯者|王蘊潔
出版|春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