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台灣智慧城市的獨特路徑與企圖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AI、永續與跨域協作中,看見台灣城市競爭力的未來樣貌

你住的城市,是不是變得有點不一樣了?


身為一個經常在台灣各大城市穿梭的Presales,我對近年的變化感受尤其深刻。還記得幾年前,在尖峰時刻的台北市區,焦慮地盯著公車動態App上那個飄忽不定的預估時間。而現在,我能從容地在巷口的咖啡店,等到App通知我「車輛即將進站」,再優雅地走去站牌。

這個從「焦慮」到「從容」的轉變,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台灣智慧城市發展最真實的縮影。它告訴我們,這場浪潮的核心,從來就不只是引進了多少炫目的新科技,而是這座城市是否真的「以人為本」,嘗試去理解並解決你我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痛點。

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條清晰且獨特的「台灣路徑」。


核心引擎:為何「AI驅動」,在台灣不僅是個口號?

許多國家都在談「AI-Driven」,但台灣的脈絡有其特殊性。我們的挑戰極為明確:地狹人稠、天然災害頻繁、以及全球最快的高齡化速度。這些壓力,迫使我們的智慧城市發展,必須跳脫「錦上添花」的思維,轉而將AI、物聯網與大數據,視為解決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引擎。

  • 從「經驗治理」到「數據循證」:這是一場根本性的思維轉變。例如,過去的交通改善可能依賴員警的經驗判斷,現在則是透過分析海量車流數據,找出真正的瓶頸,並動態調整號誌。這讓政策的精準度與資源的有效性,都提升到新的層次。
  • 從「被動應變」到「主動預警」:在防災領域感受最深。與其等待災情發生,不如利用AI分析氣象、水文數據,提前發布預警、規劃疏散路線。在醫療上,AI輔助判讀能及早發現病灶,遠距照護則讓健康管理從醫院延伸到家中。這種「防患於未然」的能力,正是一座城市韌性的體現。

不只是技術疊加,而是「六大構面」的均衡發展

如果說AI是引擎,那台灣智慧城市的發展藍圖,就是一個兼顧技術與人性的「六大構面」框架。這不是一份生硬的清單,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策略,確保城市在智慧化的過程中,不會偏廢任何一個重要面向。

我將它解讀為三個層次:

  1. 穩固的「基石」(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政府):這就像打地基。沒有強大的雲端運算能力、高速網路,以及一個願意打破部門壁壘、進行跨域協作的敏捷政府,再好的應用都跑不起來。這也是最考驗政府決心與執行力的一環。
  2. 安心的「環境」(智慧環境、智慧安全):這是市民最基本的安全感來源。從環境品質的監測,到警政、消防、醫療系統的無縫連線,目標是打造一個既能安居樂業,又能應對突發狀況的「韌性城市」。
  3. 有感的「生活」(智慧生活、智慧移動):這是成果的直接展現。無論是前面提到的智慧交通,還是雲端健康照護、線上學習,所有努力最終都要回歸到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上。

這六大構面環環相扣,共同支撐起一座城市的智慧化轉型。

催化劑:公私協力的「台灣模式」

我認為,台灣智慧城市推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於獨特的公私協力模式。許多縣市成立的「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PMO)」,扮演的其實是一個「創新媒合平台」與「實驗沙盒」的角色。

它打破了傳統「政府發包、廠商執行」的僵化流程,讓有創意的科技新創、有資源的系統整合商、有研究能量的學術單位,能與政府的需求方坐在一起,共同定義問題、快速驗證方案。從AR/VR智慧觀光、5G智慧巡檢,到各種便民的雲端服務,許多成功的應用都是在這個「共創」的過程中誕生的。

這種模式不僅加速了創新落地,更重要的是,它讓城市的升級,變成了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的行動。


成為世界級的「宜居智慧城市」典範

總體來看,台灣的智慧城市之路,走得務實且專注。我們或許沒有最雄厚的資本去打造驚天動地的硬體奇觀,但我們懂得如何將科技的利刃,精準地切入社會最迫切的痛點。

這是一場從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到治理思維、社會共榮的全方位進化。隨著AI與數據的應用日益深化,我們看見的,不僅是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市民生活品質的真實躍進。這條結合了「科技實力」與「人文關懷」的路徑,正讓台灣有機會在全球智慧城市的版圖中,成為一個獨特且值得參考的典範。

這趟旅程還在繼續,挑戰依然存在,但方向已經明確。

一些值得我們繼續思考的問題:

  • 在你居住的城市裡,你最期待哪個「智慧應用」能盡快實現?它能解決你什麼問題?
  • 你認為在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納入「市民的聲音」,避免閉門造車?
  • 當我們邁向淨零與永續發展的目標時,除了節能減碳,數位科技還能在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為我們的環境做出貢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智慧建築顧問的沙龍
2會員
44內容數
本部落格聚焦於智慧建築設計、能源管理、物聯網應用與永續建築策略。透過實務觀點與產業觀察,分享建築與科技整合的洞見,助您掌握未來空間的核心價值。
2025/09/17
從AI、5G到永續治理,探討智慧城市如何重塑生活樣貌,並帶來便利與挑戰。文章探討個人生活智慧再造、城市脈動無縫串連、以及治理模式與永續價值升級三大層面,並提出數據隱私、數位落差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9/17
從AI、5G到永續治理,探討智慧城市如何重塑生活樣貌,並帶來便利與挑戰。文章探討個人生活智慧再造、城市脈動無縫串連、以及治理模式與永續價值升級三大層面,並提出數據隱私、數位落差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9/15
想像你是一棟新落成智慧辦公大樓的管理者—每個空間都裝了先進感測器、AI中控系統隨時監控人流。理論上,能源自動調配、空間隨需啟用、每一度電都不浪費……但現實中,當系統升級到全樓層、跨大樓、甚至多元場域時,問題一一浮現。你發現,技術不是萬能,智慧升級還有一大堆「眉角」要克服!
2025/09/15
想像你是一棟新落成智慧辦公大樓的管理者—每個空間都裝了先進感測器、AI中控系統隨時監控人流。理論上,能源自動調配、空間隨需啟用、每一度電都不浪費……但現實中,當系統升級到全樓層、跨大樓、甚至多元場域時,問題一一浮現。你發現,技術不是萬能,智慧升級還有一大堆「眉角」要克服!
2025/09/10
本文探討智慧建築節能的核心技術:數據收集。文中深入介紹六種主流數據收集方法,包括超寬頻雷達 、二氧化碳 感測器、被動式紅外線感測器 、感測器融合、非移動式感測 (BLE、WiFi、聲音) 與光學感測器和智慧電表 (Smart Meter),並提出智慧建築應採複合式感測器設計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9/10
本文探討智慧建築節能的核心技術:數據收集。文中深入介紹六種主流數據收集方法,包括超寬頻雷達 、二氧化碳 感測器、被動式紅外線感測器 、感測器融合、非移動式感測 (BLE、WiFi、聲音) 與光學感測器和智慧電表 (Smart Meter),並提出智慧建築應採複合式感測器設計的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筆者1995年開始從台灣商店街和商圈的推動工作,除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計畫報告,讓當時的經濟部商業司能夠說服上層、民意代表,試著編列不多但是可以有些成效的政策經費。直到1999年正式通過五年計畫(後續改為每四年),我們開始尋找全台各地更多的示範商圈推動基地。   我們團隊一直本著、
Thumbnail
筆者1995年開始從台灣商店街和商圈的推動工作,除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計畫報告,讓當時的經濟部商業司能夠說服上層、民意代表,試著編列不多但是可以有些成效的政策經費。直到1999年正式通過五年計畫(後續改為每四年),我們開始尋找全台各地更多的示範商圈推動基地。   我們團隊一直本著、
Thumbnail
國際央行週陸續登場,央行政策影響後續房地產走向 銀行業和不動產業傳出,央行有機會再緊縮限貸令,比照財政部調降高價宅認定價格等,若要下重手,甚至不排除升息的可能性 根據央行最新出爐報告,直指不動產市場交易回溫且價格居高,但這些所謂成長全部都是「小宅化」帶動,其實這個是重大警訊,漲勢已經「強弩之末」
Thumbnail
國際央行週陸續登場,央行政策影響後續房地產走向 銀行業和不動產業傳出,央行有機會再緊縮限貸令,比照財政部調降高價宅認定價格等,若要下重手,甚至不排除升息的可能性 根據央行最新出爐報告,直指不動產市場交易回溫且價格居高,但這些所謂成長全部都是「小宅化」帶動,其實這個是重大警訊,漲勢已經「強弩之末」
Thumbnail
1.自住 2.投資 3.工作 是否購入房地產以上分支會決定結果 台積電1奈米廠確定進駐嘉義太保市,讓當地房市發展備受關注,更令人好奇的是,長期長期處於人口外流、人口負成長的嘉義縣市,在地購屋族卻越來越年輕?未來嘉義科學園區完工後,嘉義哪幾區具有潛力?投資風險又是什麼?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最新
Thumbnail
1.自住 2.投資 3.工作 是否購入房地產以上分支會決定結果 台積電1奈米廠確定進駐嘉義太保市,讓當地房市發展備受關注,更令人好奇的是,長期長期處於人口外流、人口負成長的嘉義縣市,在地購屋族卻越來越年輕?未來嘉義科學園區完工後,嘉義哪幾區具有潛力?投資風險又是什麼?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最新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