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在坦克博物館展出的胡蜂式自走砲車
野蜂式自走砲(Hu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戰車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走砲,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榴彈砲。由德意志國防軍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它的全名是「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放棄「Hummel」這個名字,因為它不適合用於戰鬥車輛。
▪︎基本規格
重量:24噸 長度:7.17公尺 寬度:2.97公尺 高度:2.81公尺 載員:6人 (駕駛1人,砲班5人) 裝甲:10-30mm 主武器:1×sFH18 L/30 150mm 30倍徑榴彈砲,18發砲彈 副武器:1×MG34 7.92mm機槍,600發子彈 發動機:V12 梅巴赫HL120 P30發動機 功率/重量:12.5匹/噸 懸掛:葉片彈簧式 作戰範圍:215公里 速度:42公里/小時
德國明斯特裝甲兵博物館收藏的野蜂式自走砲
|發展
1942年,蘇聯入侵表明,德國國防軍坦克部隊需要比當時現有自走砲更強大的自走砲支援,於是設計了「野蜂式」自走砲。 最初考慮的方案是在三號坦克(Panzer III)底盤上安裝一門10.5厘米 leFH 18 榴彈砲,但最終被否決,轉而選擇在四號坦克(Panzer IV)底盤上安裝同一款火砲,之後一輛原型車被製造出來。 該設計被否決,轉而採用將威力更大的15厘米 sFH 18 L/30榴彈砲安裝在專門設計的III/IV 型砲車上,將 III 型坦克的駕駛和轉向系統與 IV 型坦克的底盤、懸吊和發動機結合在一起。犀牛式殲擊車也使用了同樣的平台。 引擎被移至車輛中央,以便為後部的敞篷輕裝甲戰鬥室騰出空間,戰鬥室可容納砲尾和乘員。後期型號的駕駛室和前部上部結構略有重新設計,為無線電操作員和駕駛員提供了更多的空間。總共生產了約700輛野蜂式。

1943年6月至7月,東部戰線,野戰陣地上的一隊野蜂式自走砲坦克

一輛野蜂式坦克在蘇聯中南部的一座山上行駛(攝於1943年6月至7月)
|變體
野蜂式彈藥運輸車(Munitionsträger Hummel),由於基本款野蜂式自走砲只能攜帶有限數量的彈藥,因此基於野蜂式坦克研發了彈藥運輸車。這種運輸車本質上是標準量產的野蜂坦克,但沒有配備榴彈砲(砲架上覆蓋著一層10毫米裝甲板),並配備了用於存放彈藥的彈藥架。必要時,這種運輸車仍可安裝標準野蜂式戰車的15公分榴彈砲,甚至可以進行野戰改裝。到戰爭結束時,共生產了157輛野蜂式彈藥運輸車。

野蜂式彈藥運輸車
|戰鬥歷史
野蜂式自走砲首次參與大規模戰鬥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當時約有 100 輛野蜂式服役於裝甲師的裝甲砲兵營(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它們被編入獨立的重型自走砲連,每個連配備 6 輛野蜂式自走砲和 1 輛彈藥車。

1944年3月,一輛野蜂式坦克穿越羅馬尼亞的一個小鎮

1944年1月至2月,東線戰場上的野蜂式坦克
|國外使用
野蜂式自走砲車在國外的使用極為有限。二戰期間,蘇聯部署了被繳獲的車輛,戰後已知只有三個國家獲得了這種自走砲車: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敘利亞。 戰爭結束後,羅馬尼亞從紅軍獲得了一輛自走砲車。這輛自走砲車被編入第二裝甲團,軍事登記號為 U069009。它在軍隊後備名單中被正式稱為「野蜂式 TAs」自走砲車。由於缺少後膛鎖,該自走砲無法使用。1946年5月10日,它在布加勒斯特的遊行中向公眾展示,並帶有羅馬尼亞的標誌。羅馬尼亞境內的所有德國裝甲車輛後來於1950年逐步淘汰,並於1954年最終報廢,軍隊決定改用蘇聯坦克和裝甲戰車 (AFV)。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敘利亞從法國接收了五輛「野蜂」坦克。但只提供了有限的主砲彈藥(一段時間後,蘇聯自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兼容150毫米砲彈,從而補充了彈藥)。這些坦克一直服役到1960年代,用於對抗以色列,之後很可能很快就全部報廢了。

繳獲的帶有蘇聯標記的野蜂式坦克,日期不詳
|使用國
- 納粹德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12 野蜂式-Wespe
-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單一底盤,配備無法操作的武器
- 敘利亞 – 繳獲了五輛來自佔領法國的自走砲車

Hummel-Wespe 10.5 cm le.FH 18 自走砲車
|倖存車輛
目前有 6 輛野蜂式坦克保存在各大博物館,包括德國明斯特德國裝甲博物館、伊達爾-奧伯施泰因砲兵學校、辛斯海姆汽車與技術博物館、法國索米爾坦克博物館和俄克拉荷馬州西爾堡的西爾堡野戰砲兵博物館,還有 1 輛已在澳大利亞裝甲砲兵博物館重建。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