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賓卡戰車博物館中的突擊虎
突擊虎自行臼砲(Sturmtiger)是一款二戰時期德國突擊砲虎式坦克,配備 380 毫米重型迫擊砲。德國官方名稱為Sturmmörserwagen 606/4 mit 38 cm RW 61。可以為城市地區作戰的步兵部隊提供重型火力支援。生產的少數坦克參加了華沙起義、突出部戰役和帝國森林戰役。該戰車有各種非正式名稱,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突擊虎」 (Sturmtiger) 。
▪︎坦克規格
重量:65噸 長度:6.28米 寬度:3.75米 高度:2.85米 操作人數:5人(車長/砲手、駕駛員、機槍手/無線電操作員、2名裝填手) 裝甲:150公釐(戰鬥室正面,傾角25°)、82公釐(戰鬥室側面,傾角0°)、82公釐(戰鬥室尾部,傾角8°)、40公釐(戰鬥室頂部)、70公釐(車體首上,傾角80°)、62公釐(車體首下,傾角65°)、62公釐(車體側面,傾角0°)、62公釐(車體尾部,傾角48°)、28公釐(車體頂部) 主武器:1門380公釐Stu. M RW 61 L/5.4火箭推進迫擊砲(備彈14發) 副武器:1挺7.92公釐MG34通用機槍 發動機:邁巴赫HL 230 P30 V-12液冷汽油機,650馬力 功率/重量:10馬力/噸 懸掛:扭杆懸掛 作戰範圍:120公里 速度:38.2公里/時

突擊虎的後方。

突擊虎的砲膛。
|發展
能夠一炮摧毀防守嚴密的建築物或防禦工事的重型步兵支援車的想法源於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激烈的城市戰鬥經驗。當時,德國國防軍只有「33B突擊步兵砲」可用於摧毀建築物,這是「三號突擊砲」的變體,配備 15 公分 SIG 33重型步兵砲。其中12輛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摧毀。它的後繼者,四號突擊坦克(Sturmpanzer IV),於1943年初投入生產。這本質上是早期設計的改進版本,在四號坦克底盤上安裝了相同口徑的 StuH 43 L/12 火砲,大大提高了裝甲防護能力。 雖然與早期型號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此時步兵反坦克武器也在顯著改進,而德國國防軍仍然需要一種類似但裝甲更厚、武器更精良的車輛。因此,決定製造一款以虎式坦克為基礎的新車,並為其配備 210 毫米榴彈砲。然而,這種武器當時並不可用,因此被德國海軍深水炸彈發射器改裝而成的 380 毫米推進發射器所取代。 1943年9月,克虜伯計畫為突擊虎式戰車製造新的虎式裝甲車體。虎式坦克的車體將被送往亨舍爾進行底盤組裝,然後送往阿爾凱特安裝上層車體。第一輛原型車已準備就緒,並於1943年10月呈交給阿道夫·希特勒。第一批車體於1943年12月交付,前三輛突擊虎式坦克於1944年2月20日完成。 由於研發延誤,希特勒直到1944年4月19日才要求生產該武器;十二個上層車體裝甲和武器將準備並安裝在重建的虎式坦克底盤上。1944年8月,阿爾凱特公司完成了首批三輛突擊虎式戰車的原型。在1944年8月18日至20日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德國政府向希特勒提交了在1944年9月15日至21日期間完成另外七輛生產計畫。9月共生產了 10 輛突擊虎式坦克,12月又生產了另外五輛。 希特勒非常重視突擊虎式坦克的特殊用途,並認為每月至少需要生產 300 發子彈。
在位於蒙斯特市的德國戰車博物館(Deutsches Panzermuseum)中的突擊虎正面圖;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如胡椒粉瓶的砲口以及右前方的MG34機槍。
|設計
突擊虎式坦克以後期型號的虎式坦克為基礎,保留了其車體和懸吊系統。虎式坦克上層護甲的前部被拆除,以便為容納推進發射器的新型固定砲廓式戰鬥艙騰出空間。它位於車輛的正前方,使其呈現出四四方方的外觀。 與虎式坦克相比,突擊虎式坦克整體長度要短得多,只有 6.28 公尺(20英尺7英寸),而虎式坦克長度為 8.45 公尺(27英尺9英寸),這主要是因為它沒有後者突出於車體前方的長主砲。它的高度為 2.85 公尺(9英尺4英寸),略低於虎式坦克,而虎式坦克的高度為 3 公尺(9英尺10英寸)。

突擊虎式坦克的裝甲佈局
▪︎盔甲
由於突擊虎式坦克的設計用途是用於城市地區的近距離巷戰,因此它需要厚重的裝甲才能生存。因此,其傾斜(與垂直方向成 47°)的正面裝甲厚 150 毫米(5.9英寸),而其上層建築側面和後部的裝甲板厚 82 毫米(3.2英寸)。車體前方厚度為 100 公釐(3.9吋),若安裝額外的裝甲板則為 150 公釐(5.9吋)。這使得車輛的重量從虎式坦克的 57 噸增加到 68 噸。

突擊虎的砲彈
▪︎武器
主要武器為 380 毫米Raketen-Werfer 61 L/5.4,這是一種後裝砲管,可發射約 1.5 公尺(4英尺11英寸)長的短程火箭推進彈頭。砲彈類型多樣,重量最高可達 376 公斤(829磅),最大射程可達6000公尺(20000英尺),內含 125 公斤(276磅)的高爆炸藥或用於攻擊防禦工事的聚能裝藥,可穿透厚度達 2.5 公尺(8英尺2英吋)的鋼筋混凝土。前者的射程為 5650 公尺(6180碼)。普通裝藥首先將彈頭加速到45公尺/秒(150英尺/秒),然後40公斤(88磅)的火箭裝藥將其提升到約250公尺/秒(820英尺/秒)。 火箭系統的設計引起了一些問題。如果不排出氣體,熱的火箭廢氣就無法排入戰鬥艙,槍管也無法承受壓力。因此,在槍管周圍設置了一圈通風軸,以引導廢氣排出,使武器呈現出胡椒盒的外觀。 由於彈藥體積龐大,內部只能攜帶 14 發子彈,其中一發已經裝填,另一發放在裝填托盤中。其餘的則放在兩個儲物架上。為了幫助將彈藥裝入車輛,在上部建築後部的裝載艙口旁安裝了一個裝載起重機。即便如此,整個五人機組人員仍必須協助裝載。 原本計劃為每輛突擊虎式坦克配備一輛基於同型虎式底盤製造的彈藥運輸車,但最終只完成了一輛。 裝彈艙後方設有近距離防禦發射器,用於對付步兵,此外還裝有一挺正面安裝的 7.92 毫米 MG-34 機槍。

1945年4月,美軍查獲一輛完整的突擊虎式坦克
|戰鬥服役
突擊虎式坦克目的在作為重型步兵支援車輛,協助攻擊戒備森嚴或建築密集的地區。然而,當第一輛突擊虎坦克投入使用時,德國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因為德國國防軍幾乎完全處於防禦而非進攻狀態。 三個新的裝甲連隊被組成來操作突擊虎式坦克:裝甲突擊迫擊砲連(PzStuMrKp)第1000、1001和第1002小隊。這些連隊最初應該配備 14 輛車,但後來減少到每隊 4 輛,分成兩個排。 裝甲迫擊砲連第1000突擊隊於1944年8月13日服役,並在華沙起義期間以兩輛車參與了戰鬥,原型車也參與了單獨的行動,這可能是突擊虎式坦克唯一一次發揮其預期作用。裝甲迫擊砲連第1001突擊隊(由馮·戈特伯格上尉指揮)和 1002(由齊普爾中尉指揮)分別於9月和10月投入使用。裝甲迫擊砲連第1000突擊隊和第1001突擊隊均在阿登攻勢中服役,總共有七輛突擊虎式坦克。 這次攻勢之後,突擊虎式坦克被用來保衛德國,主要是在西線。 在雷馬根大橋戰役中,德軍動員了第1000和第1001突擊隊(共7個單位)參加戰鬥。突擊虎式坦克最初的任務是用迫擊砲攻擊橋樑本身,但後來發現,迫擊砲的精度不足以擊中橋樑。在這次行動中,迪倫和奧伊斯基興附近的第1001突擊隊中的一輛突擊虎式坦克據稱用一枚 380 毫米砲彈擊中了村莊中一群靜止的謝爾曼坦克,導致幾乎所有謝爾曼坦克都無法作戰,其乘員陣亡或受傷。這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次突擊虎式坦克與戰車的戰鬥。
|歷史保留
- 明斯特的德國裝甲博物館展出了一輛突擊虎 。該車輛目前是從科布倫茨的國防技術研究收藏館借來的,該館是從阿伯丁試驗場收藏館購得的。
- 一輛突擊虎式坦克在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展出。據信這輛車是1945年4月在易北河地區前進的紅軍部隊繳獲的。
- 有一支胡椒罐大砲則被收藏到博文頓戰車博物館中展覽。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