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莫斯科愛國者公園軍事博物館展出的犀牛式驅逐戰車
犀牛式驅逐戰車(Nashornɐ),最初被稱為Hornisse(大黃蜂),是二戰期間德國的一種坦克獵殺者。它是1942年作為一種臨時解決方案而開發的,在基於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輕型無砲塔底盤上配備了8.8厘米Pak 43反戰車炮。雖然它裝甲薄且外形高大,但它可以在遠距離穿透任何盟軍坦克的前裝甲,而且它相對較低的成本和比重型車輛更優越的機動性確保了它一直生產到戰爭結束。
▪︎基本規格
重量:24噸 長度:8.44 公尺(含砲身) 寬度:2.95 公尺 高度:2.65 公尺 載員:4或5人 裝甲:車身20 ~ 30mm、上層結構10mm 主武器:88mm Pak43 L/71 X 1,24 ~ 40發砲彈 副武器:MG34 7.92mm機槍 X 1,600發子彈 發動機:V12 梅巴赫HL120 TRM Ausf. A發動機,300匹馬力 功率/重量:12.5匹/噸 懸掛:葉片彈簧式 作戰範圍:235公里 速度:42公里/小時

1944年東線的犀牛式驅逐戰車
|發展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首次接觸到T-34中型坦克或KV-1重型坦克等較新的蘇聯坦克後,對能夠摧毀這些裝甲更厚的坦克,因此坦克殲擊車的需求變得愈發明顯。 1942年2月,柏林的軍火公司使用其最新研發的 III/IV 型坦克底盤設計了一款坦克殲擊車。顧名思義,這款戰車殲擊車使用了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的零件。8.8公分 Panzerjägerkanone 43/1 L/71 (PaK 43/1)長管反戰車炮(也稱為 8.8 公分 KwK 43,是虎王戰車的主砲)連同砲盾一起安裝在底盤後部,並在火砲周圍建造了一個開放式機砲結構,為一個開放式乘砲結構,火砲的旋轉和俯仰角與安裝在砲架上相同:左右各 15°,俯仰角在 -5° 到 +15° 之間。為了容納這門又長又重的火砲,車體必須加長,引擎也從後部移至底盤中央。乘員艙的裝甲厚度有限。防護罩足以保護乘員免受爆炸和輕武器的傷害,但無法抵禦穿甲彈的攻擊。因此,與黃鼠狼坦克系列一樣,該車的設計初衷並非參與坦克戰,而是為強大的反戰車炮提供機動性。
1944年8月,在義大利哥德防線某處戰鬥期間,波蘭第二軍團士兵捕獲了犀牛式驅逐戰車。
該型號於1942年10月提交給希特勒審批,並於1943年初投入生產。它有許多官方名稱,例如 8.8 cm Pak 43 (L/71)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I/IV (Sf) 或 8.8 cm Pak 43 (L/71)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d. Kfz. 164 ),儘管它也被稱為黃蜂式坦克(Panjine) 1943年上半年,犀牛式的一款新型號投入生產。該型號改變了駕駛員的前裝甲板,並進行了一些細微的改動。這款車與其前身早期量產車型幾乎沒有區別,1944年,希特勒將其重新命名為「犀牛」(Nashorn)。 「犀牛」戰車共生產約494輛,其中大部分於1943年製造。1944年1月,希特勒決定生產一款更新、全砲塔式戰車殲擊車:四號殲擊車(Jagdpanzer IV)。該車車身更低,正面裝甲更厚(60毫米),並配備一門威力較小但效率更高的7.5公分火砲,雖然該車仍然主要用於伏擊,但它更適合裝甲作戰。「犀牛」戰車的生產持續到1945年,但速度有所放緩。

1944年4月或5月,義大利某處的一輛犀牛式驅逐戰車
|服役歷史
犀牛式驅逐坦克配發給重型反戰車營(Schwere Panzerjäger - Abteilungen);最後裝備了六個重型反戰車營:第560、655、525、93、519和88裝甲獵兵營。每個營裝備45輛犀牛戰車。這些部隊中的大多數犀牛式都在東線或義大利作戰,少數被派往西歐。 犀牛式驅逐戰車的火砲是Pak 43型火砲的變種,與後來用於象式坦克、虎式戰車和獵豹坦克的火砲關係密切。其Pzgr. 40/43型碳化鎢芯砲彈能夠在1公里距離上以30°的入射角穿透190毫米厚的軋製鋼裝甲。該火砲的性能使其能夠穿透任何盟軍戰車的前裝甲,並使其能夠在自身遠離射程的情況下與敵方部隊交戰,這得益於其卓越的瞄準具、光學系統和精確度的結合。 犀牛式驅逐戰車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表現出色,根據1945年初的報告,犀牛式驅逐戰車可在4600公尺外擊破蘇聯的IS-2史達林重戰車。其遠距離作戰能力彌補了輕型裝甲、缺乏車頂和體型龐大的缺點,並表明該武器非常適合在蘇聯西部開闊平坦的草原上作戰。然而在義大利,由於地形多為丘陵,犀牛式不像在俄羅斯那樣適合充分發揮其遠程精確火力打擊敵軍的能力。 1945年3月6日,一輛美國陸軍M26潘興重型坦克在科隆附近的尼爾鎮被一輛犀牛式驅逐戰車在300碼(270公尺)的近距離內擊毀。

犀牛式驅逐戰車
|倖存坦克
有兩輛犀牛式驅逐戰車在軍事博物館展出:一輛在美國陸軍裝甲和騎兵收藏館,另一輛在俄羅斯莫斯科的新愛國者公園軍事博物館(以前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展出)。 第三輛私人擁有的犀牛式,車身序號為310163,已在荷蘭修復至可行駛狀態。車身和大量零件來自加里寧格勒。2019年,這輛倖存的第三輛坦克在達到可行駛狀態後,在一次車庫意外起火中遭受嚴重損壞。修復工作讓這輛犀牛式能夠再次投入使用。由於成本原因,引擎和轉向系統並非原廠。引擎為Deutz FL12814 V12,轉向系統取自FV432。履帶最初是二戰時期的,但由於太脆弱,已經用新製造的履帶替換。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