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這樣的。
窮極無聊地轉動那一百多台的有線電視頻道,在政論與美食節目之間來回遊走。
直到電影台突然跳出某個熟悉的畫面——
也許是唐伯虎的「含笑半步顛~」、也許是伊天仇的「我養妳呀!」、也許是「小強」的由來...

於是,我們的手指停下來了,心裡某個地方也靜了下來,這種感覺:
不管是哪一部、從哪一段切入,我們都能瞬間進入星爺的世界,像是腦子自動對頻,記憶瞬間打開。
有人說,無厘頭就是無腦;只是,為什麼無腦劇讓我們卻念念不忘,甚至覺得餘韻悠長呢?
🎭無厘頭,不只是笑點,而是一種「語言的記憶裝置」
星爺電影的語言,是一種半秒即讀懂的語境密碼。
你還記得「打我呀~笨蛋!」這句台詞是誰對誰說的嗎?
或者「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感情放在我面前……」接下去要怎麼講?
這些台詞早就不再只是劇情,而變成了我們的口頭禪、表情包,甚至是生活裡的情緒逃生口。
我們從小在這些語言中長大,星爺電影教會我們一種快速節奏、突然轉折、戲精誇張又毫無邏輯的對話方式——
這其實就是「後設語言」的學習,也是今日網路迷因梗、社群對話方式的源頭之一。
💡無厘頭不是聽不懂,而是「聽懂那些聽不懂」,才會笑。
🎭無腦的背後,是一種「反秩序的智慧」
星爺電影最大的特點是顛覆!
他讓大俠變成神經病,
讓皇帝說話像菜市場,
讓低賤的角色突然爆出人生金句——
這些橋段乍看荒謬,其實都在打破階級與邏輯的既定規則。
身處於時代的我們也正處在某種社會矛盾裡——
升學壓力、家庭期待、職場競爭…
看著電影裡的人用笑話和無理對抗「應該要怎樣」,我們彷彿也找到了反抗的出口。
💡這是草根的叛逆,也可以說,這是華語喜劇裡最純粹的生存幽默。
🎭為什麼一看再看?因為那是記憶的安全屋!
說到底,星爺電影的魔力,來自於它是一種可以無限重播的情感模式,在我們無聊、疲憊、迷惘的時候,它不是要求我們「再進步」,而是讓我們「再笑一次」。
💡那種荒唐中的真誠、戲謔中的溫柔,其實比現實溫柔得多。
每一次轉到電影台、每一次進入那些熟悉的台詞,我們彷彿都能回到某段確定的過去:那個我們知道自己會笑、會哭、會懂的時代,那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跟時間和解的方式。
📌延伸思考:
我們是否還能創造下一代的「語言宇宙」?
星爺電影屬於九〇年代,那是香港電影的高峰期,也是華語世界語言實驗最瘋狂的年代之一。
🎃那我們這一代呢?我們的語言能量在哪?
我們的「無厘頭」會是什麼?是 meme?是 YouTube Shorts?還是 TikTok 上的破格口白?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一個至尊寶,但我們仍需要那些能讓我們在日常中抽離、再重新投入的敘事節奏。
💡星爺那一套早就不是單純的喜劇風格,而是一種世代共感的語言現象。
📌結語
星爺電影宇宙裡的每一部,教會我們的不是當英雄,而是當個「可以自嘲」的人。
你可以當個豬八戒,也可以當個小角色,但你得知道什麼時候該跳起來為自己說話。
我們從他的電影裡學到的是:世界很多時候不合理,但可以笑著把它看完。
所以下次當我們又轉到電影台時,不用想太多,坐下來看吧!
💡這不是重播,是我們和這世界對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