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鬧劇,是革命。不是搞笑,是語言解放。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前言:什麼是「笑的世界觀」?
俄國文學理論家 米哈伊爾・巴赫汀(Mikhail Bakhtin) 在經典著作《拉伯雷與他的世界》中提出「笑的世界觀」(The Laughing Worldview),強調:
- 笑是來自民間的語言力量,具有對權威與階序的瓦解作用;
- 是一種邊緣對中心、庶民對官方的語言翻轉機制;
- 它並非否定世界,而是透過笑聲創造一個暫時自由、無等級的空間。
笑不是譴責,而是一種讓世界重生的方式。它暫時摧毀,是為了更新。如果我們將這套理論理解為「無厘頭喜劇」背後文化張力的關鍵處,或許,就能看懂《逃學威龍》中淋漓盡致的展現。
🎬狂歡語言:笑聲如何解構權威
1️⃣罰站的笑:從「失能」開始,而非脫序。
周星星身為臥底警察,卻因交不出作業而被老師連番罰站,連教室都進不了。
這代表著國家機器的警察,在校園的「象牙塔」裡被降格為無能學生,形成角色錯置與階序翻轉。
這場笑,不僅是對制度的諷刺,更呼應巴赫汀的「笑的翻轉性」:笑聲使掌權者失語,使秩序短路。
2️⃣語言遊戲:無厘頭,作為反官方語言的庶民話語
《逃學威龍》裡充滿語言錯位與誤解喜劇,尤其體現在教室與警局的對話場景中,這種語言上的錯置,不僅製造笑果,更打亂語言的指令性結構。
這正是巴赫汀所指的語言「庶民化」與「市場化」:去神聖、去正經,讓語言變成一場無限滑動的遊戲。
無厘頭語言正體現了巴赫汀式的狂歡語言,它挑戰語意的唯一性,戲弄語法權威,使官方語言「鬆動化」。
3️⃣英雄旅程的笑化:從神話結構滑入笑話結構
傳統敘事中的英雄,往往需經歷召喚、試煉、犧牲與救贖,但『周星星』卻是一個從「懲罰」中啟程、靠「誤打誤撞」破案的滑稽人物。
他的成就不靠意志、不靠莊嚴,而靠機運、巧舌與社會邊緣感。這種顛覆傳統英雄敘事的做法,正是巴赫汀對「非正經文化」的頌揚——
英雄不必莊嚴,荒謬也能成就真理。
🎉結語:在笑中翻轉世界
《逃學威龍》是一場語言與身份的狂歡儀式,在周星馳的演飾中升級,展現出巴赫汀筆下最精華的觀點——
真正的解放,不靠嚴肅敘事,而從笑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