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還沒壞,還有用,
但就是再也沒人碰。
它們被放進盒子、搬進儲藏室,或靜靜躺在某個角落等著被遺忘。
這本書就是寫給
「還沒壞,但被閒置很久」的東西,
和那些還沒準備好說再見的人。

紅底金光的封面真的好像畢業證書,
封面上的角色是是一群熟悉的「小東西」:
風車、襪子、披薩盒、恐龍玩偶⋯⋯
大家都戴著一頂不合比例的畢業帽,
乍看有點搞笑,卻也莫名感人。
這些東西不是主角,但它們參與了故事,
英宇和媽媽在整理房間時,
發現有太多不再使用的玩具和物品,
他們決定幫這些「好朋友」辦一場畢業典禮。

🎓故事從「收東西」變成「畢業典禮」,
流程一應俱全,點名出場、頒發畢業證書,
拍紀念照,還有那句耳熟能詳的「再見」,
只不過,典禮的主持人是還在學齡前的小孩。

每件東西都有一張「畢業證書」,
畢業證書上是專屬和英宇的的回憶,
挖土機玩具出場時,
英宇還騎上去來個最後致敬;
蝴蝶翅膀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小了點,
可是太漂亮不捨得讓它畢業;
還能咻咻轉動的風車,
英宇要掛在腳踏車上也不能畢業⋯⋯

🎓隨著畢業典禮進行的時間過去,
還不能畢業的東西越來越多,
這時候一個聲音從箱子深處爆炸般的冒出來:
「到底要讓我們放在那邊生灰塵到什麼時候?」
是紙飛鏢們的呼喊聲。
這一段是整本書最具張力的時刻,
紙飛鏢們表情誇張,氣得直跳腳。
🎓英宇也慌了,他發現,
或許自己根本沒準備好跟某些東西說再見。
這不再是遊戲,而是一次真實的情緒撞擊,
這些東西將被遺忘、被分類、被冷落,
這些經驗不只是玩具們的命運,
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經歷的事。
後段有一個特別溫柔的安排,
英宇把所有東西分成三類,
哪三類呢?有留下的、不留下的,
還有什麼呢?
🎓當我們教孩子「東西壞了要丟掉」,
或「這個你又不玩了,就送人吧」,
或許沒有想過,
他們其實還沒準備好處理那些情緒?
而我們自己面對「要放下的那些」,
又真的準備好了嗎?
🎓孩子辦畢業典禮的行為,
其實是一種情緒轉譯。
他們不懂「處理物品」這件事為何令人難受,
但他們會發證書、會安排流程,
讓這個過程變得可以承受。
這像是我們大人也在練習的事嗎?
不論是跟一段感情告別、跟一個角色告別、
或是與某個階段的自己告別,
我們都需要一場像這樣的典禮,
來告訴自己,你曾經努力過,也該讓它走了。
🎓我們大人的畢業典禮,
有時候沒有這麼興高采烈,也沒有彩帶氣球,
更多時候,是靜悄悄的。
像是在深夜把一封信件存檔,
或者把某個名字從常用聯絡人拉到備忘錄。
我們在心裡默默的整理,
但那個「整理」裡,
其實藏著一場小型的儀式感是和一段關係告別,
是告訴自己:
「我曾經很在意,現在準備放手。」
就像孩子們用一場遊戲幫玩具畢業,
我們大人也想用一點認真對待的態度,
替自己的人生做個小句點,
有時候甚至只要自己知道,
這段走完了,就好。
那就是我們的畢業證書,
一張只有自己能簽名的那種。
🎓而這本書,
用最日常的物品、最輕盈的語氣,
提醒我們,
即使是玩具,也值得一場像樣的送別。
這不是只為孩子而寫的書,
它透過孩子的視角,
處理了許多大人仍難以說清的主題,
情感的遺留、記憶的斷捨、
以及如何在「不再需要」與「還放不下」之間找到出口。
對孩子來說,這本書教會的是尊重與感謝;
對大人來說,這是一本幫你慢下來、
重新看見那些你以為早就忘了的陪伴者的書。
這本書是給孩子的想像力,
也是給大人的練習本。
它讓一個「收東西」的任務,
變成一場說再見的藝術。
🎓每張畢業證書,
寫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無法好好說出口的感謝,
我們說給物品聽,也說給那個階段的自己聽。
謝謝你,曾經這麼喜歡、這麼用力生活過。
《平凡物品的畢業典禮》
作者|朴曙賢(박서현)
譯者|許延瑜
出版|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