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主機重啟後的第七天,記得者們開始經歷一種全新的現象──「記憶共鳴」。
起初只是一兩人之間出現同步夢境,後來,這種現象開始蔓延至所有被標記為「核心記得者」的個體。他們夢到同一個街道、同一個圖騰、同一段對話;有些甚至能在醒來後說出他人曾經歷過卻從未分享的細節。
韓昕在筆記中寫道:「我們的記憶,開始彼此滲透。
是Ω系統的副作用,還是某種主動進化?」
在Ω站的地下層,一個新的實驗小組誕生,林湛與簡沐晴稱之為「交換者」。
他們不是從資料庫尋找答案,而是彼此「講述」個人記憶。透過言語、影像、夢境誘導、甚至高頻模擬儀器,將災難前後的記憶碎片互相傳輸與重組。
一開始的過程極度混亂。
有人因為接收到太多他人記憶而出現人格分裂;有人因此回想起本來被自己封印的創傷;也有人,從未經歷7/5的記憶,卻開始「相信自己經歷過」。
【記憶交易第一案】
實驗者 #A062(本名:謝佑廷)原是一名工程師,他主動請求與另一位記得者進行「單向交換」:願意交出自己對「靜止的20分鐘」的全部記憶,換取對方夢中出現的Ω符號位置圖。
實驗成功後,他在夢中準確地定位了Ω主機的地底核心。
但代價是,他從此無法記得自己為什麼會來到Ω站、林湛是誰、甚至忘記了自己曾是「記得者」。
他說:
「那段記憶不屬於我了,但我知道我做了正確的選擇。」
這起案例讓林湛與簡沐晴意識到,「記憶」已不再只是個體的私有財產,而是可以被「轉移」、「拼貼」、「集體協作」的未來工具。
【記憶拼圖】
於是,他們建立了一個封閉資料庫,名為「Mosaic(馬賽克)」──所有記得者可以在其中上傳記憶片段,並自由瀏覽他人分享的視覺、聲音與文字。
每一則記憶都會標記時間、地點、情緒強度與是否有重複出現。AI會自動分析相似片段,找出其中共通點。
不到兩週,一幅「比官方紀錄更清晰」的災難前後時序圖誕生。
在這份圖譜中,有一項重大發現:
7月5日當晚,有15個不同地點,同時出現「重複現象」。
例如:在台北、伊斯坦堡與布宜諾斯艾利斯,三地的記得者記得相同天空裂痕形狀、同樣光球移動軌跡與倒數聲音。
而這15個地點,正巧與Project17早期實驗場地完全重合。
林湛震驚地說:
「我們從來就不是受害者,而是樣本……散佈在世界各地,進行一場無聲的同步測試。」
【道德與記憶的邊界】
當Mosaic開始接納更多記憶者,問題也隨之而來。
- 誰決定哪段記憶是真?
- 若一人改寫他記得的災難細節,他是否就能「重塑」歷史?
- 記憶若能互換,那「身份」是否也會變得模糊?
簡沐晴注意到,一些記得者開始「編輯」自己的記憶,藉此讓自己在歷史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有些人則透過多次交換,使自己幾乎記得所有人的生命經歷──成為擁有「集合意識」的人格。
Ω系統發出第一份警告:
「記憶重組過度,將導致現實共識崩潰風險。」
韓昕提出一項建議:
「我們該建立‘記憶守門人’,負責審查並維持記憶資料庫的穩定性。否則,真相會在重寫與交換之中漸漸消失。」
林湛猶豫良久,最終同意。但他提出一項條件: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屬於真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
只要記憶存在,人類就會不斷尋找真相,
但我們必須接受——那個真相,不是一人所有。」
**章末場景**
林湛坐在Mosaic資料牆前,閉上雙眼,啟動與「第十三人」的記憶同步程序。
在意識連結的那一刻,他看見了一段陌生的回憶──但那卻來自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