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調動與調節—從「瑪德蓮時刻PART III」感知現代日常經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別於外頭烈焰的午後,步入展場,一下子被切換到夜晚般的寧靜場景。這裡室內光線微弱,且白天不容易聽見的管線聲響特別明顯。這些暗示,使得現代生活的夜間時刻似乎被突顯出來。但這些聲音並非混亂無序,於是內在很快跟上這種穩定節奏,進入了一種令人感到些許陌生的規律性中……

raw-image

洪梓倪,《滯留的方式》(Linger Around),聲音裝置,2023。(攝影:紙間漫步者)

展覽主題「瑪德蓮時刻」的概念出自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之典故。小說中,主角吃了一塊瑪德蓮蛋糕,由這個感官經驗引動了一段理性無法觸及的深層記憶,此過程後來被學者稱為「普魯斯特時刻」。而此系列展覽將小說這種個人記憶模式進行反向思考,把製作蛋糕的模具以及食譜的印刷視為「記憶媒介物」,這背後涉及的是一種將大眾記憶製造出來的技術;為了思索這些「記憶媒介物」的社會性影響,於是產生了「瑪德蓮時刻」的概念。系列展覽透過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參與,廣泛地從權力、技術和感知等各種角度進行探討。

這場展出是系列展中的PART III。策展團隊選用辦公大樓作為展出空間,且兩位藝術家以事務用品和大樓管線作為創作材料,這整體情境正是上述概念要探討的「記憶媒介物」。而這個「記憶媒介物」,指的正是當前的現代化都市生活經驗。現代化模式是人類以理性與技術的發展,再經由各種工具,將生存環境轉變為對自身更為有利、穩定而可控的狀態。但眼前這些平日隨處可見的事物,在此時此地卻令人有些無法掌握。

raw-image

賴志盛,《動靜》(Linger),現地製作,2023。(攝影:紙間漫步者)

兩位藝術家在創作手法上,採用一些焦點的轉換,將那些在日常中被忽略的聲響、痕跡刻意提取出來,這讓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和記憶似乎受到一些擾動。賴志盛的作品《動靜》,是透過辦公室用品以及遺留在空間的痕跡進行現地製作。在此可見霧面牆板和光線令物品僅剩剪影,或用流動光源讓牆板的視覺穩定性產生變化。作品中的各種光影,強化了一種非物質性和難以捉模的特質;以往留在天花板的懸吊點所懸掛的沙發,同樣也傳達了一種不穩定性。這些與現代化模式於物質形式和人類行為所具有的穩定性,產生了對比。至於洪梓倪的作品《滯留的方式》,將藏身且遍佈於大樓角落的管線設置於空間中央,也讓管線聲音擴散於整個空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記憶中,這些公共設施通常處在一種邊緣的位置。但此時,我們卻被這些物體與聲響包圍,這反過來讓我們覺察到的是被自身忽略掉的感知能力。平時我們鮮少將感官和意識擴及至整體環境,乃至與其互動。當上述這些物品的物質性和實用性,透過創作手法被暫時擱置或顯得變幻莫測,這似乎讓我們與眼前的現實拉開了一些距離。

raw-image

賴志盛,《動靜》(Linger),現地製作,2023。(攝影:紙間漫步者)

但是,牆板的另外一邊,其實又是一個真正的辦公室。遊走其中,我們會不時在現實與非現實的感覺裡調動。而這個真正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生活或工作模式,也是令這場展出得以相互折射並產生繁複思辨的存在。洪梓倪使用的管線,或賴志盛作品中含括的層架、文具、飲水台等,這些都讓人類能更有系統的分類、傳遞事物或資訊,以及更快取得身體所需能量的用具。現實中,人們透過這些事物的協助,得以不斷朝向特定的工作目標或績效前進。但是,這場展覽卻呈現出現實的另一面。眼前這些事物似乎不再服務人類理性,只有光影、聲響,以及在暗處裡各種隱隱約約的造形。雖然展覽概念「記憶媒介物」思索的是人們的感性認知如何被建構,但從PART III可以發現,這裡的工業設施和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我們一般鮮少將其視為感性事物。而兩位藝術家將這些物品可能具有的感性層面刻意強化,忽然讓人意識到,「這一邊」的事物或狀態,或許也曾作為一種現實或想像而存在,但生活「另一邊」的我們,似乎不曾特別注意?這是否在於我們的行為或記憶模式,大多被限縮在某種規範之中?若說現代化是一種注重效率的線性運作,則兩位藝術家透過日常周邊的各種細節,從旁補足或還原了關於生活或人類感知中,更為全面或寬廣的樣貌。所以,在展覽的這一方,有可能不是屬於非現實或虛構,而是被我們暫時遺忘的部分。

基本上,我們的感官能接收各種訊息,只是大腦依其對於生存的重要性,將大多都隱藏或迅速遺忘。於是,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幾乎不曾進入我們的主要記憶。但這場展出,彷彿是個神祕的潛意識空間,收羅著被我們深深埋藏於記憶的東西。懸吊的沙發、如植物般蔓生的管線,產生一種超現實或夢境般的氛圍;透過夢境,深藏於潛意識的內容被翻動出來。在此,關於現代社會某種主從關係的次序感被模糊,將奔忙的生活節奏取而代之的是緩慢的管線節拍。展覽創造出一種效果,讓我們暫時與熟悉的日常有了些間隙;在這樣的距離中,我們打開感知能力,重新觀察、比對著周遭的一切,對生活中的組成及運作,似乎開始多了份覺察。藝術家們在此提供了一個稍事停留、重組認知與思考的空間,讓我們身在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安穩的生活之際,還能更主動的去感知和體驗關於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一切。此時,站在展場的我們,在理性與感性的切換中、現實與另一個現實的調節中,暫時無須因為某種慣性,而不假思索的急著奔赴某一方。

 

參考資料

展覽論述: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madeleine_moment/

七個在海上的人──黃博志個展

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seven-people-crossing-the-sea/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PART II 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madeleine-moment-part-ii/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PART III 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madeleine-moment-part-iii/

 

展覽資訊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PART III》

藝術家:洪梓倪、賴志盛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覓空間)

展期:2023.08.12~10.06

0會員
1內容數
喜愛藝術與文化的學習者。一直在學習著。 一小步、一小步的走著、感受著、想著、寫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寂寞調香師》|氣味與感官的平衡|記憶中,觸動心弦的味道。閉上眼睛,如果只用嗅覺來體驗,即使是空氣,也會有屬於不同空間的味道。曾經有過什麼味道,到現在想起來,還有觸動心弦的感覺?也許是某款令人心動的香水味,也許是某種食物的溫暖味道,又或許是某家咖啡館飄出的咖啡香....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寂寞調香師》,內容描述一位調香師,有著對氣味很敏銳的嗅覺。她
Thumbnail
avatar
氣泡水
2023-12-12
北竿之旅:從戰爭到和平的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從螺山到蚌山的螺蚌山步道,一趟感動與回憶的山海之旅戰爭和平紀念公園:見證馬祖歷史的博物館園區 在這次北竿之旅中,陳玥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戰爭和平紀念公園跟螺蚌山步道。這裡原本是一個軍事要點,2003年開始規劃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以「戰爭與和平」、「感動與回憶」為主題
Thumbnail
avatar
陳玥投資學_投資即生活
2023-05-03
【床墊推薦】減少動作和聲音的干擾,讓您與愛人共享甜蜜夜晚|京都西川-日本原裝健壓美脊三層記憶床墊床墊是人們睡眠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能夠影響睡眠質量和健康狀態。 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床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京都西川台灣獨家商品,具有多項特點的記憶床墊,能夠為你帶來高品質的睡眠體驗。 【京都西川】-日本原裝健壓美脊三層記憶床墊的最大特色是多點均勻釋壓、分散壓力和放鬆身體等效果。我們
Thumbnail
avatar
追求極致睡眠的Eric
2023-03-14
設計的極限與無限:從東方到西方,從自然物到人造物,探索自然、藝術和建築中的秩序之美與比例和無限起自於限制;限制不只是設限,也是創造! 近200幅珍貴圖版,探索極限的力量,破解設計演化之謎 盡覽世間萬物最美麗的比例所建構的和諧
Thumbnail
avatar
臉譜出版
2021-08-04
【GIS】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資料分析(一):從平日與假日的活動人口差異看城市特性內政部也終於在今年(110年)7月8日釋出109年的全國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資料。有了平、假日裡不同時段的電信信令判斷出的活動人口資料,我們就可以來看看不同鄉鎮市區在各時段的活動人口差異。為了方便解釋,這裡會用不同時段的人口數相除來做為說明。
Thumbnail
avatar
鍾肯尼
2021-07-14
掉進了記憶的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期每周一都會更新「樹洞聊聊天」文章? 最近我漸漸建立起一些儀式,比如說每天起床的瑜珈練習、靜坐五分鐘然後抄寫一遍心經(響應菩薩寺的活動,第29天)、吃完早餐的打掃(掃雞(蛋)毛), 發現這些儀式讓我的心安定許多。 我也喜歡每周一寫樹洞文章,整理內心的感受,希望可以成為我日常
Thumbnail
avatar
喬安納
2021-07-12
人死後,記憶與靈魂會去到哪裡?——《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比草間彌生還要偏執的編織者——塩田千春」 如果我們死亡,肉體消失殆盡,我現在擁有的思想跟情感是會去哪裡呢? 人類如果死亡變成灰燼,就什麼也無法留下嗎? 而我對小朋友們問了這個問題。 靈魂或許是無色透明的,可能是紅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可能有很多種顏色。我自己也覺得是像太陽光一樣,似乎有顏色似乎又沒
Thumbnail
avatar
不正田心
2021-05-08
釀影癡限定|從《記憶拼圖》到《全面啟動》:顛倒真實、虛假與諾蘭的十年蛻變撥開《全面啟動》層層疊疊的夢中夢,擺正《記憶拼圖》順序交錯的雙線,它們都有著簡潔相似的骨幹:男主角對愛妻的逝世充滿悔恨愧疚,活在虛實混亂的狀態中。兩部電影絕大部分的時間裡,男主角都在自己或身邊親近之人所建構出的假象、記憶或夢境裡行動、傷痛、執著,大概因此,讓人感覺夢與記憶並不比現實更虛假,甚至更⋯⋯
Thumbnail
avatar
黃郁書
2020-08-13
從科幻動漫到現實之中:談人與機械之間的共生關係—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avatar
何貞儀
2018-11-30
從祭儀到劇場:表演藝術的民間性與當代性從劇場來思考空間性,不管你從哪裡來,你的戲劇在哪邊完成,在臺灣演出就有意義。譬如我們現在演一齣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可能是臺中、臺南或北藝大的劇團演出的,你很難講說它是英國戲劇,因為所有參與者的演出動機、經費籌措、演出影響等,完全變成在地關係,演出也成為臺灣戲劇。
Thumbnail
avatar
典藏藝術家庭
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