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說,他會推薦家人和朋友們投資S&P500指數,年化報酬率長期穩定的在8-10%,是一般主動型基金投資很難達到的效果。
做投資這麼多年,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看新聞,感覺操作法在股票追高殺低。到後來慢慢學習摸索,開始區分投資跟投機,到現在慢慢把主要的資金都拿來買指數型ETF,這是為什麼呢? 而,為什麼主動投資很難勝過大盤被動型投資?
1. 被動型指數投資,每年ETF 頂多只有一次根據市值來調整持股比重,其他時間充份做到all in的投資效果,充份享受到持股配股配息的複利效果。換股的摩擦成本相對也比較低。
2. 主動型基金投資,每年光是基金管理費+較為頻繁調整持股的摩擦成本,就可能可以吃掉至少1.5-2%的利潤,每年少2%,長期下來差距很驚人
3. 主動型高手投資,通常的劇本為所謂的大賺小賠,通常高手設定手上持股同時間不超五檔,一直不斷汰弱留強,買進個股時也不會一次性買滿,慢慢分批買,同時,最飆的個股理論上不得超過手上部位的20%,種種因素加起來,會使得表現很難都超級好,可能第一名持股賺了50%,第二名賺了30%,第三名小賺15%,第四名不賺不賠,第五名跌10%停損(這已經是高手的控管模式),賣出後得重新搜尋好的標的重頭來過。
4. 以上的3,大家都忽略的是時間成本,需要花非常多額外的時間來研究基本面,籌碼面,甚至技術面,才有機會贏得超額報酬。但,相對的會少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了從事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
5. 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了解到,股市裡,散戶除了進出靈活以外,實在沒有什麼應該贏專業法人之處。試想,假如沒有辦法每天盯盤,然後做研究,看法人報告,學習估值,拜訪公司得到第一手的消息,散戶憑什麼靠著中午午休時間看看盤,看看技術線型,就可以贏得超額報酬?
結論,在股市裡,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天才能無師自通高人一等,打不過他,不如加入他贏取正常的年化報酬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