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到了第三天的午餐,今天同學推薦海南菜餚是臨高烤乳豬。臨高是海南一處縣城,據說烤乳豬在古代是祭祀用菜,後來才慢慢傳入民間。用餐的餐廳叫「姊妹鄰家烤乳豬」,也是一個十分鄉土氛圍的老式餐館。這家餐館的料理其實都比較家常,但是有不少用的是我在台灣沒怎麼看過的食材。 據說海南烤乳豬的脆皮塗抹的是花生油,所以有一股特別的香氣,皮脆肉嫩,同時會附上應該也是加了金桔汁的沾料,為肉料理增加風味和解膩。

這道湯品看似清淡、平平無奇,裡面主角的蔬菜對我來說卻十分的特別,是芋頭梗!就是芋頭的莖削皮之後切片。同學說這個芋頭梗的料理看起來很不起眼,卻著實算是海南的特色,他在其他地方都沒怎麼見過有人吃芋頭梗。回想起來,我在台灣好像也沒有吃過用芋頭的莖製作的料理,畢竟小時候記憶裡的教育是姑婆芋的莖有毒不要用手碰之類的,如果是可以吃的品種的芋頭梗,也 許會出現在原住民料理之類的吧(這還真的就超出我知識範圍了,哈哈!)


這道也是料理方法非常家常、但食材是我在台灣沒有見過的菜:炒太陽螺。上網查了一下關於這個物種:太陽螺,在當地更常被稱為牛眼螺,生活在中國海南西部的沿海,所以這也是海南的特色食材。烹調時已經是除去外殼的狀態,不過螺肉會緊黏在螺蓋上,而太陽螺的螺蓋是一個長得特別細緻的、一半白色一半綠色的實心半球型(因為是實心的所以基本上都保持得滿完整的,查資料的時候甚至看到有饕客把這個螺蓋洗淨當收藏品);雖然在台灣的時候也沒少吃各種炒螺肉,可是我這個尤其喜歡貝類的海鮮愛好者,當然是完全無法抗拒啊!醬香包覆著有嚼勁的螺肉,雖然蓋子要一個個咬掉,但那叫一個下飯,根本停不下來!整頓飯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富含著生物、食材知識和最熟悉的家常美味!

也許是知道我對宗教文化的景點會比較感興趣,飯後同學開車帶我去靈山寺轉一圈、散步消食。就是一座莊嚴的佛寺(但畢竟在台灣見得多,確實就沒有特別有驚艷的感覺),去的當天寺廟的週邊在進行施工作業,也陰雨綿綿地上都是泥巴,所以我僅到主殿簡單參拜祈福了一下,同學便又驅車返家。 下午休息片刻再慢慢的前往晚餐地點。同學接受了我這個海鮮狂魔的許願,要去海鮮批發市場吃現撈仔啦!呀呼! 如同台灣經常見到的那些漁港海鮮市場一樣,雖然這個地方不是直接在海港邊,但是作為一個海鮮批發市場,顧客可以選購新鮮的海產,提到隔壁的餐廳去支付代工費讓店家做成美味的菜餚。



經過一番Shopping和等待之後,海鮮佳餚陸續上桌,清蒸石斑、清炒軟絲、鹽焗鳳螺—這都是在台灣也很常見的家鄉味!不過也無妨,就代表喜歡吃海鮮的人都會喜歡吃這一味!嘿嘿!


比較大的貝類採用的是蒜蓉粉絲的口味,這個吃法在中國大陸極其普遍,各種燒烤攤都可以見到,不過我在台灣比較少見到。

這是竹蟶,在台灣叫竹蛤,炒起來就是非常下飯。 本來依我的食量,同學還擔心我點這麼多會不會吃不完很浪費,結果殊不知海鮮狂魔如我,把所有海鮮能吃的部分全都吃乾抹淨!一點也沒有受限於貝類去殼的麻煩!海的味道我知道! 在飽餐一頓之後,帶著無比的滿足結束了第三天的吃喝行程。最後一天還剩下一頓午飯,即將收尾這段彷彿(飲食文化)回家了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