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覺得,比錢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看待金錢和理財。我們理財的重點不在於你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你的儲蓄率。如果你能把薪水存下20%以上,大約40年就能達到財務自由。如果你能把薪水存下50%以上,也許不到20年就能達到財務自由。
帳戶裡的才是自己的
真正富有的人,不是看他花了多少錢,而是看他還剩下多少錢。真正富有的人不是買好車、住豪宅秀給別人看,而是在他/她銀行帳戶裡有很多錢,並且很低調讓大家看不到。所以,當你買了一台重機,你會發現你的帳戶少了50萬。如果你買了一台進口跑車,我們也知道你的帳戶瞬間少了1000萬。我們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工作本身,而是希望達到財務自由後,人生也變得自由。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是最寶貴的用錢也買不到。所以我們今天努力賺錢,特別是在年輕和中年的時候,不是為了天天數鈔票,而是為了給自己在未來有更多選擇和彈性,並讓我們自由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俗話說: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所以我們除了努力賺錢外,還要了解存錢的目的和意義。我們之前文章有介紹過的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最終的希望是大家養成一對錢正確的態度,搭配自己的人生規劃,只要態度對了錢自然就容易賺進來。
金融產業的反特質
我們常聽到社會上各種職缺要求我們要好好讀書,因為需要專業訓練、好的學歷和專業知識背景,同時還需要在這個產業長期工作,累積經驗和人脈。比如說,在醫療產業要成為外科醫師,必須畢業於醫學院,接受專業訓練,並且長期累積經驗。同樣地,如果你是一名建築師,要成為知名設計師,也需要具備類似要求學經歷與數年精良的訓練。
然而,是否每個產業都需要這些專業背景和人脈才能成功呢?投資界與這種觀念卻相反。在投資界,我們常常發現,一個人的財富並不取決於他的聰明才智或智力測驗成績,也不需要高學歷、專業知識背景,甚至沒有金融機構的從業經驗或廣泛的人脈,他仍然可以累積大量財富,甚至超越那些擁有專業背景和高社經地位的金融理財專家。在《致富心態》[1]這本書作者指出,善於理財與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無關。理財是一個少數不依賴智力測驗的領域,只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和基本的理財技巧,再加上長時間的堅持,一樣可以致富。書中舉了兩個對比的例子。
平凡、簡樸:富甲一方
首先一位是:羅納·詹姆士·瑞德[2]。各位在Google上搜尋這名字會看到,維基百科對他的介紹說他是一名美國慈善家和投資人,也曾是加油站工人和一百貨公司的清潔工。他住在美國的鄉下在加油站工作了25年,之後又在連鎖百貨公司做了17年的清潔工/警衛。2014年去世時享年92歲。去世後他卻立馬成為新聞頭條人物。為何呢 因為當年美國有281萬多人往生,其中只有不到4000人的淨資產超過800萬美元,而瑞德就是其中之一。
瑞德的遺產超過800萬美元,占當年(2014)美國所有過世者資產淨值前端的千分之1.4,財富算是金字塔頂端的人物。這樣一個住在鄉下又低調簡樸的人,怎麼會擁有如此多的錢?大家懷疑瑞德怎麼會有這麼多財富,覺得他可能中了樂透或繼承了遺產或是…眾說紛紜。但仔細調查後發現,他只是每天省吃儉用然後把存下來的錢投資在績優股上。接著耐心等待幾十年後他的存款就慢慢變成超過八百萬。瑞德去世時,從清潔工變成了慈善家。他把八百萬中的兩百萬給了他親屬,另外六百萬捐給了慈善機構。
提升奢華:金錢用盡
在瑞德去世前幾個月,有個叫理察.富斯康(Richard Fuscone)[3]的人也登上了新聞。他和瑞德剛好相反。理察是哈佛企管碩士,曾是知名證券的高階經理人,高收入幾年下來40多歲就退休也做慈善家。但不久後2000年後,他開始提升生活品質借了很多錢來提升他的生活到奢華水平。譬如:他擴建超大的豪宅與極盡奢華的配備使,其住宅每月須付出高昂的費用維護(每月花費超過9萬美元)。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他失去所有財產最後破產,法院最終也以極低價拍賣了他的豪宅。
正確心態遠勝高學歷
這兩個實際案例主角,瑞德和理察兩人都生在同一年代,但最終的財富卻天差地遠。其實背後的關鍵就是瑞德有耐心,而理察充滿了貪心。也顯示一個人的財富累積與高學歷或社經地位無關,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理財觀念和執行的態度。這種無形的能力比專業財務知識及操作技巧要更重要的多。
傳統與實務上,我們發現許多產業需要不斷重複工作才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例如,機師需要長期飛行累積、練習地才能成為優秀的機長;廚師和化學家也需要多年重複工作才能熟練。然而,向上述這樣重複的實驗是否能讓我們在財務規劃上能變得更富有呢?再者,在財務金融教學中,我們通常以數學方式導出財務工程的公式,試著得出一(些)預測值(變數)。但是,這樣能讓我們可更精明地進行個人財務規劃嗎? 例如,我們是否能避免高支出壓力而提前儲蓄存到更多錢,以便能及早準備退休生活,實現快樂富足的退休呢?到目前看來,這些專業知識對人們在財務領域吸收專業多寡與實際過上富足生活(FIRE)的人之間,似乎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更無法畫上等號。
關鍵:人的心理
在我們的工作和專業知識上,常常依靠理性分析來做決定這通常沒問題。但在財務金融和投資理財方面情況卻不一樣。真正的結果往往與人的言行、觀念、想法和執行態度有關,甚至與他們做決定時的心理狀態有直接關係。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破產或做出令人驚訝的財務決定時,我們不能從理性與財務專業的角度剖析,也不能靠金融學術/數學公式做推倒,而是需要從心理學角度來了解背後原因。個人如此,群眾的心理也一樣非理性。使得在股市發生金融危機時,我們也要從群眾心理和歷史角度來分析。因此,如果要解釋一個人為何負債累累,我們不需要研究利率或財務公式,只需了解這人過去的理財規劃裝是否充滿人性的貪婪、躁進不安的特點和過於樂觀的性格。
當然,沒有打好理財投資的觀念與架構及做好承受風險的心理素質是一重要因素。當有些人在空頭市場股價最低時會選擇賣掉股票,原因有很多但不少是因為他們內心想著擔心損失繼續下去會惡化家人的生活,並懷疑自己過去的投資決策是否正確,更想著與擔心自己與家人的悲慘未來。這些都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理解。因此,看到很多人都在股市低迷時全部認賠出清。這種情況在股市起伏的歷史上一再重複。
結論
所以,在一生中要投資理財,要先建立好正確的心態與基本的技巧。這並不需要高學歷、專業知識與社經地位。投資者只要相信持續的工作、儲蓄、投入股市(指數型ETF)、耐心等待、經歷股市的大幅起落(良好心理素質與風險承受力)也依然不動,那麼時間就會是你最好的朋友,最終它會將巨大到令你無法想像的報酬回饋給你。
[1] 致富心態 (摩根、豪瑟 著,天下文化,2021)
[2]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nald_Read_(philanthropist)
[3] 維基百科,https://www.crainsnewyork.com/awards/richard-m-fusc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