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資產配置是讓自己未來獲得長期投資與複利效果的優先基礎,其重要性遠勝過選股與擇時。
複利的威力
以台灣股市過去20年的平均年報酬率9%為例。如果起初投入100萬元,20年後會成為560萬元,30年後變成1327萬元,40年後高達3141萬元。
若改為每月定期定額投入5000元,同樣以9%的年平均報酬率計算,20年後會有322萬元,30年後達到858萬元,40年後則是2126萬元。
表一 複利獲利計算 (年報酬率9%) 單位: 萬元(新台幣)

我們可以用72法則來計算複利翻倍的速度。以9%的年報酬率計算,72除以9等於8,即資產每8年翻倍一次。如果持續投資40年(資金一直在股市沒有賣出),總資產到時會翻5次,即2的5次方等於32倍;你能想像一下不知不覺中原子彈的威力就這樣浮顯出來。
股市長期上漲而下跌時間短暫且頻率少。短線交易不僅風險高還需承擔證交稅和手續費,長期下來會累積減損。因此,一般散戶沒有專業也無時間等因素下應避免短線操作專注於長期投資。以整體長期要達到9%的「平均年報酬率」,需要長期持有股票不要賣出。除了新的資金持續投入外,原來已買的指數型ETF(如台股0050或6208)應該長期持有,不輕易變更投資標的。生活上除非有確定目標的現金需求否則平日裡就忘掉股價與張數吧。
巴菲特在2023年時已93歲,有人統計巴菲特在50歲後至2023年的43年間的投資情況。他在這43年間的投資翻倍次數為5.375次(43除以8)。經過這段時間,而他的資產增長了41.5倍(2的5.375次方)。換句話說,如果你在50歲後開始累積資產並活到93歲,那你資產的97.6%將是在50歲後累積獲得的。這解釋了為何大家分析得到巴菲特大部分財富(95%以上)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這證明了長期投資的高報酬和低風險特性。
近年隨著AI科技的發展,預計人們的平均壽命可能會從七、八十歲延長到九十幾~一百歲,想想活到120歲也不應再是夢想。好好做完資產配置並盡早將資金投入,之後持續買進與不賣出,驗證「時間是最好的朋友」它會幫助我們在人生財務上坐進熱氣球起飛。
台股/美股-指數型ETF
指數型ETF具有風險分散和價格效率的優點。以美國股市為例涵蓋了美國市值最大的前500檔股票的S&P500 (標普五百指數),其相關ETF包括SPI、VOO和IVV。在台灣,則有台灣50指數,如0050和006208(涵蓋了台灣市值最大的前50檔股票)。
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市值大盤指數比例來投資整個股票市場但實際操作中交易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需分散投資於市值最大的前50到100檔股票,其投資報酬率變與整體大盤呈高度相關。至2023為止,台灣整體市場加權指數與0050報酬率的相關係數約達94%以上。可以說這50檔股票已經達極高度的分散了。前面所說的美股ETF中,追蹤超過全球九千檔股票的MSCI全球指數型ETF(VT)與SPY兩者的相關性達95%。所以配置台股0050(006208)搭配美股SPY(VOO) 作為股票的資產配置就已很分散。
PS 若對美股有更多積極想法,可以多參考介紹美國為例的資產配置相關著作。智慧型資產配置(威廉·伯恩斯坦)、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理查·菲利)
美債ETF
債券投資方面可以在台灣買的到,譬如00751B(元大AAA至A公司債),追蹤美國20年期以上的AAA到A公司債流動性指數,並季配息。當然,此類投資也有相對於政府公債的風險。
或是,在當今環境變動劇烈又利率高的情況下,短債ETF(美國政府公債1~3年)推薦是00694B(富邦美債1-3),適合在高利率環境下投資;專注於美國政府一到三年短期債券,季配息且無信用風險。此外,你也可以選擇在美國市場掛牌的ETF如BND,該基金追蹤美國整體債市表現,以美國政府債及投資級公司債為主。若想投資全球市場的ETF,可選擇將BND與BNDX組合成BNDW,一次買齊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及投資級公司債。
至於現金方面是建議手上保留一些。一般建議準備六個月至一年的家用現金需求,包括生活費和醫療支出等緊急需要時的應急存款。每一人情況不同。基本上,對信用越好者可以準備較少的現金,在必要時可通過信用融資或銀行貸款解決緊急需求。
股票/債劵比例
我們認為簡化的股債配置可以用「100減去年齡」來計算股票配置比例,債券配置比例就是年齡。例如,20歲的年輕人,股票配置比例應該是100減掉20,即80%。50歲的中年人,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應該是50%對50%。70歲的老年人,股票和債券的比例則是30%對70%。
不過,這個方法並不精確,也不適合每個人,因為它只考慮到年齡,忽略了其他因素,例如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和財務目標。因此,每個人不應盲目遵從此通用參考公式。譬如:就算今年60+但是財務狀況佳、風險承受、耐壓度高也投入資產配置多年,則可跟年輕/中年上班族一樣配置較高比例的股票比例甚至到八成也無妨。相反地若是年輕投資者一旦些微損失會使她/他晚上會睡不著覺(譬如:100元股票損失超過2元以上,就會整天憂慮晚上無法入睡失眠),則可採取高保守比例的債劵與現金,以讓自己能安心過生活為主。
台灣/海外比例
至於海外資產配置,我們認為理論上最分散、最有效的投資組合應該依據各國資產在全球市場中的比例。例如,美國資產佔全球市場50%,台灣不到2%。理論上最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應該是所有的資產中50%的資產配置要在美國市場,台灣市場不超過2%。
但由於我們住在台灣,生活與認知環境需要較大的台幣現金流也比較了解所居住地的政經局勢等;因此很難完全按照上述比例做配置。我們建議大部分資產仍以台灣市場為主及適當分散部分資產到海外(例如美股)。這樣可以獲得分散投資的好處,但不是為了降低任何政治或戰爭風險。至於美股和台股的比例,可以依個人看法決定(譬如 台灣/海外比例約7:3 或5:5....)。若是剛開始的小資族則建議暫不考慮投資海外,可專注於目前的工作上然後投入台股指數型ETF,加入賺錢、存錢、滾翻的良性循環,等本金坐大後再開始資產配置。
PS. 海外所得扣稅要求
最近的稅務規定: 個人海外所得100 萬元以下不用計入基本所得額、免申報,若海外所得達100萬元以上就要申報,但申報不等於需要繳稅,依照2024 年度「最低稅負制」最新規定,海外所得的扣除額共750 萬元、稅率20 %,對於高資產客群而言,是可以考慮的投資節稅選項之一。
不動產
股票可以隨時賣出其流動性高是一項優勢,但對缺乏自制力的散戶或投資人來說,這反而成為無法長期持有的劣勢。長期持有股票需要克服許多誘惑,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房地產的特性在流動性差且不易分割,這反而對一些欠缺自制力的散戶來說是一大優勢,可以避免頻繁交易有助於實現長期投資。雖然許多房屋銷售者宣稱供給有限以刺激購屋需求但房地產並非只漲不跌。房地產另一特性是無法放空,自然有易漲難跌傾向但也比較容易產生價格泡沫。例如,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從1990年代開始下跌,直至2004年,東京A級商業不動產價格甚至不到高峰時的個位數%,住宅房價也跌到高逢時期的10%以下。
房地產所在區域還影響教育和就業機會,增值獲利時另一面也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過去百年來,美國社會族群間的財務差異顯著受此影響。曾有人對此研究並解釋[1],美國房地產長期增值造成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且持續加劇中。過去幾年也很夯的投資海外房地產獲利。但畢竟一般散戶是資訊封閉(只能聽推銷員告知地的資訊)且大部自身在海外購屋經驗近於零,諸多陷阱都是坑等著下一個去傻子去接盤。因此,建議每個人應該擁有一棟自住房,投資者再衡量自身情況是否要更多投入房地產。
相比之下,長期投資全市場股票或指數型ETF的成長獲利比房地產更有優勢。股票也有變現性佳,不需花時間管理,不會遇到惡房客或買到問題屋(海砂屋、輻射屋等)優點,只需做好資產配置後等待增值即可。
資產配置,越簡單越好。
當你決定好股債比例及國內外資產比例後,按照你設定的比例投資上述建議的幾檔ETF即可。你可能會擔心這樣的標的過少不夠分散,但其實這樣已經足夠了。資產配置越簡單越好,投資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一旦做好資產配置、持續投入與長期持有,接著在熱氣球內耍廢等待升空就好。
情境疑問
等一下,問題是就算這樣做好後要等上少則20年多則40年...,你忍得住嗎? 遠方似乎聽到有人正在說一動聽的故事,敘述才剛開始....。真的,是有關某一新興個股/產業的亮麗未來…那個正在說的YT在財經界還蠻有名的。你有心動嗎? 我是相信自己的感受啦! 應該不會錯! 而且最近我也有注意此事件,未來兩年很有機會可以翻漲30%以上甚至一倍! 我相信我是對的! 想想應該要投入一些資金但手上沒錢或是錢不夠,考慮不如把已買的一部分指數型ETF賣掉做更換到此個股或是小小借款做一些做槓桿....,你過去有此相似的情境嗎?
解析參考: 等一下,問題是少則要等20年多則40年,你忍得住嗎? 遠方似乎聽到有人正在說一動聽的故事(A Story)敘述才剛開始(情感的召喚)。真的,是有關某一新興個股/產業的亮麗未來…那個正在說的YT在財經界還蠻有名的。你有心動嗎(雜訊入腦)? 相信自己的感受(憑直覺與情感)應該不會錯! 而且最近我也有注意此事件(跟上潮流夯的羊群聚集-韭菜播種)。未來兩年很有機會可以翻漲30%以上甚至一倍(忘了短時間超額報酬後隱藏高風險)! 我相信我是對的(過度自信)! 想想應該要投入一些資金但手上沒錢或是錢不夠,考慮不如把已買的一部分指數型ETF賣掉做更換到此個股(無法長期持有)或是小小借款做一些做槓桿(用非閒錢投入)....,你過去有此相似的情境嗎?
(以上一模擬情境與解析參考,只是讓讀者你看完本篇後的一個反思。)
[1] Explained | Racial Wealth Gap | FULL EPISODE | 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