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市場高度的不確定,如何有簡單而讓人安心的投資方法呢?
投資理財前的自我省事
我們想要做好投資理財,事實上當事者必須先分析自身目前的經濟狀況。很多人終日忙碌追著錢與忙不完的工作奔跑,卻全盤不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你或周遭身邊的人是否有有此景象? 想要好的投資規劃,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些問題靜下來省思一番!我目前的收入、支出與實際上每月能存下來的金額到底是多少? 過去3個月的收支與淨存款? 各項支出的細節(可分剛性需求之付與隨興花費)。過去這一年(12個月)的總收入、支出、淨存款有多少?目前的資產和負債(房貸、車貸、學貸、保險、信貸)狀況如何?您有想過預計自己計劃幾歲時要退休? 退休後希望自己(家庭)每月可有多少錢花費?您自認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的評估是如何?您是否完全了解已經購買金融商品的風險?另外,自己在短期(譬如:1-3年)、中期(約5年)及長期(約10年)的財務規劃想達成的目標是多少(以數字寫出)?如果面臨結婚、買房、生子、換房或需支付自己/長輩醫療保險時,您是否有準備好緊急儲蓄金(每月和每年的金錢支出)?你預計希望短/中/長期的儲蓄與被動收入的總資產目標(數字)是多少?…天哪!不,你開始嫌煩了嗎? 還有好多問題沒問ㄟ!
人生中難免會需要有抉擇取捨時刻,當你對於要動用過去所投資的獲利(譬如:需要賣股票)的看法是何? 是否有認知當有實際生活境遇需要現金流動性時(人生不同鳩段剛需、意外),則應該在需要時該賣就賣,而不是想要等股市到高點再賣,因為沒人能預測何時是高點(反之亦然,無人知道明天股市的變動與最低點)。
動聽的故事vs漫長時間與無感數字
我們常提到指數型ETF,用長時間與大盤年化報酬率、年成長率等數字分析;但相對地很多財經名嘴/播客以精彩口說如故事般(各股/單一產業)做敘述吸引人,讓人有想像力、感性然後衝動地去購買所推薦的各股或單一產業/國家的ETF股票,而投資者往往根本沒檢視/思考所要投資公司的財報和產品/服務的專業技術、市場區隔下的剛性需求、地緣政經趨勢相關的因素(如:關稅、法規)….等。畢竟,一個好”Story”的想像遠勝過枯燥數字分析與長時間效果才能顯現效果的說法。同意嗎? 人類天生喜歡感性、容易情緒動容與衝動性的情感去做出決策,但長期投資大盤指數型ETF是需要漫長、點滴累積的增長與短期無啥感的報酬率,這對本金小的上班族/小資族要能採信再去執行往往事倍功半。
政大金融專業的周冠男教授長期推廣指數型ETF,但是苦可婆心下真正做到的實踐者又實在有限。後來,他因為買了一台進口跑車掛牌號碼0050碰上某一天的停車位號碼剛好是0056,跑車與停車位兩號碼上下一起照相[1](剛好是國內同一證劵商發行的指數型與高股息兩大ETF股票代號)後傳給他在這家金融業工作任高階主管的朋友,大家口耳相傳使得各大媒體開始報導後,讓他得以有機會推廣/告知大家大盤指數型ETF在過去20年的績效表現,是一般散戶們能踏上致富之路的既簡單又最好的策略。這就是大眾對故事(看到那張照片震撼與相信)的感受比起數字解說有感的範例。如下圖一。
圖一、

台股指數型ETF的代表
周教授並指出台灣指數型ETF的代表0050自2003年掛牌至2023年,整整20年間總報酬率超過550%,年均報酬率約將近9.8%[2]。在此期間,只需持續買入、持有而不賣出,即可獲得良好的收益。只是,這過程20年 間身為投資者需要承擔股市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及風險承擔能力的考驗。
這20年間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2015年歐債危機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股市大幅下跌甚至腰斬。在這種情況下,身為投資者的你是否能承受因股市風暴使自己收益大幅縮水?並在不知何是最低點時有信心繼續持有甚至了解逢低加碼投資的實踐(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這過程的歷練與讓自己體會、事後檢討、修正、下次再面對時的作法、收穫心得等一系列歷程,是一段漫長時間的自我財商架構建立所需要。同時,也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和風險/損失承受度在投資過程中可做好準備。
熊市出脫停損vs長期持有
遇到難的一遇的股市風暴時即使股價重挫(甚至腰斬)自己能否保持冷靜? 不僅持續留在股市(長期持有),還要在低點能加碼買進(逢低加碼),可以嗎? 為何要這樣作以及這樣做的依據為何? 這是因為了解到股市長期是向上成長,也就是有信心股市下跌後必將反彈(均值回歸)。因為股市終將V型反轉但同時下跌與股市盤整時需要耐心等待。若因無法承受下跌低價時的損失而選擇出脫股票以停損,當股市反轉上漲時也面臨因手中無及時補回股票而無法享受到跟著大盤上漲所帶來的紅利。
多數人認為,要成功投資必須花大量時間收集和分析資訊,並且在股市資料上做足功課,持之以恆地投入大量時間。然而,專業有其學養與專門知識。我們散戶在不同的工作領域不一定人人都有專精的財務專業知識,也沒有大量的時間持續投入做分析,也不是人人都有興趣了解財務報表等。看似與財富無緣,其實投資只需做好分散和資產配置,然後長期投入和長期持有。我們就不需要花時間在金融相關的技術分析或股市資料處理上,也不用頻繁更換投資標的,只需坐等時間產生複利後的資產成長。
很多人一開始難以接受這種觀念,甚至完全不相信,這讓人無語(三條線)!為何越簡單的道理為何反而越難理解呢?這是否是一種「知易行難」的真實現象?
最佳又簡單的投資決策就是對自己建立起投資理財的底層架構與正確觀念,只要做好簡單的幾個要點:(1) 資產配置(股、債比,台灣/海外占比)、(2) 分散投資(買被動式大盤指數型ETF)、(3) 長期持有(買買買、不要賣)。就這樣! 沒了! Simple and Easy! That's it!
祝福 大家在經過簡單致富的一段時間洗禮後,人人都擁有一台心目中嚮往的亮麗跑車!
[1] 資料來源: 理財商周
[2] 長期買進 (2024,周冠男著,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