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島嶼上空的風,似乎吹得有些沉重。不是颱風將至的濕黏,也不是東北季風的凜冽,而是一種無形的、令人心口鬱悶的風。它穿梭在人群之中,帶來了摩擦與不解,甚至,是深不見底的對立。我常想,這片我們共同生長的土地,為何近年來,竟漸漸顯露出這樣一道道令人心疼的裂痕呢?
我們曾是那樣的團結。在天災面前,不分你我,捲起袖子便是一股溫暖的洪流;在面對外侮時,亦能同仇敵愾,凝聚出堅韌的力量。我們的日常,曾是鄰里間的親切問候,夜市裡肩並著肩的熱鬧喧囂,是廟埕前共賞布袋戲的歡聲笑語。那份骨子裡的善良與溫厚,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份風景開始蒙上了塵埃。
當網路的連結愈發緊密,世界彷彿被壓縮得咫尺天涯時,我們卻驚覺,人與人之間的心,反而拉開了距離。手機螢幕的光亮,取代了面對面的眼神交流;鍵盤上的文字,取代了語氣裡的抑揚頓挫。那些在虛擬世界裡,披著匿名外衣的批判與攻擊,一次次地撕裂著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連結。每一條新聞,每一個議題,都能輕易地在網路社群裡,激盪出針鋒相對的言論。人們不再是單純地討論事理,更多時候,像是在劃分陣營,非黑即白,涇渭分明。或許,是我們太過急切了。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急切地想要讓對方理解自己的立場。於是,聲音便忍不住高了起來,語氣便忍不住尖銳了起來。在這種高亢的聲浪中,我們忘了,許多時候,意見不同並非就是錯。我們忘了,世間事本就多面,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見的風景自然也就不盡相同。當我們不再願意停下來,傾聽那不同於己的聲音,甚至將之視為仇敵,那麼,再多的善意,也會在誤解與偏見中消磨殆盡。
我看見,親人間因為政治立場的差異而迴避團聚;老友間因社群媒體上的言論不合而互刪好友;甚至許多公共議題,最終都淪為口水戰與人身攻擊,而非理性的討論與建設性的建議。這讓我不禁感到一陣又一陣的悵然。我們的教育,從小教導我們要「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然而,這些美好的價值,在現實的對立中,似乎變得如此脆弱。
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如此容易被激怒,如此難以與異己共存?或許,是那份對未來的焦慮吧。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我們都渴望找到一份篤定與方向。當外界的壓力越大,我們內心對確定性的渴求就越強烈。而當這份渴求無法被滿足時,我們便容易將焦慮轉化為攻擊,去尋找一個「非我族類」的對象,以此來宣洩內心的不安。
又或許,是我們失去了好好說話的能力。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我們的耐心變得稀薄,我們的語氣也變得急躁。我們渴望被看見、被認同,卻忘了先去看見和認同他人。那種曾經「有話好好說」的溫柔與涵養,似乎正在一點一滴地流失。
我深信,這片島嶼的美麗,不僅在於它的山川海景,更在於每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我們的善良、韌性、熱情與創意,是無可取代的珍寶。只是此刻,這份珍寶似乎被一層薄薄的冰霜覆蓋著,讓彼此難以靠近,甚至在摩擦中產生裂縫。
這道裂痕,並非不可修復。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從你我做起,學著溫柔地放下手中的「武器」,試著去理解那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或許他們有著與我們同樣的焦慮,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試著在每一個評論前多一分思量,在每一次憤怒時多一分自省。讓對話取代對立,讓理解取代批判。
我們都是這片島嶼的孩子,血液裡流淌著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我們有著同樣的鄉愁,同樣對未來的期盼。此刻的感嘆,不是為了指責,而是為了提醒。提醒我們,莫讓那無形的裂痕,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最珍貴的人情與溫暖,一點一點地蠶食殆盡。願風再起時,吹散的不是彼此的連結,而是那些讓人心生隔閡的塵埃,讓這片島嶼,重新閃耀出團結與互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