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從眼睛看海水談起
昨日我們探討「海水為何看起來是藍色的」,已指出:
- 海水本質為透明,
- 然而在人眼所見中呈現藍色,
- 原因是光的散射、吸收與環境背景影響,
- 也就是說:所見非真,真相非所見。
這不是錯覺,而是一種「現象的真實」——它忠實反映了在當下環境與觀測條件下,我們所能接收到的資訊;但這不等同於「本體的真理」。
光速不變原理:是真實?還是現象?
今日我們將這個問題擴展至「光速不變原理」。
根據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
- 光速在真空中為常數,約為30萬公里/秒,
- 無論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如何,測得的光速皆相同。
這一結論來自大量實驗觀察與數學推導,是現代物理的重要基石。但這是否代表光速本質上就是恆定的?還是只是我們在觀測中發現它**「看起來」不變?**

眼見為真?還是測量為限?
這就回到了我們的關鍵哲學問題:
🔍 我們是在探究「現象」?還是在尋找「本質」?
光速之所以看起來不變,可能有幾個原因:
- 我們的測量方法本身以光速為標準(例如:定義一秒、一米的方式),
- 我們的感官與工具受限於時空結構本身,
- 光子本身不在我們熟悉的時間維度中存在(光子無質量,不經歷時間),
- 觀測框架的閉合性導致「不變」成為系統內部的定律。
這些都讓我們有理由懷疑:
💭 光速恆定,是本質不變?或僅是觀測不變?
對照:海水與光速的相似性迷霧

所以我們說:
🌊 在地球上,看海水都會被騙,又如何不謹慎面對光速?

更深的類比:觀察者的框架束縛
就如同水的本質是透明無色的H₂O分子,但透過光的作用,我們看到了藍色海水。光速的真相可能也是如此:
光/能量的本質傳播方式可能是可變的、動態的,但透過:
- 時空結構的「散射」
- 測量工具的「吸收」
- 觀察者效應的「反射」
我們最終測到的都是那個「恆定的光速」。
正如魚在水中看不見水的存在,我們身處時空中,也無法感知時空本身的變化。我們用光測量光速,用時間測量時間,用空間測量空間——這種測量的循環性可能就是「光速不變」的根本原因。
科學史的警示:從「絕對」到「相對」的教訓
回顧科學發展史:
- 牛頓時代:絕對時空被視為宇宙的永恆框架
- 愛因斯坦時代:相對時空取代了絕對概念
- 今日:我們是否又把相對論當成了新的「絕對」?
每一次科學革命都告訴我們:昨日的「永恆定律」可能只是今日的「現象描述」。
啟示:觀察不等於理解,本質仍待探尋
這讓我們得出一個科學與哲學都無法忽略的共識:
- 所見可用於實證與應用(如GPS、粒子對撞器),
- 但所見未必能直達本質,
- 要理解本質,需跳出觀察的框架,甚至挑戰定律的起源。
如同佛經中言: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現象並非虛假,但執著於現象,即失去了對本質的探索勇氣。
科學精神的真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真正的科學精神不是將現有定律當作永恆準則,而是:
智慧的懷疑
不是懷疑一切,而是敢於懷疑那些「不許懷疑」的東西
創造性的想像
敢於想像現有理論可能只是「現象描述」,而非「本質揭示」
開放的心智
承認今天的「定律」可能是明天的「近似」
也許:
- 光速是變的,只是我們無法看見,
- 光子不屬於我們所認識的時空,
- 甚至時間與空間都只是更深層真實的投影。

結語:科學不應止於現象
我們的眼睛會被海水欺騙,我們的儀器也可能被時空本身限制。
因此科學不能止步於「看起來如此」,而應繼續問:「是否真是如此?」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就像「時空中的魚」,無法直接感知時空這個「水」的存在時,我們才真正具備了科學探索的謙遜與勇氣。
真相不在於眼見,而在於穿透所見。
這正是我們面對光速、時空、宇宙,乃至自我存在時,應持之以恆的態度:永遠保持好奇,永遠保持懷疑,永遠相信還有更深層的真相等待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