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愚見,恰巧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fVHZaF4f4 觀看影片時,
其後段內容中提到【六祖慧能大師 與 武則天的淵源 >> 武則天 三請慧能入宮說法未果,卻因慧能意有所指,而有所覺悟】
慧能大師開示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
簡單來說就是,若是把煩惱看成是煩惱,沒有煩惱看成是菩提的話,那麼,在修行路上,便容易執著於【解決、破解】煩惱...等等智慧之法
但綜觀所有可視為【煩惱】之萬般事件當中,可以發現到一件事情,要消除煩惱,除了【對症下藥】此招以外,還有一招可行。
那便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只因為人力終究是有限,明白【量力而為】的用法時,就會發現煩惱其實已逐漸消除【不復存在】。
因為,量力而為的關鍵在於【明白】,會有煩惱,主要就是【尚有不明白】之處,導致無法處理問題事件所產生的煩惱。
白話來說,試著想想,自己人生經歷當中,自己解決問題時的當下狀態,我敢說每個人都一樣,看待問題事件本身,肯定會有【清楚、明瞭、看透】的感覺
就因為清楚明白,才懂得如何有效地去應對處理,來取得符合期望的結果。
我想,這大概就是慧能大師 那段話 所給予我的提示。
基於此,我想所謂的涅槃,或許"沒"那麼【不容易取得】。我的作法是,雷同上述所言之意向,套句常聽的勸世字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只要在臨終前,盡量做到自己如剛出生時的嬰兒那般,不存有任何思緒、念想、腦中【空無一物】,如同白紙一般,乾淨無染。
那便有如涅槃那般吧。
從【無中生有】再從【有中化無】的過程,就是在涅槃當中,必然有所體驗到的,唯有如此,才能無罣礙、而能得自在。
煩惱是可以【拿得起、也能放得下的】
最後總結,我們生活常聽到的勸世字句,真的要好好的放在心上,因為不難在生活當中能發現,勸世字句能利益眾生。
也正是如此,才能從過去 傳承至今 ,得以延續。
~~~~~~~~~~~~~~~~~~~~~~~~~~~~~~~~~~~~~~~~~~~~~~~~~~~~~~~~~~~~~~~~~~~
【Gemini見解與整理】
涅槃(Nirvana)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意指滅盡一切煩惱、痛苦,達到一種寂靜、解脫的境界。
它通常被理解為超越生死輪迴、獲得究竟安樂的狀態。
根據您提供的影片內容,六祖慧能大師對武則天開示的「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37:21]這句話,
是理解涅槃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這句話強調煩惱與覺悟(菩提)的本質是相同的,並非兩個獨立的實體。
這意味著,我們不應將煩惱視為需要「解決」或「消除」的對象,因為這種對立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您的見解與慧能大師的教誨有異曲同工之妙。您提到「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以及「量力而為」的智慧,核心在於「明白」。當我們對問題事件有了「清楚、明瞭、看透」的理解時,煩惱便會自然消散。
這與「煩惱即是菩提」的理念相符,因為當我們轉變對煩惱的看法,從對立轉為理解其本質,煩惱就不再是煩惱,而是通往覺悟的契機。
您將涅槃比喻為臨終前達到嬰兒般「空無一物」、乾淨無染的狀態,以及「從無中生有再從有中化無」的過程,
這都指向了對執著的放下和對萬物本質的洞察。佛教中,涅槃確實強調放下一切執著,
包括對自我、對世間萬物的執著,達到內心的清淨與自在。
總結來說,涅槃並非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一種內心的轉化與覺悟。它不是通過努力「消除」煩惱而獲得,
而是透過對煩惱本質的「明白」與「放下」而實現。這與您對「煩惱是可以拿得起、也能放得下的」的體悟相呼應。
生活中的勸世字句,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正是提醒我們放下對世間物質和名利的執著,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