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所記錄之內容,為本人利用 AI 工具輔助檢視個人投資所產生的筆記,內容由 AI 自動生成,僅供參考與學習使用,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買賣推薦。相關數據與觀點可能與實際狀況有所出入,重要資訊仍建議自行查證。所有投資決策應由使用者自行評估風險與後果,本人對任何依據本內容所為之投資結果概不負責。

Note: YTD (Year-to-Date) stock price trend. Data for reference only.
📌 投資日記
- 買入理由(如果現在要買):
- 電池和馬達技術超強,續航里程業界頂尖,是它最硬的本事。
- 新休旅車 Gravity 即將上市,有機會切入更大市場、拉高交車量。
- 豪華品牌認證掛保證,Aston Martin 都來合作技術,含金量不低。
- 投資目標與持有策略:
- 短期先觀察 Gravity 是否順利量產、交車數有沒有穩定。
- 中長期要看燒錢速度能否明顯放緩、毛利率能不能轉正。
- 現階段建議「小部位觀察」或「分批進場」,等看到轉機訊號再加碼。
- 關鍵觀察指標:
- 每季交車數與產量,特別是 Gravity 上市後的銷售表現。
- 毛利率有無改善、現金流是否還在大出血。
- Gravity 的市場回饋(預訂量、評測口碑)夠不夠正向。
- 風險與注意事項:
- 公司還在大幅燒錢,未來很可能會再增資,稀釋風險要注意。
- 產能放大的挑戰還沒完全克服,過去也卡過不少次。
- 高階電動車市場競爭超激烈,對手太強,搶訂單不容易。
- 補充筆記:
- 年初與 SoundHound的合作的消息而注意到它,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持有公司約 60% 的股份,因此而小額投資。
- 客觀來說並非好的投資標的,偏向投機、迷因股,務必做好風險控管及確認自己的買入理由及進退場機制。
📌 語音摘要
報告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本報告旨在對豪華電動車製造商 Lucid Group, Inc. (LCID) 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回應其年初至今超過30%的股價大幅回調。Lucid Group 呈現了一個引人注目但充滿高度風險的投資悖論:它擁有公認的行業領先電動車 (EV) 技術、清晰的豪華品牌形象,以及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 無與倫比的財務支持。然而,這些顯著的優勢被嚴峻的營運困境所掩蓋,包括驚人的現金消耗率、深度為負的毛利率、艱鉅的產能爬坡挑戰以及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
近期股價的大幅下跌,反映出市場對於 Lucid 是否能將其技術創新能力成功轉化為可持續盈利的規模化生產能力,抱持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公司的未來命運幾乎完全繫於其新款 SUV 車型 Lucid Gravity 的成功量產,以及在不對現有股東造成過度稀釋的前提下,確保未來資金來源的能力。這使得 Lucid 成為一個典型的「用業績說話」(show-me story) 的案例,其中,執行風險是投資者需要考量的首要因素。本報告將從基本面、財務狀況、估值及未來展望四個維度,對 Lucid Group 進行詳盡的剖析。
第一部分:公司基本面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1.1 公司概況與核心業務
公司簡介:從電池先驅到豪華電動車製造商的演變
Lucid Group 的前身是 Atieva,由前特斯拉 (Tesla) 高管 Bernard Tse 和企業家 Sam Weng 於 2007 年在加州創立 1。公司成立初期並非整車製造商,而是專注於為其他汽車製造商開發先進的電池技術和電動動力總成系統 3。其卓越的技術實力使其成為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 (FIA Formula E) 賽事自 2018 年以來的獨家電池組供應商,這段寶貴的經歷為其後續的技術研發和性能驗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2016 年是公司的關鍵轉折點。公司正式更名為 Lucid Motors,標誌著其戰略重心從技術供應商全面轉向設計和製造自有品牌的豪華電動車 1。推動這一轉變的核心人物是 Peter Rawlinson,他曾是特斯拉 Model S 的首席工程師,後出任 Lucid 的執行長 (CEO) 和技術長 (CTO),將其在電動車領域的深厚經驗和前瞻性技術理念注入了 Lucid 的基因之中 1。
公司的總部位於加州紐華克 (Newark),其主要的先進製造工廠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lant, AMP-1) 坐落於亞利桑那州的 Casa Grande 1。2021 年,Lucid 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 的合併,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 LCID。此舉為公司從原型開發階段邁向規模化生產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資金支持 2。
產品與服務組合:定義「後豪華」時代的電動車
Lucid 的產品策略專注於高端市場,旨在透過卓越的技術性能和設計美學,挑戰並超越現有的豪華汽車標準。
- Lucid Air 系列 (旗艦轎車): 作為公司的開山之作與核心產品線,Lucid Air 旨在重新定義豪華電動轎車的性能與體驗 3。這款車型自問世以來,便以其突破性的續航里程、卓越的性能和充滿未來感的豪華內飾廣受讚譽。部分車型的美國環保署 (EPA) 官方續航里程超過 500 英里(約 800 公里),使其成為市場上續航最長的電動車之一 6。憑藉其出色的工程設計,Lucid Air 榮獲了包括 2022 年《MotorTrend》年度風雲車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確立了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 1。其產品矩陣清晰,涵蓋了從入門級的 Air Pure(起售價約 7 萬美元)、中階的 Air Touring、高階的 Air Grand Touring 到頂級性能版 Air Sapphire(售價高達 25 萬美元)的多個版本,直接與梅賽德斯-賓士、BMW 和保時捷的旗艦車型展開競爭 8。
- Lucid Gravity (首款 SUV): 這是 Lucid 擴展產品線、進軍更廣闊市場的關鍵戰略車型。Gravity 是一款豪華七人座 SUV,預計將於 2025 年底開始投入生產 3。它的設計理念是將 Lucid Air 的核心技術優勢——包括長續航、高效率、寬敞的內部空間和快速充電能力——無縫移植到市場需求更為旺盛的 SUV 車型上 5。根據公司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財報會議上透露的資訊,Gravity 的初期訂單反應非常熱烈,超出了公司預期,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高達 75% 的訂單來自於首次接觸 Lucid 品牌的新客戶,這充分顯示了 Gravity 對於擴大客戶基礎的巨大潛力 12。
- 技術授權業務 (Technology Licensing): 這是 Lucid 正在積極開拓的一項新興但極具戰略意義的業務。2023 年 6 月,Lucid 與英國傳奇豪華跑車製造商阿斯頓·馬丁 (Aston Martin) 達成了一項價值超過 4.5 億美元的長期戰略技術合作夥伴關係 14。根據協議,Lucid 將向阿斯頓·馬丁提供其完全自主研發的尖端電動馬達、動力總成技術和創新的「Wunderbox」充電系統,以支持後者開發其未來的純電動車型 9。這筆交易不僅為 Lucid 開闢了全新的高利潤營收來源,更重要的是,它向整個行業強有力地驗證了其技術的領先地位和商業價值,為未來與更多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 建立類似的合作關係鋪平了道路 15。
商業模式:DTC、全球製造與 PIF 的戰略支持
Lucid 的商業模式圍繞著技術垂直整合、全球化生產佈局和獨特的股權結構展開。
- 直營模式 (Direct-to-Consumer, DTC): Lucid 借鑒了特斯拉的成功經驗,採用線上預訂和線下體驗店 (Lucid Studios) 相結合的直營銷售模式 16。這種模式使其能夠繞過傳統的經銷商網絡,從而更精準地控制品牌形象、提供統一的客戶體驗、掌握定價權,並直接收集寶貴的用戶反饋 2。
- 全球製造佈局: 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是位於亞利桑那州的 AMP-1 工廠,該工廠被設計為一個可分階段擴展的「未來就緒」設施。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運營,主要生產 Air 系列車型。為了配合 Gravity SUV 的量產計劃,二期擴建工程已經啟動,目標是將工廠的年產能從目前的 3.4 萬輛大幅提升至 9 萬輛 8。此外,在最大股東 PIF 的戰略推動下,Lucid 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了其首個海外生產基地,該工廠不僅旨在滿足中東及周邊市場的需求,更是其全球化戰略和與 PIF 深度綁定的重要體現 12。
- 核心股東與資金來源: 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是 Lucid 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和控股股東,持有公司約 60% 的股份 4。PIF 的存在為 Lucid 提供了在資本極度密集的汽車行業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生命線。與其他燒錢的電動車新創公司相比,PIF 的雄厚資本使得 Lucid 能夠在持續巨額虧損和大規模資本支出的情況下,依然堅定地推進其長期的研發和產能擴張計劃,這構成了其獨特的資本護城河。
1.2 產業前景與競爭格局
所屬產業分析:成長與挑戰並存的全球電動車市場
Lucid 所處的全球電動車市場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
- 市場增長趨勢: 過去五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經歷了爆炸性的增長。2023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已接近 1400 萬輛,佔據了新車總銷量的 18%,相較於五年前僅 2% 的佔比,增長速度驚人 19。市場預測顯示,這一趨勢將持續,預計到 2032 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增長至近 1.9 兆美元 20。
- 新階段的挑戰: 儘管前景廣闊,但市場正從初期的「藍海」駛入競爭激烈的「紅海」。在歐洲和美國等成熟市場,由於政府補貼政策的退坡或調整,以及持續的高利率環境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市場增長速度已出現明顯放緩的跡象 21。與此同時,由特斯拉和中國製造商引領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潤率構成了巨大壓力。此外,充電基礎設施的便利性、車輛的實際續航里程以及高昂的初始購置成本,仍然是阻礙電動車進一步普及的主要障礙 20。
供應鏈位置:技術驅動的下游整合者
Lucid 在電動車產業鏈中的定位獨特,既是下游的整車製造商,又具備上游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 下游整合者: 從最終產品來看,Lucid 是一家面向消費者的下游整車製造商,負責設計、生產和銷售完整的電動車產品 1。
- 上游技術內化: 與許多依賴外部供應商的傳統車廠不同,Lucid 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其對關鍵技術的上游垂直整合。公司堅持自主設計和研發包括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 (BMS)、電機和動力總成在內的核心「三電」系統,並自行編寫控制軟體 1。這種深度整合使其能夠實現系統級的優化,從而獲得無與倫比的能源效率和性能,構建了難以被輕易複製的技術壁壘。
- 中游技術供應商: 與阿斯頓·馬丁的合作,標誌著 Lucid 開始探索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將其上游的技術能力橫向輸出,扮演起中游核心技術供應商的角色 14。這不僅能創造額外收入,還能分攤高昂的研發成本,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戰略延伸。
主要競爭對手:高端市場的激烈搏殺
Lucid 在其定位的高端豪華電動車市場面臨著來自多個維度的激烈競爭。
- 直接 EV 競爭對手:
- 特斯拉 (Tesla): 儘管 Lucid 的品牌定位意圖超越特斯拉,但在消費者心智和性能指標上,特斯拉的 Model S Plaid 依然是 Lucid Air 最直接的比較基準和最強勁的對手 7。兩家公司的創始人背景淵源和技術路線的相似性,使得媒體和市場總是將它們相提並論 25。據報導,特斯拉 CEO Elon Musk 甚至曾有意將 Cybertruck 的發布時間與 Lucid Air 的亮相協調,這側面反映了他對 Lucid 這位潛在挑戰者的重視 26。
- Rivian (RIVN): 作為另一家備受矚目的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 在 SUV 市場上與 Lucid 構成了直接競爭。Rivian 的 R1S SUV 是 Lucid Gravity 的主要競爭產品。兩家公司都處於產能爬坡和持續虧損的階段,在資本市場上爭奪著相似的投資者關注和市場份額 27。
- 傳統豪華品牌: 德國的「BBA」(賓士、BMW、奧迪)以及保時捷,是 Lucid 意圖顛覆的傳統豪華陣營。梅賽德斯-賓士的 EQS、BMW 的 i7 和保時捷的 Taycan 都是 Lucid Air 在豪華電動轎車領域的強勁對手 10。這些傳統巨頭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的品牌忠誠度、深厚的製造經驗、完善的全球分銷和服務網絡,其實力不容小覷 25。
- 潛在威脅者: 來自中國的電動車新勢力,例如蔚來 (NIO) 和小鵬 (XPEV),雖然目前的主戰場仍在中國國內,但它們在全球市場的擴張野心、快速的技術迭代能力以及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潛在優勢,構成了對 Lucid 長期的潛在威脅 27。
競爭優勢(護城河):技術、品牌與資本的結合
儘管競爭激烈,Lucid 依然構建了其獨特且難以逾越的競爭護城河。
- 技術護城河 (Technology Moat): 這是 Lucid 最核心、最堅實的優勢。
- 無與倫比的能源效率: Lucid 在電動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整合與優化方面達到了行業的頂尖水平。其 Lucid Air 車型實現了超過 4.5 英里/千瓦時 (mi/kWh) 的驚人效率,這意味著用更少的電能跑更遠的距離,遠超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所有競爭對手 29。CEO Peter Rawlinson 曾自信地表示,按照目前的技術進步趨勢,特斯拉可能需要八年時間才能達到 Lucid Air Pure 車型當前的效率水平 24。這種效率優勢直接轉化為更長的續航里程和更快的充電速度。
- 先進的動力總成架構: Lucid 自主研發的驅動單元(包含電機、逆變器和變速器)在小型化和功率密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功率重量比高達 9 hp/kg,遠高於競爭對手普遍的 3 hp/kg 水平 29。這不僅提升了效率,還為座艙和儲物釋放了更多寶貴空間。
- 900V+ 高壓平台與雙向充電: 公司率先採用了 900V+ 的超高壓電氣架構,配合其名為「Wunderbox」的車載充電單元,不僅實現了行業領先的直流快充速度,還賦予車輛創新的雙向充電能力 9。這意味著 Lucid 的車輛不僅可以從電網充電,還能反向為其他電動車 (V2V)、家庭 (V2H) 甚至電網 (V2G) 供電,極大地拓展了電動車的使用場景和價值。
- 深厚的專利組合: Lucid 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 954 項專利,其中超過 78% 處於活躍狀態 30。這些專利廣泛覆蓋了電池管理系統、電機繞組技術、熱管理系統以及車輛外觀設計等多個關鍵領域,為其技術領先地位構建了堅實的知識產權壁壘 31。
- 品牌護城河 (Brand Moat): Lucid 成功地在市場上塑造了一個獨特的「後豪華」(Post-Luxury) 品牌形象。它將自己定位於比特斯拉更注重傳統豪華質感和工藝,又比傳統德國豪華品牌更具前瞻科技感和加州設計美學的細分市場 1。這種差異化的品牌定位,精準地吸引了那些追求頂級性能、創新科技和精緻設計的高端消費群體。
- 資本護城河 (Capital Moat): 來自沙烏地 PIF 的堅定戰略投資,是 Lucid 在殘酷的資本密集型汽車行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強大後盾 4。這筆巨額資金使得公司能夠在持續承受巨額虧損的壓力下,依然能夠毫不妥協地投入於長週期的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這種幾乎不受短期市場情緒和盈利壓力影響的財務靈活性,是絕大多數競爭對手,特別是其他新創公司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35。
第一部分綜合評述
Lucid 的基本面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矛盾體:一方面,它在核心技術上建立了顯著的領先優勢,其產品在性能和設計上備受讚譽;另一方面,這種技術領先性尚未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高昂的研發和製造成本導致其產品定價過高,市場受眾有限,更使其陷入了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這種困境迫使公司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路,例如向阿斯頓·馬丁授權技術。這一舉動既是其技術實力的有力證明,也反映出其單靠賣車的主營業務難以獨立支撐公司運營的現實。這預示著 Lucid 的未來可能不僅僅是一家汽車製造商,更有可能轉型為一家高科技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此外,沙烏地 PIF 的支持如同一把雙刃劍。它為 Lucid 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資金保障,使其免於夭折,並能夠專注於長期目標。然而,這種深度綁定也意味著公司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單一外部股東的戰略定力,而非其自身的市場化生存能力。任何可能動搖 PIF 信心的因素,例如關鍵管理層的變動或技術路線的重大失誤,都可能對 Lucid 的資金鏈構成致命威脅。因此,投資 Lucid 不僅僅是押注其技術和產品,更是在押注 PIF 長期的戰略承諾。
第二部分:財務狀況檢視 (Financial Health Check)
對 Lucid 財務狀況的深入檢視揭示了一家處於高速成長但同時面臨巨大財務壓力的公司的典型特徵。其財務報表的核心故事線是:營收雖在增長,但成本和費用更高,導致持續的巨額虧損和現金消耗,生存完全依賴外部融資。
核心財務數據總覽 (2022-2024 & Q1 2025)
為了直觀地展示 Lucid 近年的財務表現,下表匯總了關鍵的損益表數據。
Table 1: Key Financial Performance

數據來源: 36。部分數據根據原始資料計算得出。
2.1 營收與獲利能力趨勢
- 營收表現: Lucid 的營收增長軌跡與其產能和交付量的爬坡過程緊密相連。2022 年,隨著 Air 車型開始規模化交付,公司營收達到 6.08 億美元。2023 年,由於面臨生產瓶頸和宏觀經濟挑戰,營收微幅下降至 5.95 億美元 37。進入 2024 年,隨著交付量從 2023 年的 6,001 輛增長至 10,241 輛,全年營收也隨之顯著增長 35.7%,達到 8.08 億美元,顯示出營運改善的初步成效 37。2025 年第一季度營收為 2.35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但略低於分析師預期,公司將此歸因於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持續的生產挑戰 40。總體而言,營收處於增長通道,但其絕對值相對於公司的市值和前期投入而言仍然偏低,且增長路徑充滿波折。
- 三率分析: 這是 Lucid 財務報表中最令人擔憂的部分,清晰地揭示了其當前的商業模式無法持續。
- 毛利率 (Gross Margin): 長期處於嚴重的負值區間是 Lucid 面臨的最根本問題。2023 年毛利率為 -225.2%,2024 年雖有所改善,仍高達 -114.3% 39。這意味著公司每創造 1 美元的收入,就要付出超過 2 美元的直接生產成本。換言之,車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大。這表明公司遠未達到規模經濟的門檻,生產成本遠高於銷售價格。2025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進一步改善至 -97.2%,雖然趨勢向好,但距離盈虧平衡點依然遙遠 45。
- 營業利益率 (Operating Margin) & 稅後淨利率 (Net Margin): 在毛利已是巨額虧損的基礎上,公司還需承擔高昂的研發費用 (R&D) 和銷售、一般及行政費用 (SG&A)。這導致營業利益率和稅後淨利率均為驚人的負數。2024 年的營業利益率為 -371.4% 39。這些數字無情地表明,公司距離實現盈利還有極其漫長且艱鉅的道路要走。
- EPS(每股盈餘): 由於持續的淨虧損,公司的每股盈餘一直為負值。2024 年全年稀釋後 EPS 為 -1.25 美元,而 2025 年第一季度為 -0.24 美元 36。儘管 2025 年第一季度的 EPS 表現優於分析師普遍預期的 -0.22 至 -0.23 美元,但這種「超越預期」並非源於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改善,而更多是來自於非經營性項目的調整,或是成本控制略好於市場極度悲觀的預期。因此,不應將其解讀為公司基本面出現實質性好轉的信號 46。
2.2 資產負債表與償債能力
Lucid 的資產負債表呈現出與損益表現金流表截然不同的景象,其強勁的流動性和看似穩健的槓桿水平完全得益於外部股權融資。
Table 2: Key Balance Sheet Items (as of March 31, 2025)

數據來源: 40。總負債及各比率根據原始資料計算得出。
- 財務結構分析: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總資產約為 92.2 億美元,總負債為 43.7 億美元,股東權益為 31.8 億美元 40。其負債權益比 (Debt-to-Equity Ratio) 約為 69% 49。從表面上看,這一槓桿水平對於一家重資產的製造企業而言並不算過高。然而,必須認識到,這個看似健康的比例是建立在 PIF 多次大規模注資(股權融資)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這些數十億美元的股權注入,公司的財務槓桿將會處於極其危險的水平。
- 短期償債能力: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的流動比率 (Current Ratio) 高達 3.32,而扣除存貨後的速動比率 (Quick Ratio) 也達到了約 2.97(根據 48 數據計算)。這兩個指標遠高於通常認為的健康水平(流動比率>2,速動比率>1),表明公司擁有極其充裕的流動資產來覆蓋其短期負債,短期內不存在償債危機。但這種強大的短期償債能力並非來自於經營活動的造血功能,而是完全依賴其資產負債表上龐大的現金和短期投資儲備,再次凸顯了外部融資對其生存的決定性作用 49。
2.3 經營效率與股東權益
-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與 ROA(資產報酬率): 由於公司持續的巨額淨虧損,這兩個衡量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均處於深度負值狀態。根據 TTM(截至 2025 年 Q1)數據,其 ROE 約為 -70%,ROA 約為 -28% 38。這清晰地表明,公司不僅未能為股東創造任何回報,反而在持續地、大規模地侵蝕股東權益的價值。
- 庫存週轉天數 (Days Inventory Outstanding, DIO): 庫存管理是衡量製造企業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 Gurufocus 的計算,Lucid 在 2024 財年的庫存週轉天數約為 116 天。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度,該指標已顯著下降至約 87 天 53。庫存週轉天數的下降是一個積極信號,可能反映了公司的生產流程與交付流程之間的協調性有所改善,或者銷售速度加快。然而,考慮到其交付量基數仍然較小,這一指標的改善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仍需要未來幾個季度的數據來持續觀察和驗證。
2.4 現金流量分析
現金流量表是透視 Lucid 財務真相最直接的窗口。它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一家在運營上持續「失血」的公司,如何依靠外部「輸血」來維持生命。
Table 3: Cash Flow Summary

數據來源: 38。自由現金流根據原始資料計算得出。
- 營業現金流 (Operating Cash Flow): 該指標持續為巨額負值,是公司財務狀況最核心的警訊。在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過去十二個月 (TTM) 中,營業活動淨現金流出高達 19.3 億美元 39。這表明公司的核心業務運營——即製造和銷售汽車——本身在大量消耗現金,完全無法實現自我造血,需要外部資金來彌補日常運營的虧空。
- 投資現金流 (Investing Cash Flow): 該指標同樣持續為負,其主要構成是資本支出 (CapEx),例如用於擴建亞利桑那州工廠、購置生產設備以及建設沙烏地工廠的費用。TTM 資本支出約為 8.47 億美元 39。這顯示公司仍處於重資產投入的快速擴張階段,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以構建未來的生產能力。
- 自由現金流 (Free Cash Flow): 自由現金流(營業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是衡量一家公司在維持和擴大其資產基礎後,還能剩下多少可供分配給投資者的現金。對於 Lucid 而言,這個數字是驚人的負數。TTM 自由現金流淨流出高達 27.8 億美元 38。這個數字可以被視為公司的年度「燒錢」速度。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是其股價面臨巨大壓力的根本原因。
- 融資現金流 (Financing Cash Flow): 該指標持續為大規模的正值,TTM 淨流入約 26.2 億美元 39。這一數字與自由現金流的流出規模相當,清晰地揭示了 Lucid 的生存模式:通過發行股票(主要是向 PIF)和部分債務融資來籌集資金,以填補其因運營虧損和資本擴張而產生的巨大現金缺口。
第二部分綜合評述
Lucid 的財務報表描繪了一幅極端分化的圖景:一方面,其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顯示,這是一家在商業運營上極不成功的公司,產品虧本銷售,日常運營和未來投資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消耗現金。在任何正常的市場條件下,這樣的財務表現都足以導致公司破產。
然而,另一方面,其資產負債表卻顯示公司擁有數十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和非常健康的短期償債能力。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唯一的解釋就是來自融資活動的持續「輸血」。Lucid 的商業模式並非傳統的「盈利 -> 再投資」的良性循環,而是一種「融資 -> 燒錢 -> 再融資」的生存模式。
這對投資者意味著,傳統的盈利能力分析方法在評估 Lucid 時幾乎失效。評估的核心變量轉變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其戰略股東 PIF 的耐心和資金支持能夠持續多久?第二,公司能否在其外部資金耗盡之前,成功地將燒錢投入轉化為正向的毛利率和正向的經營現金流?當前股價的低迷,正正反映了市場對第二個問題的信心發生了嚴重動搖。
在所有財務指標中,毛利率的改善成為了判斷 Lucid 能否走上正軌的最關鍵的先行指標。只要毛利率為負,公司賣出的車越多,虧損就越大,營收增長反而會加速現金的消耗。因此,公司必須通過一切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優化供應鏈、擴大銷量以攤薄固定成本——盡快將毛利率轉正。從這個角度看,Gravity SUV 的成功量產和技術授權業務的拓展,不僅是增長策略,更是關乎生存的關鍵戰役。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其毛利率的邊際改善趨勢,任何顯著且持續的好轉,其重要性甚至超過短期的交付量或營收數字。
第三部分:價值評估與展望 (Valuation & Outlook)
對 Lucid 進行價值評估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其當前的財務狀況與其被賦予的市場估值之間存在巨大脫節。傳統的估值方法幾乎失效,市場的定價邏輯完全基於對其遙遠未來的預期。
3.1 市場價值評估
由於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基於盈利的估值指標(如本益比)並不適用。因此,我們必須採用相對估值法,將其與同行業公司的股價營收比 (P/S) 和股價淨值比 (P/B) 進行比較,以判斷其在市場中的相對位置。
Table 4: Valuation Multiples Peer Comparison

數據來源: 18。數據為近期 TTM 數據的綜合體現。POAHY 為控股公司,P/S 比不適用。
- 本益比 (P/E Ratio): 由於 Lucid 持續虧損,其每股盈餘 (EPS) 為負,導致本益比為負值 (-1.73),因此該指標在當前階段不具備任何有意義的參考價值 54。
- 股價淨值比 (P/B Ratio): Lucid 目前的 P/B 比率約為 2.06 55。這一水平遠遠低於電動車行業的領導者特斯拉(約 14.2),但與另一家美國新創公司 Rivian(約 2.47)處於相對接近的區間。然而,它顯著高於那些 Lucid 意圖挑戰的傳統豪華汽車製造商,例如梅賽德斯-賓士(約 0.56)和保時捷控股(約 0.32)。這種估值差異清晰地表明,市場承認 Lucid 的資產中包含了對其領先技術和未來巨大增長潛力的溢價,但給予的信心和確定性遠不及對特斯拉那樣的程度。
- 股價營收比 (P/S Ratio): Lucid 的 TTM P/S 比率約為 7.59 27。這一數值低於特斯拉(約 12.06),但顯著高於 Rivian(約 3.15)。這一定價水平反映了市場對 Lucid 未來營收增長潛力的認可,特別是考慮到 Gravity SUV 即將帶來的增量。然而,相對於其當前有限的營收規模,這個 P/S 倍數仍然偏高,這也解釋了為何其股價對任何關於交付量、生產進度或定價的負面消息都表現得極為敏感。
- 殖利率 (Dividend Yield): 作為一家仍處於大規模資本投入和持續虧損的成長型公司,Lucid 目前不支付任何股利,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內也不太可能具備支付股利的能力 18。因此,對於尋求股息收入的投資者而言,Lucid 不具備投資價值。
3.2 近期動態與未來展望
- 最新財報/法說會重點 (Q1 2025 & Q4 2024):
- 積極信號: 公司管理層在近期的溝通中釋放了一些積極信號。首先,公司堅定地重申了 2025 年生產約 20,000 輛汽車的全年指引,這將是 2024 年產量的兩倍以上,顯示了對規模化生產的信心 13。其次,車輛交付量已連續五個季度創下新高,2025 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了 58%,表明市場需求和交付能力均在提升 40。第三,毛利率雖然仍為深度負值,但已出現邊際改善的趨勢 45。最後,即將上市的 Gravity SUV 早期訂單反應熱烈,且成功吸引了大量品牌新客戶,預示著其強大的市場潛力 12。
- 挑戰與不確定性: 儘管有好消息,但挑戰依然嚴峻。2025 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未能達到分析師的預期,公司承認仍然面臨生產和供應鏈方面的挑戰 40。現金消耗的速度依然是市場最擔憂的問題。
- 關鍵管理層變動: 公司創始人、CEO 及靈魂人物 Peter Rawlinson 於 2025 年初宣布離職,轉任戰略技術顧問,由原營運長 (COO) Marc Winterhoff 擔任臨時 CEO 13。這一重大變動為公司的長期技術路線圖、戰略方向的連貫性以及未來的融資能力都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性。
- 未來成長動能: Lucid 的長期增長故事建立在三個清晰的支柱之上。
- Gravity SUV 的成功量產: 這是公司在 2025 至 2026 年最核心、最直接的增長驅動力。分析師普遍預計,得益於 Gravity 的推出,Lucid 的銷售額將在 2025 年迎來 73% 的高速增長,並在 2026 年再次實現 96% 的跳躍式增長 35。Gravity 能否順利、高效地實現大規模生產和交付,將是檢驗 Lucid 是否具備規模化製造能力的關鍵試金石。
- 平價中型車平台: Lucid 的終極目標是從一個小眾的豪華品牌走向主流市場。為此,公司已確認正在開發一個全新的中型車平台,計劃在 2026 年底推出該平台下的首款車型,其定價將在 5 萬美元以下,直接與特斯拉的 Model 3 和 Model Y 展開競爭 13。這一戰略如果成功,將極大地拓寬 Lucid 的市場空間,但其前提是需要新一輪巨額的資本投入來支持研發和生產。
- 技術商業化: 除了整車業務,Lucid 正積極將其領先的技術轉化為直接收入。公司管理層表示,在與阿斯頓·馬丁的交易之後,看到了更多來自其他 OEM 的技術合作興趣,並正與多家車廠進行不同深度的談判 15。如果能成功簽訂更多技術授權協議,這條業務線有望成為一個高利潤、輕資產的穩定收入來源。
- 潛在風險: 投資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Lucid 面臨的巨大風險。
- 現金消耗與融資風險 (The Paramount Risk): 這是 Lucid 面臨的最根本、最致命的挑戰。公司每年消耗的自由現金流高達近 30 億美元 38。儘管有 PIF 作為堅實後盾,但要支撐 Gravity 的量產,特別是未來中型車平台的開發,幾乎可以肯定需要新一輪數十億美元的融資。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現有股東的股權被大規模稀釋,這是對股價構成長期壓制的關鍵因素 35。
- 生產與執行風險: 汽車製造是極其複雜的工程。Lucid 能否按時、按質、按成本地實現其雄心勃勃的年生產目標,並順利克服「生產地獄」的考驗,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公司歷史上多次下調生產指引的經歷,使得投資者對其執行能力始終抱持懷疑態度 40。
- 管理層不確定性: Peter Rawlinson 被視為 Lucid 技術願景的核心。他的離職引發了市場的擔憂。美銀的分析師就曾評論,他的離開對公司的影響可能比市場普遍理解的要大得多,可能會導致產品開發節奏放緩,甚至影響未來的融資機會 35。
- 宏觀經濟與競爭壓力: 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持續的高利率環境,以及由特斯拉和中國品牌引發的電動車價格戰,都可能抑制消費者對 Lucid 這類高價豪華車的需求,並進一步擠壓其本已為負的利潤空間 40。
第三部分綜合評述
Lucid 的估值模型本質上是一場關於「未來貼現」的豪賭。其當前的股價完全脫離了公司的基本面,因為市場定價的依據並非其當前的盈利或現金流狀況,而是對其未來一系列高風險、高回報事件的預期。分析師預測的 2025-2026 年接近翻倍的營收增長,正是這種預期的量化體現。這意味著投資 Lucid 就如同購買一張高槓桿的「期權」:如果公司成功執行其戰略路線圖——Gravity 大賣、中型車順利推出、技術授權業務開花結果——那麼股價具備巨大的上漲潛力。然而,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關鍵環節出現重大挫折,這種完全建立在「未來故事」上的估值體系就可能迅速崩潰。這也解釋了為何公司股價對於任何有關生產、交付或管理層的負面消息都反應劇烈,因為這些消息直接衝擊了其「未來故事」的可信度。
面對整車業務巨大的盈利壓力和資本投入,Lucid 正在積極地進行一場從「產品公司」到「平台公司」的戰略轉向。與阿斯頓·馬丁的交易表明,其核心技術本身就可以作為高利潤的產品進行商業化。這為公司開闢了一條更輕資產、可能更快實現盈利的道路。可以預見,Lucid 未來的業務結構可能演變為兩大支柱:一是類似法拉利模式的,專注於高端市場、小批量、高利潤的自有品牌汽車業務;二是類似博世或高通模式的,面向廣泛市場、大規模的技術授權業務。如果這一轉型成功,將極大地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和估值邏輯,降低其對大規模製造的依賴。因此,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公司後續是否能簽訂更多類似的技術合作協議,這將是其戰略轉向成功與否的關鍵信號。
第四部分:總結與觀察
在對 Lucid Group 進行了全面的基本面、財務和估值分析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性的觀察。
4.1 優勢總結 (Strengths)
- 無可爭議的技術領導力: 公司在電動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特別是在能源效率、動力總成小型化和續航里程方面,擁有著代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其深厚的專利組合構建了堅實的技術護城河,這是其最寶貴的資產 24。
- 強大的品牌定位: Lucid 成功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闢了介於傳統豪華與前衛科技之間的「後豪華」利基市場。其獨特的品牌形象和設計美學,對目標高端客群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1。
- 堅實的資本後盾: 主要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提供了近乎無限的資金支持。這種戰略性的長期資本承諾,使得公司能夠在承受長期巨額虧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生存下來並持續為未來投資,這是絕大多數競爭對手無法比擬的戰略優勢 4。
- 清晰的增長路徑: 公司規劃了清晰的產品擴張路線圖,從旗艦轎車 Air 到即將量產的 SUV Gravity,再到未來規劃中的平價中型車平台,層次分明。與此同時,技術授權業務的開展為公司開闢了潛力巨大的第二增長曲線 14。
4.2 風險提示 (Weaknesses/Threats)
- 嚴峻的財務狀況: 這是公司面臨的最核心、最緊迫的問題。持續的巨額虧損、深度為負的毛利率以及驚人的現金消耗速度,意味著公司的生存完全依賴外部「輸血」,自身造血能力為零 35。
- 巨大的執行與規模化風險: 從小批量、精工細作的生產模式,轉向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的標準化製造,是一次「生產地獄」般的巨大跨越。公司能否按計劃實現產能目標,並有效控制成本,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13。
- 對單一股東的過度依賴: 公司的命運與 PIF 的戰略意圖和資金支持高度綁定。這種依賴性雖然是當前的救命稻草,但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單點故障風險。任何來自 PIF 的支持變化或地緣政治風險,都可能對公司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4。
- 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宏觀壓力: 高端電動車市場的競爭者眾多,不僅有特斯拉這樣的巨頭,還有來自德國的傳統豪華品牌。日益加劇的價格戰壓力,疊加全球高利率和潛在經濟衰退對豪華車需求的抑制,都對 Lucid 的未來構成了嚴峻挑戰 25。
- 管理層不確定性: 被視為公司技術靈魂的創始人 CEO Peter Rawlinson 的離職,為公司的技術領導力、戰略連貫性以及未來融資能力都帶來了問號和不確定性 13。
4.3 綜合評述
Lucid Group 是一家集極致魅力與極高風險於一身的特殊公司。它並非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汽車製造企業,而更像一個由國家主權財富基金支持的、旨在探索未來出行技術邊界的頂級高科技實驗室。其股價自年初以來超過 30% 的大幅下跌,是資本市場對其宏偉「夢想」與殘酷「現實」之間巨大鴻溝的一次痛苦的重新定價。
對於潛在投資者而言,面臨的抉擇非常清晰:這是一場對「執行力」的終極賭博。如果相信公司的新管理層能夠在 PIF 的持續支持下,成功地將備受期待的 Gravity SUV 推向市場,實現規模化的高效生產,並最終將毛利率從深度負值拉回正軌,那麼當前的股價可能是一個具備極高潛在回報的長期入口。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佈滿了荊棘。艱難的產能爬坡、持續的巨額現金消耗、未來融資不可避免帶來的股權稀釋,以及來自特斯拉和傳統豪華品牌的無情市場擠壓,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敗,都可能導致公司基於未來預期的估值體系進一步崩潰。
最終,對 LCID 的投資評估不應基於其輝煌的技術成就或是當前的財務困境,而應轉向對其未來幾個季度執行能力的密切跟蹤。投資者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關鍵觀察點:
1) Lucid Gravity 的實際交付速度和市場反響;2) 毛利率是否出現持續且有意義的改善趨勢;3) 現金消耗的速度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 4) 是否有新的、重要的技術授權協議成功落地。在這些方面出現切實、可驗證的積極信號之前,對 Lucid Group 的任何投資都應被視為高風險、高投機性的行為。
引用的著作
- Lucid Group, Inc. ($LCID) | TrendSpider Learning Cente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trendspider.com/learning-center/lucid-group-inc-lcid/
- Lucid Group, Inc. (LCID): history, ownership, mission, how it works & makes money - dcfmodeling.com,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dcfmodeling.com/blogs/history/lcid-history-mission-ownership
- About Lucid Motors History: Origin, Models and More | dubizzle,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dubizzle.com/blog/cars/lucid-motors-history/
- Lucid Motors Electric Corporate Analysis - Automotive Industry - Lions Financia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lions.financial/lucid-motors-electric-corporate-analysis-automotive-industry/
- Lucid Motors: Reviews, Pricings, and Specs - Car and Drive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caranddriver.com/lucid-motors
- Lucid Motors: A Deep Dive into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mpact on Electric Vehicle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yallamotor.com/news/lucid-motors:-a-deep-dive-into-its-historical-background-and-impact-on-electric-vehicles-25261
- [Lucid Motors, a brand of luxury electric cars] - Hankook & Company Official Website,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hankookandcompany.com/en/innovation/innovation-227.do
- Lucid Motors: Models, specs, price, release dates, more | Electrek,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electrek.co/guides/lucid-motors/
- Lucid Motors - Wikipedia,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cid_Motors
- 2025 Lucid Air Review, Pricing, and Specs - Car and Drive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caranddriver.com/lucid-motors/air
- Lucid Motors: Home,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lucidmotors.com/
- Lucid Group (LCID) Q4 2024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 The Motley Foo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fool.com/earnings/call-transcripts/2025/02/25/lucid-group-lcid-q4-2024-earnings-call-transcript/
- Lucid (LCID) stock falls as CEO steps down, but there's good news - Electrek,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electrek.co/2025/02/26/lucid-lcid-stock-falls-ceo-steps-down-but-good-news/
- Lucid's World-Leading Electric Powertrain Technology Propels ...,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lucids-world-leading-electric-powertrain-technology-propels/
- Lucid Motors eyes growth through strategic OEM alliances - CBT New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cbtnews.com/lucid-motors-eyes-growth-through-strategic-oem-alliances/
- The Lucid Way | Knowledge,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lucidmotors.com/knowledge/company/who-we-are/the-lucid-way
- Lucid Group, Inc. (LCID): Business Model Canvas - dcfmodeling.com,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dcfmodeling.com/products/lcid-business-model-canvas
- Lucid Group Share Price (NASDAQ: LCID) - Stock Quote, Live Chart - INDmoney,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indmoney.com/us-stocks/lucid-group-inc-share-price-lcid
- Trends in electric cars – Global EV Outlook 2024 – Analysis - IEA,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4/trends-in-electric-cars
-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Size, Share, Trends & Growth Insights, 2032,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industry-reports/electric-vehicle-market-101678
- Trends in electric car markets – Global EV Outlook 2025 – Analysis - IEA,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5/trends-in-electric-car-markets-2
- Electric Vehicle Outlook | BloombergNEF,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about.bnef.com/insights/clean-transport/electric-vehicle-outlook/
-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trends: Conquest insights by brand | S&P Globa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spglobal.com/automotive-insights/en/blogs/2025/02/electric-vehicle-market-trends-conquest-insights
- Lucid Is Years Ahead Of Competitors. Its CEO Just Showed How Much - InsideEV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nsideevs.com/news/729820/lucid-efficiency-leader-graph-trends/
- Lucid Air Is Not A Competitor To Any Tesla Ca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lucidowners.com/threads/lucid-air-is-not-a-competitor-to-any-tesla-car.1567/
- Meet Tesla's Biggest Rival: The Lucid Air - YouTube,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m.youtube.com/watch?v=pghx-Vf57uQ&pp=ygUJI2luY3JpdmFs
- Lucid Group (LCID) Competitors and Alternatives 2025 - MarketBeat,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arketbeat.com/stocks/NASDAQ/LCID/competitors-and-alternatives/
- Lucid Motors: Revenue, Competitors, Alternatives - Growjo,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growjo.com/company/Lucid_Motors
- 3 Major Technology Advantages That Lucid Motors Has Over Tesla | The Motley Foo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2021/03/13/3-major-technology-advantages-that-lucid-motors-ha/
- Lucid Motors Patents - Insights & Stats (Update 2024),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nsights.greyb.com/lucid-motors-patents/
- Lucid Group Inc Patent: Electric Motor with Balanced Parallel Paths - Just Auto,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just-auto.com/data-insights/lucid-group-gets-grant-for-electric-motor-with-balanced-parallel-paths-and-repeating-patterns/
- Lucid Motors Patent Portfolio – Exemplary Landscape Overview - IIPRD,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iiprd.com/lucid-motors-patent-portfolio-exemplary-landscape-overview/
- LUCID MOTORS TECH - IN-DEPTH PATENT ANALYSIS : r/CCIV - Reddit,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reddit.com/r/CCIV/comments/lurtlc/lucid_motors_tech_indepth_patent_analysis/
- Growth Strategy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Lucid Motors – CanvasBusinessModel.com,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canvasbusinessmodel.com/blogs/growth-strategy/lucid-motors-growth-strategy
- Is Lucid Group Stock a Buy Now? | The Motley Foo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2025/06/11/lcid-lucid-group-stock-buy-now/
- Lucid EPS - Earnings per Share 2020-2025 | LCID - Macrotrend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LCID/lucid/eps-earnings-per-share-diluted
- Lucid Revenue 2020-2025 | LCID - Macrotrend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LCID/lucid/revenue
- Lucid Group (NasdaqGS:LCID) - Earnings & Revenue Performance - Simply Wall St,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simplywall.st/stocks/us/automobiles/nasdaq-lcid/lucid-group/past
- Key Metrics - Lucid Group Inc Shs LCID - Morningsta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orningstar.com/stocks/xmex/lcid/key-metrics
- Form 10-Q for Lucid Group INC filed 05/06/2025,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static-files/9c8b159c-2073-494e-b8dd-205fc8886179
- Lucid Financial Statements 2019-2025 | LCID | MacroTrend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LCID/lucid/financial-statements
- Lucid Cash Flow Statement 2019-2024 | LCID | MacroTrend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LCID/lucid/cash-flow-statement
- Lucid Announces Fourth Quarter and Full Year 2023 Financial Result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lucid-announces-fourth-quarter-and-full-year-2023-financial/
- Lucid Announces Fourth Quarter and Full Year 2024 Financial Result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lucid-announces-fourth-quarter-and-full-year-2024-financial/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Lucid Group's Q1 2025 revenue misses, stock edges highe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uk.investing.com/news/transcripts/earnings-call-transcript-lucid-groups-q1-2025-revenue-misses-stock-edges-higher-93CH-4068971
- Lucid Group (LCID) Earnings: Latest Report, Earnings Call & Financial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public.com/stocks/lcid/earnings
- Lucid Group | LCID - EPS Earnings Per Share - Trading Economic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lcid:us:eps
- Lucid Announces First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lucid-announces-first-quarter-2025-financial-results/
- Lucid Group (LCID) Balance Sheet & Financial Health Metrics - Simply Wall St,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simplywall.st/stocks/us/automobiles/nasdaq-lcid/lucid-group/health
- LCID Balance Sheet - Lucid Group Inc - Alpha Spread,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alphaspread.com/security/nasdaq/lcid/financials/balance-sheet
- Lucid Group, Inc. Balance Sheet – NASDAQ:LCID - TradingView,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tradingview.com/symbols/NASDAQ-LCID/financials-balance-sheet/
- Lucid Financial Ratios for Analysis 2019-2025 | LCID - Macrotrend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LCID/lucid/financial-ratios
- LCID (Lucid Group) Days Inventory - GuruFocu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gurufocus.com/term/days-inventory/LCID
- Lucid Group (LCID) P/E Ratio: Current & Historical Analysi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public.com/stocks/lcid/pe-ratio
- Lucid Group PE Ratio Trends - YChart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ycharts.com/companies/LCID/pe_ratio
- Tesla (TSLA) Stock Price Quote, Value & News | Morningstar,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morningstar.com/stocks/xnas/tsla/quote
- Mercedes-Benz Group Price to Book Value Trends - YCharts,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ycharts.com/companies/MBGYY/price_to_book_value
- First Quarter 2025 Earnings Release - Lucid Group,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static-files/3f3a9ee8-aca9-4e12-9d6a-6f259cc332df
- 2 Reasons Lucid Group Stock Is a Buy Before August | The Motley Fool,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2025/06/16/lucid-group-stock-lcid-buy-before-august-ev/
- Prediction: Lucid Group Will Soar in 2026. Here's 1 Reason Why. | Nasdaq,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prediction-lucid-group-will-soar-2026-heres-1-reason-why
- Form 10-K for Lucid Group INC filed 02/25/2025, 檢索日期:6月 17, 2025, https://ir.lucidmotors.com/static-files/29c93457-2abb-4113-a90d-26d09f4fca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