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竹,是韌性的象徵;也是提醒我們,復育之路從來不是「砍除」,而是「看見」。
走入576林緣的西側,一叢高聳盤結的大型竹群映入眼簾。這片竹叢如同森林中的一座綠色迷宮,密密交錯的莖幹盤據地面與空間,覆蓋下層的陽光與生命,也阻隔了林地生態的多樣互動。這並非天然形成的群落,而是數十年前人為栽植放任生長的遺跡,如今已演變為片段性地壓制原生物種的壓力源。
2025年3月,天氣逐漸回暖,我們決定展開這次針對竹叢的清整行動。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耗時耗力。竹子之於林地,有其強悍的地下莖系統,一旦擴張,即便地面砍除,其根系依舊頑強存在。此次的清整策略,不是一舉剷除,而是採取「適度梳理」的方式,將部分已倒伏與蔓延過廣的竹桿移除,讓光照重新灑入林下,給予被壓制的原生草本與幼苗一絲喘息的空間。
在清整過程中,一旁原先被掩蓋的蕨類、紫金牛、大葉楠、台灣原生山茶⋯⋯等幼苗開始浮現眼前。那些曾被認為「已失去機會」的林下生命,並非真正消失,而是靜待一場陽光與空氣的解放。這是林地的韌性,更是自然在沉默中持續對話的證明。
這場清整也讓我重新審視竹子在復育場域中的角色。竹並非絕對的入侵者,在合理管理下,其快速成長與固碳潛力仍具價值。但若缺乏節制與觀察,它也能成為一種單一性的綠色壓迫。576森植所的任務,不只是種下更多樹,更是重新編織森林的秩序與平衡。
結束當日,我站在剛清理完的林緣轉頭望向山脊,遠方的山影如同沉靜的見證者,記錄著這片森林一寸一寸地回歸多樣。未來仍有許多清整的節點與反覆,但這一次,我們與竹叢對話了。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