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風雨會將地貌打開,也會讓沉睡的山茶甦醒。
在裂縫中,看見重生,也聽見森林的回音。
2024年11月初,康芮颱風挾帶強勁東北風過境,撕開了576森植所的坡地、溪溝與竹林邊界。11月2日雨勢稍歇,踏入林地的第一刻,迎面而來的是濕冷的空氣,混雜著濃厚的泥土氣與摧裂竹莖的餘香,腳下踩著的,是曾經熟悉、如今卻被打亂的山徑。
眼前是一片倒伏的竹叢,枝條交錯如網,昔日清晰的小徑變為碎石與淤泥交織的河道。過往穩定的水線如今像是迷途的線索,在亂石間尋找出路。步道上滿是深淺不一的崩口與沖刷痕跡,竹葉與枯枝淤積在林下,顯示風與水聯手的侵襲早已突破邊界。
這並非僅是災後的紀錄,更是一場自然調節系統的展演。森林復育的進程從來不只是理想的晴空,而是必須穿越這樣的激盪與顛覆,重新認識土地的脈動與韌性。水來自山,亦歸於山。那日順著新出現的水路行走,耳邊溪流翻滾之聲格外清晰。那聲音像是森林的心跳,也像是它正用自己的語言說:「我還在。」
第七日重返林地深處,一條舊溪豁逐漸顯形。那是一段早年曾封填的溝渠,如今被大水重新打開。溪道裸露出層層板岩與蛇紋岩,岩片堆疊如書頁般翻展,根系裸露,水痕深刻,一道從林地腹地通往外界的裂縫,被時間與水文再度刻畫。
這道溪豁不是一時的災損,而是林地與時間、氣候、水勢不斷交涉的痕跡。曾經填補其間的石塊與植物纖維,如今被強流搬動與剝離。下游的檔水牆前堆積出堰塞體,訴說著上游的失衡,也留下新的判讀空間:是修補、改道,還是順應其生成?
走入這片災後地貌,如同一場考古。腳步每往前一分,便揭示出山林內裡的層次與記憶。溪流湍急地在岩片間奔走,洗出過去被掩蓋的結構。這些裸露的地層,是大地長久累積下來的知識,透過一場風災,短暫開啟。
當下正思量水勢走向與未來修復策略,目光卻被一抹深綠吸引。坡腳間、一株台灣原生山茶悄然挺立。葉面厚實有光澤,脈絡分明,是那種走過風雨依然鮮明的綠。那不只是物種的現身,而是森林以最寧靜的方式提醒——「我還在,且一直都在。」

這份遇見,在泥濘與崩解之間,是純粹的驚喜與慰藉。原生山茶從未離開,只是我們在過往的巡查中未曾發現。如今它現身,是自然的點頭,也是一次悄然的回應。它無聲地說:「你們的等待與守護,我感受到了。」
災後的重建,於是我有了另一個面向:不只是基礎設施的修補、水路的重整,更是與這片土地重新建立關係的契機。我們不是森林的主宰,而是學習如何回應、如何傾聽、如何順著它的節奏呼吸。
溪豁顯形、岩層翻展,是地景在發問;而山茶的出現,是森林在輕聲回答。這片林地,不再只是復育計畫中的場域,而是自然與人共同書寫的段落,承載著風、雨、石、水與葉之間複雜而深刻的對話。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