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野豬翻土,是土地的脈動;山茶挺立,是光與時間的合奏。

冬雨壓境,雲層低懸,林線彷彿靜靜守望著季節更迭。在2024年年底12月份的時刻,站在576林地邊緣,竟被一地翻動的土壤吸引目光。
原以為是清整後尚未恢復的痕跡,細看卻驚見凌亂卻一致的掘痕。翻查現場,根部裸露、泥土濕潤、藤蔓混亂,一條條「路徑」像是從灌叢裡衝出再躍回。那是一頭頭山豬,用鼻吻與蹄子,把這片土地重新標記為牠們的領域。
多年以來,576的土地一直透過自然解方進行復育:不翻土、不撒農藥、與原生種共生。這樣的方式,滋養出了藤、蕨、黃荊、山芋、黃藤與野草類的地被層,也為動物開啟了重返棲息的可能。山豬的來訪,不只是生物多樣性的指標,更是一項林地健康的註腳。更深一層的自然回應,來自與芒草的長期共處。2024年,我以徒手清整、無農藥、無機械的方式,一刀一砍地為土地闢出空間來,讓光落地。正是這樣的勞動,使土壤表層出現了新的地被組成。從原本單一的芒草覆蓋,逐漸轉化出蕨類、豆科、山芋與其他闊葉植物交織的混生結構,圖像中所見,正是這些變化的具體成果。

在林地內緣,一個意外發現令人氣血微震。一棵原本不甚起眼的台灣原生山茶,經過半年來持續清除外來種藤蔓、樹種及枯枝,獲得陽光重新灑落後,不僅生存,還生長至2.12公尺高。清整後的枝條則推砌於林緣,轉為昆蟲旅館,形成生物棲息與土壤有機質的雙重效益。我想這是光、是養分、也是時間的沉積,讓山茶的身影重新出現在眼前。

2024年僅有的兩次進林,卻帶回這些珍貴見證。田間清整留下的不是空白,而是動物與植物共同書寫的「生態回應」。下一步,該是設置生態攝影機,試圖記錄更多夜行或晨行者的身影。
有時候,復育不是憑我們決定什麼該留下,而是學會讓渡空間,看見生命自行選擇重生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