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7月26日「大罷免」:民主問責的關鍵時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7月26日迎「大罷免」:
民主問責的關鍵時刻

2025年7月26日,台灣將舉行一場史無前例的罷免選舉,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這場被稱為「大罷免」的行動是台灣民主進程的重要事件,源於2024年大選後的政治分歧與社會不滿。立法院目前由國民黨(52席)與台灣民眾黨(8席)及2名無黨籍立委組成脆弱多數(共62席),執政的民進黨則擁有51席。這場罷免可能改變立法院勢力平衡,以下將客觀分析其背景、機制及影響。

背景:分裂的立法院與升溫的爭議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的賴清德贏得總統大位,但失去立法院多數席次。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通過多項具爭議性的法案,包括大幅削減國防預算、修訂《憲法法庭程序法》、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以及其他擴大立法權的提案,引發社會反彈,認為其破壞憲政秩序並削弱行政權。

公民團體後獲民進黨支持,針對國民黨3區域立委中的34人發起罷免,24人成功進入7月26日的投票階段。國民黨則反擊,試圖罷免民進黨立委,但因涉嫌偽造簽名未達門檻。
支持罷免者認為這是保護民主的必要行動,國民黨則指責民進黨操縱罷免,試圖推翻2024年選舉結果。雙方皆宣稱自己捍衛民主,凸顯台灣政治的深刻分裂。

罷免機制:如何運作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需經三階段:提案階段需1%選民簽名,第二階段需10%簽名,最終投票需25%以上選民參與,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只有區域立委可被罷免,排除國民黨13名不分區立委及民眾黨全數立委。

7月26日罷免對象包括國民黨重要人物如黨團總召傅崐萁、王鴻薇、賴士葆、許巧芯等,涵蓋台中、台北等,總計可能影響31個選區。若罷免成功,民進黨需至少罷免12席才能立即取得立法院多數,或在三個月內的補選中贏得6席以翻轉局勢。

罷免的意義

支持罷免

支持者,包括「台灣公民陣線」等團體及民進黨盟友,認為罷免是對國民黨破壞憲政與國家安全的民主回應。他們批評國民黨削減國防預算、弱化憲法法庭及行政權,質疑其政策傾向北京。例如,傅崐萁2024年4月與中共官員王滬寧會面,被指為「親中」證據。支持者強調,罷免是保護台灣主權的必要手段,尤其在中國軍事壓力加劇之際。

國民黨的回應

國民黨否認親中指控,強調與中國的交流是為了促進對話及經濟利益,如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在北京拒絕與賴清德對話的情況下。他們指責民進黨利用罷免顛覆2024年選舉結果,稱這是對民主的濫用。國民黨推出親民政策,如現金發放與延長假期,試圖爭取中立選民支持,並強調其政策符合台灣利益。

中立觀察

罷免傅崐萁等人可能削弱國民黨立法影響力,但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警告,大規模罷免可能引發政治報復的惡性循環,加劇社會分裂。民調顯示,公眾對罷免持懷疑態度,部分人認為這是政黨鬥爭而非真正問責。近期民調顯示,58%民眾支持國民黨提出的延長假期政策,顯示其動員策略可能奏效。

對台灣民主的影響

這場「大罷免」考驗2016年修訂後降低門檻的罷免機制。若成功,賴清德可推動包括國防預算在內的政策;若失敗,國民黨與民眾黨聯盟可能更強勢。然而,大規模罷免也引發民主穩定性的疑慮。政治學者蘇子喬指出,民進黨在這場罷免中具攻勢優勢,但補選結果將取決於選民參與度與情緒。

國際上,罷免案正值兩岸緊張加劇之際。北京視台灣為其領土,持續施加軍事壓力,而美國傾向支持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以強化安全合作。然而,罷免案聚焦內部權力爭鬥,可能分散對能源短缺與貿易談判等關鍵議題的關注。

7月26日的罷免投票是台灣民主的關鍵試煉,體現其活力與脆弱性。它讓選民有機會在例行選舉外問責公職人員,但也可能加劇政黨對立。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投票將影響立法院勢力平衡與台灣應對內外挑戰的能力。選民需權衡各方論點——保護國家利益或尊重選舉授權——在這場民主實踐中作出抉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皓勳的創作站
13會員
45內容數
業餘小說家、寫手、塔羅占卜 個人首本短篇小說合集: 「在上廁所能輕鬆看的小說」 在BookWalker上線啦! 小說比賽經驗: 東立輕小說大獎參賽 角川輕小說大獎參賽 溫世仁武俠小說參賽 新北市文學小說參賽 磺溪文學獎小說參賽 菊島文學獎小說參賽
金皓勳的創作站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228事件不僅是臺灣近代史的傷痛,更是臺灣民主的起點。本文探討228事件的歷史意義、社會影響以及對當代臺灣民主的啟示,並反思和解之路。
Thumbnail
2025/02/27
228事件不僅是臺灣近代史的傷痛,更是臺灣民主的起點。本文探討228事件的歷史意義、社會影響以及對當代臺灣民主的啟示,並反思和解之路。
Thumbnail
2025/02/21
本文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的荒謬之處,批判那些將過時且不合理的「規則」視為金科玉律的行為,並呼籲讀者應破除迷信,追求個人自由。
Thumbnail
2025/02/21
本文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的荒謬之處,批判那些將過時且不合理的「規則」視為金科玉律的行為,並呼籲讀者應破除迷信,追求個人自由。
Thumbnail
2025/02/19
「你怎麼這麼敏感?」「這只是開玩笑啦!」「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當你感到不舒服,卻被別人輕描淡寫地帶過, 甚至被質疑是不是反應過度時,那種無力感和委屈,真的讓人很想翻個白眼,對吧? 性騷擾從來就不只是所謂的「玩笑」,更不會是「曖昧」的表現。 它是一種侵犯,一種對身體界線的
Thumbnail
2025/02/19
「你怎麼這麼敏感?」「這只是開玩笑啦!」「你是不是想太多了?」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當你感到不舒服,卻被別人輕描淡寫地帶過, 甚至被質疑是不是反應過度時,那種無力感和委屈,真的讓人很想翻個白眼,對吧? 性騷擾從來就不只是所謂的「玩笑」,更不會是「曖昧」的表現。 它是一種侵犯,一種對身體界線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世界矚目的台灣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從選戰結果可以發現有:二個確定、打破三個魔咒、四個選戰趨勢。 第一個確定:三腳督沒有發生棄保民進黨賴蕭配拿下558萬(40.05%)、侯康配467萬(33,49%)、柯吳配拿到369萬(26.46%)。台灣選制總統單一席次加上相對多數勝選,容易形成二黨制,三強鼎立是
Thumbnail
世界矚目的台灣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從選戰結果可以發現有:二個確定、打破三個魔咒、四個選戰趨勢。 第一個確定:三腳督沒有發生棄保民進黨賴蕭配拿下558萬(40.05%)、侯康配467萬(33,49%)、柯吳配拿到369萬(26.46%)。台灣選制總統單一席次加上相對多數勝選,容易形成二黨制,三強鼎立是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臺灣即將就會舉行第十六任總統選舉,在選前最後一個周末,藍白綠三個陣營都在各地舉行大規模的競選造勢大會,把握最後的搶票黃金機會。然而,無論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如何聲嘶力竭,臺灣民眾對民主選舉的亢奮和熱情似乎早已不比以往,擺在面前的,看似有選擇,又似乎如何選都是一樣。
Thumbnail
臺灣即將就會舉行第十六任總統選舉,在選前最後一個周末,藍白綠三個陣營都在各地舉行大規模的競選造勢大會,把握最後的搶票黃金機會。然而,無論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如何聲嘶力竭,臺灣民眾對民主選舉的亢奮和熱情似乎早已不比以往,擺在面前的,看似有選擇,又似乎如何選都是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