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7月26日迎「大罷免」:
民主問責的關鍵時刻
2025年7月26日,台灣將舉行一場史無前例的罷免選舉,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這場被稱為「大罷免」的行動是台灣民主進程的重要事件,源於2024年大選後的政治分歧與社會不滿。立法院目前由國民黨(52席)與台灣民眾黨(8席)及2名無黨籍立委組成脆弱多數(共62席),執政的民進黨則擁有51席。這場罷免可能改變立法院勢力平衡,以下將客觀分析其背景、機制及影響。
背景:分裂的立法院與升溫的爭議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的賴清德贏得總統大位,但失去立法院多數席次。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通過多項具爭議性的法案,包括大幅削減國防預算、修訂《憲法法庭程序法》、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以及其他擴大立法權的提案,引發社會反彈,認為其破壞憲政秩序並削弱行政權。
公民團體後獲民進黨支持,針對國民黨3區域立委中的34人發起罷免,24人成功進入7月26日的投票階段。國民黨則反擊,試圖罷免民進黨立委,但因涉嫌偽造簽名未達門檻。支持罷免者認為這是保護民主的必要行動,國民黨則指責民進黨操縱罷免,試圖推翻2024年選舉結果。雙方皆宣稱自己捍衛民主,凸顯台灣政治的深刻分裂。
罷免機制:如何運作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需經三階段:提案階段需1%選民簽名,第二階段需10%簽名,最終投票需25%以上選民參與,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只有區域立委可被罷免,排除國民黨13名不分區立委及民眾黨全數立委。
7月26日罷免對象包括國民黨重要人物如黨團總召傅崐萁、王鴻薇、賴士葆、許巧芯等,涵蓋台中、台北等,總計可能影響31個選區。若罷免成功,民進黨需至少罷免12席才能立即取得立法院多數,或在三個月內的補選中贏得6席以翻轉局勢。
罷免的意義
支持罷免
支持者,包括「台灣公民陣線」等團體及民進黨盟友,認為罷免是對國民黨破壞憲政與國家安全的民主回應。他們批評國民黨削減國防預算、弱化憲法法庭及行政權,質疑其政策傾向北京。例如,傅崐萁2024年4月與中共官員王滬寧會面,被指為「親中」證據。支持者強調,罷免是保護台灣主權的必要手段,尤其在中國軍事壓力加劇之際。
國民黨的回應
國民黨否認親中指控,強調與中國的交流是為了促進對話及經濟利益,如農產品出口,特別是在北京拒絕與賴清德對話的情況下。他們指責民進黨利用罷免顛覆2024年選舉結果,稱這是對民主的濫用。國民黨推出親民政策,如現金發放與延長假期,試圖爭取中立選民支持,並強調其政策符合台灣利益。
中立觀察
罷免傅崐萁等人可能削弱國民黨立法影響力,但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警告,大規模罷免可能引發政治報復的惡性循環,加劇社會分裂。民調顯示,公眾對罷免持懷疑態度,部分人認為這是政黨鬥爭而非真正問責。近期民調顯示,58%民眾支持國民黨提出的延長假期政策,顯示其動員策略可能奏效。
對台灣民主的影響
這場「大罷免」考驗2016年修訂後降低門檻的罷免機制。若成功,賴清德可推動包括國防預算在內的政策;若失敗,國民黨與民眾黨聯盟可能更強勢。然而,大規模罷免也引發民主穩定性的疑慮。政治學者蘇子喬指出,民進黨在這場罷免中具攻勢優勢,但補選結果將取決於選民參與度與情緒。
國際上,罷免案正值兩岸緊張加劇之際。北京視台灣為其領土,持續施加軍事壓力,而美國傾向支持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以強化安全合作。然而,罷免案聚焦內部權力爭鬥,可能分散對能源短缺與貿易談判等關鍵議題的關注。
7月26日的罷免投票是台灣民主的關鍵試煉,體現其活力與脆弱性。它讓選民有機會在例行選舉外問責公職人員,但也可能加劇政黨對立。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投票將影響立法院勢力平衡與台灣應對內外挑戰的能力。選民需權衡各方論點——保護國家利益或尊重選舉授權——在這場民主實踐中作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