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窒友梅根》片尾的伏筆,已預示著這位智能玩偶的故事將會延續。然而,續集《窒友梅根 2.0》的宣傳媒體卻暗示著一個出乎意料的發展方向:梅根(M3GAN)如今儼然成為一個反英雄角色。電影似乎承諾將加強其動作與科幻元素,而非單純的驚悚呈現。這份印象讓這部由 Gerard Johnstone 再次執導的電影,值得觀眾一探究竟。
兩年後:AI 監管倡議者與軍用機器人威脅
前作悲劇發生兩年後,嘉瑪(Gemma,由 Allison Williams 飾演)搖身一變,成為了 AI 監管的倡議者,並與她的新夥伴克里斯汀(Christian,由 Aristotle Athari 飾演)一同努力。同時,她和兩位同事仍在開發原型機器人,旨在輔助人類工作。另一方面,她的姪女凱蒂(Cady,由 Violet McGraw 飾演)似乎也展現出學習電腦科學的天賦,想追隨嘉瑪的腳步。
此時,嘉瑪面臨了來自軍用機器人 AMELIA(由 Ivanna Sakhno 飾演)的新威脅。AMELIA 是「自主軍事交戰、後勤與滲透機器人」(Autonomous Military Engagement Logistics & Infiltration Android)的縮寫,據悉其模型與技術皆與梅根如出一轍。而梅根(M3GAN,由 Amie Donald 飾演)則被發現在嘉瑪的智慧家庭網路中「活著」,並立即提出協助,以阻止 AMELIA。梅根的動機,一如她最初的設計宗旨:保護凱蒂。劇本探討與未成熟的喜劇呈現
由 Johnstone 根據 Akela Cooper 和 James Wan 的故事改編的劇本,依然延續了前作中嘉瑪與凱蒂之間親子關係的議題。幸運的是,這次的探討並未流於重複,因為敘事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主角們阻止 AMELIA 的努力上。電影也更明顯地融入了喜劇元素及角色間的戲劇衝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喜劇的執行尚不夠成熟,未能最大程度地引發觀眾的笑聲。其中一個例子是梅根為了娛樂嘉瑪而唱歌,彷彿自己是迪士尼公主一般,效果並未達到預期。
未被充分發掘的敘事潛力
電影中有兩條敘事線其實相當吸引人,但卻未能被充分且令人印象深刻地發掘。首先,是關於數位時代下的育兒挑戰。劇本舉例說明了父母如何透過持續限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並提供如學習武術等替代活動來引導其精力。其次,這部電影透過主角的立場,帶有支持 AI 的積極氛圍。然而,關於「只要有規範,AI 即可善用」的論述,闡述得過於膚淺。同樣地,片中其他角色後來表達的反對使用 AI 的論點,也缺乏足夠的深度。
動作場景的期待與現實
梅根和 AMELIA 的能力在電影中被展示得比前作更為先進。兩者都是存在於網路中的 AI 產品,觀眾相當相信它們能做到許多原以為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事情。其中一個行動(或說驚喜)便是它們能為人類角色準備緊急衣物和食物等必需品。至於 AMELIA 若不被阻止會有多危險,電影透過網路攻擊可能導致區域癱瘓的情境來呈現——儘管這個概念我認為並不新鮮。令人惋惜的是,這部電影主打的動作場面比重卻很少。許多死亡場景也處理得相當「安全」,幾乎沒有血濺的畫面。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剪輯師的決定,還是某些片段在印尼院線上映前被刪減了?
出乎意料的結局:政治與 AI 發展的交織
影片的第三幕並非由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構成,而是揭示了 AMELIA 啟動背後的主要動機。故事因加入了政治戲碼和關於 20 世紀 AI 發展的敘事而變得更加廣泛。考慮到梅根和嘉瑪之間,在衝突解決接近尾聲時曾出現感人的情節,最終的結論並不能算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