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棵苗都曾是過客,唯有真正扎根,才能成為主人。
2025年5月的中旬,濕氣從地底蒸騰而起,夏季的雨勢蓄勢待發。我在576完成了一場象徵性的工程——讓原本在育苗袋中等待的四種樹苗,正式落地,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這次種下的有山櫻花、相思、台灣肖楠,以及台灣原生山茶。為了讓這百餘株幼苗各得其所,我事先依地勢規劃種植帶:山櫻花種於排洪溝上緣、將來可觀花賞色;開闊日照處為相思樹所適;濃蔭下則交給台灣肖楠來長養氣韻;而潮濕且略具坡度的中下段,正是台灣原生山茶自然的歸宿。

山櫻花苗小,根淺,面對初夏正午的烈日,需要一層輕遮。我以棕櫚葉為它搭起一頂臨時的葉帳,不只是遮陽,也是一種溫柔的等待。這些葉架的竹竿也是手工削尖,再以交叉形式固定,讓風來也不至於倒落。
但這一切若沒有排洪溝的整理,恐怕只是一場不長久的熱情。幼苗固然重要,但水走哪裡、怎麼走,更關係著整片地能否安穩迎接一場大雨的洗禮。這裡原本的水路早已經過過去數年的沖刷堵塞後,已經無法順利排洪,雨水一來便亂竄,沖刷坡面、積水成潭,輕則壓傷幼苗,重則掏空根系,讓剛種下的生命連站穩的機會都沒有。
為此,我特別花了幾天時間,以人力方式,順著既有的地形重新導流。那不是挖水溝,而像是幫土地鬆筋活脈,重新釐清它原本的呼吸通道。我知道,這條排水溝不是只為這一次的種植服務,它是這片林地與未來幾個季節之間的保險。一條水順了,樹才穩;水穩了,林才活。
以上所有工作,無論是為樹苗挖洞、排洪溝整理,但幾乎都是靠一把大十字鎬、徒手一鋤一挖地完成。石塊難掘、根鬚纏手,尤其在酷熱中彎腰久了,背痛如抽,雙手也磨出了厚繭。這對過去多半是拿筆、敲鍵盤的這雙手來說,這是轉譯身體與土地關係的一場洗禮。在汗水與石土間,我學會土地不是用來「改造」,而是需要「理解」的。這些剛落地的樹苗會不會活下來,不只靠雨,也靠人願不願俯身去摸清坡度、水流與風向的語言。
每一根支架、每一株幼苗、每一條排水溝,都是在說服這片土地——我們來此,不是為了佔有,而是參與。樹苗種下的那一刻,它們不再是客人,而是開始負起主人責任的新生靈。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