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根劈開的竹,都藏著與土地的對話;
每一撮野草的療效,皆蘊藏生命對萬物的回應。
五月的風,帶著初夏陽光下微微翻湧的草葉氣味,鋪展在576森植所林間的每一寸土壤。這批新來的樹苗,靜靜地等待著下一段生命的落腳點。選地與整地是日常的節奏,但五月中旬來到林地時,我把注意力落在旁側那片去年清整後倒伏的竹叢。
竹子枯落於地,原本只是森林自我調整的一環。但我想起,這些曾經直挺而上的節節高身,也許還能化作一些實際的守護者。於是,我動手劈開它們,打算製成幼苗的標記柱,或圍設簡單的防護結構。
拿起竹刀,腳踩木板,手壓竹身,依著紋理順勢劈開。每一刀落下的聲響,都像在喚醒塵封的記憶。童年時,在外婆家的院子裡,曾跟著大人剖竹編籃。那年夏天,急於效勞,右手一滑,竹刀筆直劃開左手食指,血瞬間湧出,滴在青綠的竹片與泥地上。外婆見狀,急急衝進院子邊拔了一撮草,搗碎後敷在傷口止血,嘴裡還念著:「這手傷,是竹子給的教訓。」那時年紀小,只覺疼痛,如今回想,萬物間的價值原來從不分輕重,不論是手中利器還是腳邊野草,都曾在最需要的時刻發揮生命的力量。如今再次劈竹,不再急躁。每一次落刀,都懷著敬意,不只是對材料,更是對過往與當下交織的時間。這些自製的竹條,沒有機具加工的標準線條,卻多了手的溫度與地氣的回聲。它們將一一插在幼苗身旁,為這些即將扎根的新生樹木提供方位與遮蔭,也象徵著這片林地與人手之間細緻而謙卑的互動。
就在我低頭忙碌之際,一位小客人悄悄來訪——牠四肢緊貼,伏在我的登山杖頂。是一隻色澤細膩的小蜥蜴,不驚不動,似乎在靜靜觀察這片地景的變化。這些森林中的靈巧生命,總是比人更早察覺土地的微微轉變。牠的出現,像一個提醒,也像是一份默許。

森林的復育不是突如其來的工程,而是一場長期對話。每根劈開的竹,每棵種下的樹苗,都是與土地重新建立信任與共生的語言。當這些樹長大,當竹片自然風化,也許它們早已完成使命,但曾經存在的痕跡,仍會滲入這片林地的呼吸與光影裡。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