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廊道清開的不只是路徑,更是森林重新流動的光與氣。
走進576林地,林光與氣息的變化,彷彿是一種語言。自2024年中起,復育工作從平坦區緩緩展開,並非急於大量植樹,而是試圖一步步理解這片土地的呼吸與習性。歷經近八個月的時間,作業重心放在清整、觀察與學習——清除藤蔓、外來種、芒草與錯置植群,並深入探索舊有檳榔樹群對林相的影響;同時也細緻記錄著季節更迭中濕氣變化與原生植物的回應節奏。
這段期間,一條連接平坦區與山坡區的廊道逐漸凸顯其關鍵角色。原本為林地重要過渡帶的它,因長年受檳榔遺留植群、外來草本與蔓藤侵佔,形成植被壅閉與光線斷裂的現象。為恢復坡地與平地的生態動線與光照系統,此廊道遂於2025年春天成為清整焦點。
本次清整過程堅守「不翻土、不破壞原生層」的原則,採取手工方式移除藤蔓,鋸倒並堆集檳榔植群。每一次下剪之前,皆先觀察其與鄰近原生植物的關係;而清整後所堆聚的落木、枝幹與腐植質,則成為微棲地與地被層的重要養分來源。隨著清整深入,緊閉的樹冠逐漸開展,陽光重新穿透林層,為土壤與種子注入生長訊號。同步進行的山坡區清整,則是此次復育作業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該坡面長年未經維護,雜木與外來種密布,尤其是密生藤蔓與多年生闊葉草交織纏繞,壓覆原生植群,使得林下光線難以穿透,地被植物稀疏,土壤鬆脆且貧瘠,雨季時更易受沖刷侵蝕。
為此,我們將清整策略自「全面剷除」轉為「有機開光」──順著坡度與天然水徑逐段清理,形成局部光通道,並根據微棲地條件(濕度、遮蔽、坡度)逐一判斷是否保留既有植群。特別針對高大原生喬木、灌木、覆地型蕨類與低層灌叢,進行觀察記錄與共生性評估,再決定是否保留或適當移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清整中於坡地發現大葉楠、香楠與七里香等原生小植群的自然萌芽,為後續復育提供了正面訊號。鑒於坡度陡峭,部分區域則借助原木、大樹裸露根系或既有石砌階梯輔助行走,以減少對地表與植被基質的擾動。同時,我們也密切觀察野生動物活動軌跡,包括山羌、蟾蜍、螽斯與竹節蟲,並將其活動路徑納入清整規劃,避免破壞微型棲地鏈。
這一階段的山坡清整,與其說是「移除」,不如說是一場空間與時間的協調:將層層疊壓的植物語言一一解構,讓風與光重新穿越這片坡地,打開沉默已久的生機。一旦陽光灑落,相信深埋於落葉層下的土壤微生態將再度甦醒,甚至可能在連日晴雨後,也會有自然萌芽的菌類與草本植物,內心殷切的期待著一場生態復育的開端。
4月底,台灣山茶、肖楠、相思樹、山櫻花等原生苗木陸續抵達576。為協助其適應林地氣候,這些苗木先被暫置於籬笆圍設的適應區內,進行為期三週的濕度、日照與溫度觀察。這不僅是為了降低移植衝擊,更是一次土地與生命節奏之間的默契調頻。
此時的576,不僅是一塊正在復甦的林地,更是一個生態節奏重啟的場域。從平坦區延伸至山坡,加上生態廊道的清整,均象徵著一種林地邏輯的恢復──空間不是為了填滿,而是為了疏通與呼吸。每一棵苗木的種下,都不僅是種樹,更是邀請森林,重新記起自己的名字。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