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次擾動,都是一場重生的起點,只要我們願意聽見森林的回聲。
2025年三月尾聲,在576遠方的入口處,耳邊第一聲不是蟲鳴鳥語,而是挖土機引擎的震響。往內一探,林地入口那條熟悉的溪谷,正被挖掘機撥開石塊與泥沙,鋼製的怪獸站立在土丘上,底下是剛推平的混合地層與碎石。

原來是水保局的邊坡穩固工程正在576外溪谷展開。根據資料,這條溪谷過去幾次颱風季,雨量集中爆發,溪水直衝而下,泥沙沉積於下方平地農田,造成長期積淤與耕作困難。因此,政府部門啟動這次溪道擴建與護坡施作,期望能提升排水效率,保全下方聚落的安全。

沿著工程邊緣踏入576內林,一股明顯的氣息撲面而來——潮濕、被翻動過的土壤味中,摻雜些微植物體汁液的苦味。地上偶見跌落的芒草、蕨葉,與一兩棵疑似因擾動倒伏的小喬木。但也在這片似乎被驚動過的林下,發現兩處仍濕潤的新泥巴坑。
低頭細看,那是野生動物剛留下的痕跡。圓形的凹陷區域,有著交錯的腳印、翻起的小土丘與被踩壓的蕨葉。根據經驗,那可能是山羌或山豬的足跡,它們在清晨或夜間活動,走過這片剛被人為騷動的森林,留下訊息、也留下生機。

這是林地真實的樣貌:人為干預與自然重建並行,恢復的時間與節奏從不一致。工程雖為必要,但在生態面前,沒有絕對無痕的修補。重要的是,在每次擾動後,能否留下觀察與修復的空間。
本次記錄提醒我,576的森林復育並非只是清整或除草,更是一場與自然、與制度、與不可控事件間持續協調的歷程。每一處被翻動的土,每一道腳印,都是這片森林與外界對話的開始。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