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又在蝦皮滑了一個多小時,
最後還是忍不住下單買了那個早就放在購物車裡的東西。
結帳完那一刻有點開心,然後不到兩分鐘,焦慮就開始爬上來。
「這個月還剩多少錢?」「是不是又超支了?」「我為什麼這麼沒自制力?」
這個劇本對我來說太熟悉了:
每次花錢,尤其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的那種小東西,我都會有一種「我不配」的感覺。
好像只要我不夠穩定、有點焦慮、有些混亂,就不應該有快樂。
我賺得還是太少,導致我買個東西要非常細算幾百元、這個月哪部分開銷要減少。
但更深一層的是,我開始覺得:不管怎麼賺,錢永遠都不夠。
只要花掉一筆,我就會馬上開始算:「那下個月我剩多少錢?」「月底前會不會爆?」
而那種「總是快不夠用」的感覺,其實比沒錢更讓人累。
你知道你不是沒賺錢,但就是鬆不下來。
你知道你買的不過是需要更換的東西,但就是有種亂花的感覺。
我後來才慢慢發現,我焦慮的根本不是那筆錢,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我害怕我無法掌控,所以才用「計算」來假裝有掌控。
但我也發現,越是這樣斤斤計較,我的能量就越卡在「不夠」的狀態裡,
反而讓我做決定都縮手縮腳,賺錢也卡卡的。
像是:我想投資自己的時候會一直猶豫,我想休息一下又會覺得內疚,
這些都不是因為錢真的那麼緊,而是我沒辦法相信自己可以再創造。
對,追根究柢,我就是嫌棄我賺的還不夠我可以不用比價直接買下去。
這讓我想起以前我剛接觸交易的時候,
我也是每天算得很細,每一筆盈虧都會內心風暴一下。
但我觀察那些真的做得不錯的人,他們的特點不是永遠賺錢,
而是他們對虧損比較有彈性。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賺得回來」,所以不會在每一筆錢上都抓太緊。
這句話當時震撼我很久:
你越相信你能創造(開源),越不會因為一點損耗而焦慮
所以後來我也開始練習一件事: 每次當我花錢後開始焦慮,
我就會想一下:「我現在的焦慮,是覺得自己控制不了嗎?還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
這些想法想久了,你會慢慢知道,金錢焦慮背後,其實藏著很多自我價值的匱乏。
你不是真的沒錢,而是你沒安全感。
你不是不會賺,而是你不相信自己的潛力。
然後我也開始跟錢重新建立關係:我不再只用它來「算」,
而是學著「感謝」它、照顧它、善待它。
像是記帳的時候,不再只是紀錄,
而是每週會看一次:「我這週花的錢,有哪一筆是真的讓我快樂的?」
你會發現,那些讓你內心穩定的花費,常常不是最大的金額,
而是那些讓你覺得「有在照顧自己」的東西。
我也開始建立一些「情緒緩衝的儀式」:
如果我今天很焦慮,我不馬上下單,而是先去洗個澡、聞著香香的沐浴乳沉澱一下。
如果我今天真的想買一樣東西,我會讓它放在購物車三天,
如果三天後我還想買,我才買。買之前可能還會再三比價(習慣了哈哈哈)
這些不是為了限制我自己,
而是幫助我把「錢」從情緒勒索的工具,變成我生活的一部份。
慢慢地,我不再用「這個月還剩多少」來決定我值不值得開心。
而是開始問:「我這個月有沒有讓自己安心?有沒有好好使用我創造的資源?」
如果你也常常在網購後感到內疚、常常覺得錢永遠不夠,試試看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我買這個,是為了什麼?必要的嗎?
我現在的焦慮,是因為真的沒錢?還是覺得自己沒能力?
我有沒有把「焦慮」誤會成「理性」?
然後記住:財務自由的第一步,不是賺很多錢,
而是你能不能在花錢的時候,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安全感不是帳戶裡的數字,是你對自己的信任
📝這裡是我寫給自己的人生筆記,
也分享給跟我一樣,想變得更有能力的你。
如果你今天有被這篇文章打到心、笑出來,
或想起某個人或自己的故事,甚至悟到了?!🤣
請 留言💬、按愛心❤️、收藏起來📮,
讓我知道我的人生筆記也有額外造福他人的價值。
🔗 想聊更多?來直播間找我:
實況揭露我如何邊操盤、邊梳理情緒與突破低潮,
真實不藏,從交易現場學會如何挺過市場波動
這裡不講交易,口播奇文沒說出口的情緒盲點、
內心小劇場與人際難題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能一起慢慢變厲害,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