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又愛又怕我媽。
她不是那種會隨便打人罵人的媽媽,但她講話很有壓力。
她最常在小孩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時,暗示明示表示:「我是為你好。」
那句話通常出現在她否定人決定的時候。
我妹要報名熱舞社,她說:「那沒出路,好好念完學業會比較實在。(我是為你好)」
我說我想念夜間高職白天工作賺錢,她冷冷地回:「賺錢重要還是學歷重要?那還是私立的,浪費錢。去念公立的。(我是為你好)」
每一次的「為你好」,都像一刀一刀地,把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削掉。
我開始不相信自己喜歡的事有價值,不相信自己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對未來有一種很深的麻痺感,彷彿不管怎麼選,最後都會被她否決掉。
我妹從小就是「聽話的孩子」,但其實那是被情緒勒索的結果。
這個社會對「孝順」的定義,很多時候根本不是尊重,而是犧牲。
而這種犧牲,最可怕的是會變成一種內化的自我否定。
我曾經也覺得自己很沒主見、容易懷疑自己,後來才慢慢看到,
那是從小被灌輸「別讓爸媽失望」這件事根深蒂固。
我們常以為原生家庭的創傷,是什麼打罵、缺愛、暴力,
但其實最隱形也最難察覺的,是那些披著「為你好」的控制。
有些媽媽不是不愛你,
她們只是被她們的上一代教會
「愛一個人,就是要控制他不要走上自己痛苦人生的人生路線」。
我不是怪她們,我只是開始學著,不把她們沒處理完的焦慮,拿來當我人生的導航。
有一段時間,我為了證明我自己,也為了「反抗」我媽,我去走了一些她看不起的路。
去打工賺錢、不再往上念書而直接去工作,剛做完月子就來布置家裡裝潢。
說真的,剛開始的確很想贏給她看。
但後來我才發現,如果我的選擇只是在反抗,那我其實還是活在她的影子裡。
真正的自由,是你做的每個決定,既不是討好,也不是對抗,而是因為你自己真的想。
我媽現在還是會碎念,有時還是會丟一句:「我早就說吧。」
但我已經不需要再用她的反應,來定義我的選擇對不對。
我也開始理解,她的控制背後,其實是深深的害怕。
她怕我走錯、怕我受傷、怕我老了沒人養。
但那是她的課題,不是我的命運。
我現在在練習一件事:在愛她的同時,也保留做自己的自由。
這對我來說,是最深層的長大。
很多人說「爸媽都是為你好」,
但如果這個「好」,你活得喘不過氣,那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覺得,真正的「為你好」,應該是給你做決定的空間,
不是拿來壓制你、塑形你、剪掉你「不乖」的部分。
我記得有一次,我媽在家裡講我妹的選擇時說:「跳舞能賺錢嗎?我真是為他好!」
我忍不住問她:
「如果你真為他好,你有沒有想過,他現在需要的是被信任,不是被命令?」
她楞了一下,沉默了好久,弱弱的說:「這件事就這樣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
有些爸媽真的不是惡意,但他們也沒被教會怎麼用尊重的方式去愛。
我們不一定要把他們變得「更懂事」,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清醒。
我現在回頭看,那些曾經讓我窒息的「為你好」,
雖然不舒服,但也成為我開始探索「我想要什麼」的起點。
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半輩子才發現
原來我們只是想被看見、被聽懂、被支持,而不是被「改造」成某個版本的好孩子。
我知道,要跳脫「為你好」的魔咒,不容易。
尤其當你已經習慣壓抑自己、習慣用順從換取安寧。
但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慢慢長出新的聲音。
你可以不反抗,但你可以溫柔地堅持。
你可以不頂嘴,但你可以清楚表達界線。
你可以不讓他們改變,但你可以自己不再被改變。
「為你好」這句話,曾經像咒語一樣困住我。
但現在,我不再害怕這句話,因為我知道,真正能為我好的人,是我自己。
所以我開始在練習,
問自己:「我今天做的選擇,是因為我真的想?還是因為我怕讓誰失望?」
答案很誠實,但也很自由。
也許我們永遠都會有一點點,想讓爸媽開心。
但那不代表我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填補他們未解的遺憾。
你可以好好地愛父母,同時,也好好地愛自己。這兩件事,不衝突。
你不需要為了他們的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聲音。
你不需要證明給他們看,而是活出一個你自己都喜歡的樣子。
很多創傷不是父母故意給的,而是時代連鎖下來的焦慮、恐懼和控制。
但我們可以停在這一代,不再照單全收。
你可以尊重他們的觀點,但不需要為了不吵架就全盤接受。
你可以感謝他們的付出,但不代表你人生的選擇要由他們代打。
你可以愛他們,但你更應該愛你自己。
這就是「長大」最難、卻最值得的部分。
愛是自由,不是交換
📝這裡是我寫給自己的人生筆記,
也分享給跟我一樣,想變得更有能力的你。
如果你今天有被這篇文章打到心、笑出來,
或想起某個人或自己的故事,甚至悟到了?!🤣
請 留言💬、按愛心❤️、收藏起來📮,
讓我知道我的人生筆記也有額外造福他人的價值。
🔗 想聊更多?來直播間找我:
實況揭露我如何邊操盤、邊梳理情緒與突破低潮,
真實不藏,從交易現場學會如何挺過市場波動
這裡不講交易,口播奇文沒說出口的情緒盲點、
內心小劇場與人際難題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能一起慢慢變厲害,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