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傳》開播首週便強勢登上熱搜。男主角楊洋是曾在《我的人間煙火》中因演技浮誇而被網民戲稱為「油王」,如今沉潛兩年回歸,靠著穩定的收視與討論度重新奪回輿論焦點,甚至連「楊洋不油了」這類帶點反諷的熱搜詞條也再次推高話題熱度。
比起討論這部劇的內容,我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一個被群嘲的男星,總能毫髮無傷地回歸?為什麼他的形象總能保持不倒?
這問題,恐怕無法只用「帥」來解釋,而該放回當代偶像工業的安全生產邏輯來理解。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1️⃣內娛的顏值模板
中國的古偶仙俠劇早已進化成一種高度視覺化的劇種,服裝、造型、特效、妝容的精緻程度,遠勝劇情內容本身;這個劇種所需要的「男主角」不要求強烈表演風格,反而更傾向一種外貌穩定、情緒可控、不易翻車的形象模板。
楊洋正是這種模板的極致化呈現:他乾淨、規矩、沒有私生活風波,也從不輸出情緒過度的發言;他不像傳統偶像靠戀愛感賺流量,也不像新世代流量男星強調「反差萌」或「人設翻轉」來求新鮮;他永遠端坐、永遠得體,這種「無菌式男色」的成功,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的內娛市場「可控」比「有趣」更重要。
2️⃣形象冷藏技術下的藝人
楊洋並非沒有黑歷史,而是從不讓個人生活成為媒體素材,他拒絕與粉絲玩互動式營銷,這種高冷形象,讓他成為品牌與資方眼中最穩定的合作對象。
在充滿著人設崩壞、情感債務導致輿論翻盤的內娛市場,楊洋成為一種「理想偶像」標本,一種極度被工業化馴服後的明星類型——沒有驚喜卻也極少反感,他的所有言論與形象,都過濾成中性美學。
3️⃣帥,是一場文化焦慮的折射
如今的「帥」已不只是五官精緻的代稱,更是文化審美焦慮的產物。
當男性偶像的「性感」與「魅力」被收斂、消毒、去性化,觀眾渴望的其實不是情感投射,而是一種心理安定,楊洋的形象正回應了這個集體心理需求,他的「乾淨」正是這種審美潔癖的極致體現,他的成功或許不是他個人的勝利,而是整個內娛偶像工業對「穩定性」與「風險控管」的共同押注——他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
講到工商業,或許我們也可延伸觀察一下本劇的發行及播映。
這次《凡人修仙傳》依然未在 Netflix 首播,觀察近年來中國S+級的古偶仙俠劇,其播映慣例,Netflix幾乎沒有同檔跟播,通常是在首播結束後約三個月,才取得二輪播映權。
即便如此,中國古偶劇的二輪上架卻也經常直接空降Netflix排行榜前三,顯示中國古偶仙俠劇在國際平台的影響力越發強勁。
🎯為什麼 Netflix 買不到中國 S+ 劇的首播權?
1️⃣平台主權
S+級 IP劇是內地平台自家的「壓艙石」怎會輕易拱手讓人,在內地平台競爭裡,騰訊、愛奇藝、優酷等巨頭早已進入「自製自銷/綁製作方/綁演員」的閉環生態,S+級(頂流資本+頂級演員)通常是:
- 平台斥資投資 or 直接主導開發、
- 簽下獨播/限期獨播權、
- 做為平台VIP會員增長的關鍵誘因。
📌這是留在自家平台拉會員的鎮站之寶,Netflix再有錢也買不到第一手。
2️⃣審查與出口政策
中國內容出海有層層關卡,尤其是上架西方主流平台,需經歷:
- 廣電審查 + 出口備案(有時還會重新剪輯與配音)、
- 平台間政治風險評估、
- 主題、價值觀、涉政敏感度的重新審視。
📌Netflix 的國際化標準與審查風格,對中國來說反而是變數,與其配合 Netflix 的全球框架,不如掌握在自己手裡,選擇更「聽話」的平台出海。
3️⃣播出策略差異
Netflix的上架模式不利維穩熱度,Netflix 偏好「一次全上」的 binge-watching(狂看習慣)模式,但中國平台偏好:
- 每日更/周更:拉長話題熱度。
- 搭配短視頻平台運營(微博話題、抖音剪輯)。
- 精準操盤打榜、壓線營收。
📌首播權給 Netflix 等於是放棄話題控制權、輿論節奏主導權,中國不幹。
4️⃣授權「二輪」只為變現剩餘價值
對內娛平台來說把S+級 IP劇授權給 Netflix、Disney+、LINE TV等, 是一種「吃完主盤再賣邊角料」的策略:
- 首播→收割 VIP 與商業植入。
- 二輪授權→變現剩餘價值。
- 海外播映→拉抬演員曝光、鋪演唱會/海外活動基礎。
📌Netflix 拿到的只是「冷飯變香」的版本,而不是核心收益來源。
不是 Netflix 不想買,是內娛平台不想賣(首播),Netflix 確實有錢也有全球發行力,但中國S+級 IP劇早就是內娛平台的內容籌碼,在這場「內容自留地」的競賽裡,首播就是平台的主權與流量掌控力的象徵,豈容外人染指?
🔍反思:台灣的平台在哪裡?
近年來台劇的宣傳策略有個頗具象徵意義的指標反覆出現:是否上架 Netflix。
彷彿只要賣進 Netflix,就等同於走向國際、進軍全球,然而,多數情況是Netflix 購入的播映區域往往只限於台灣與東南亞市場,並不等同於全球發行,這種「出口想像」的自我安慰,只是行銷語言的過度延伸,也是對平台生態缺乏理解的產業幻象。
相比之下,中國影視平台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內容資本,形成完整的「平台即產地、也是出口」的封閉系統;而台灣沒有這樣具有壟斷力的平台架構,政府雖曾投入大量資金,意圖打造「代表台灣的大平台」,但這些嘗試往往在「外行領導內行」的操作下,變質為缺乏策展力、定位模糊的內容集散地,最終流於雜貨攤形式的二輪頻道。
這不是資源不夠,而是系統性失靈的縮影,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台劇為什麼沒上 Netflix,而是——
✨當內容走出去時,我們有沒有讓它以正確的方式、精準的策畫,抵達真正的觀眾(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