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全面剖析《秒速五公分》的孤獨與釋懷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raw-image


開始之前,先透過預告讓大家回味一下這部「胃痛神作」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故事主題:時間、距離與青春愛戀的無疾而終

《秒速五公分》透過純真卻無疾而終的初戀故事,探討時間與距離如何殘酷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作品名稱來自櫻花飄落的速度(每秒5公分),象徵感情隨時間緩慢凋零、各自紛飛。

小說的三個章節對應主人公人生的不同時期:童年離別的〈櫻花抄〉、高中單戀的〈太空人〉、以及成年追憶的〈秒速5公分〉,分別隱喻純愛的凋零、夢想與現實的掙扎,以及回憶最終被時間沖淡的必然。

故事沒有感人肺腑的快樂結局,而是以殘酷現實呈現青春成長中的遺憾與無奈。

遠野貴樹與篠原明里曾經擁有真摯的感情,卻因空間距離和時間流逝無法走在一起,映照出現代人逐漸疏遠的無力感。作品強調「無法傳達的思念」,描繪了兩位主角在各自的人生中始終掛念彼此卻不得相逢的狀態,凸顯出愛情的遺憾與成長的痛楚。同時,故事映照出青春的稍縱即逝。那些美好而懵懂的初戀終將成為過去,只留下淡淡哀愁。

整體而言,《秒速五公分》傳達出人生中「時間是否真的能治癒一切?」的思考。它溫柔而細膩地刻畫了愛情不僅有甜蜜,更常伴隨著殘酷與無可奈何,貼近每個人對逝去初戀的惋惜與追憶。

小說喚起讀者對青春歲月中錯過之人的共鳴,也體現了在時間洪流中學習放下的成長哲理。

角色描寫:細膩刻畫主角群的性格與情感變化

小說著墨於角色內心世界的變化,主角與配角形象鮮明且富有層次,透過他們的互動呈現出情感的起伏與成長。

raw-image

遠野貴樹

遠野貴樹是全書的核心人物。孩提時代的他內向溫柔,對明里懷抱著純純的愛戀,願意不顧風雪赴約,可見其執著與深情。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和分離的現實打擊,貴樹的性格逐漸沉鬱孤寂。高中時期的他看似溫和內斂,內心卻始終困在對明里的思念裡,經常獨自看著手機發呆,彷彿靈魂仍追隨著遠方的她。

成年後的貴樹雖依然待人親切,內心卻與周圍世界隔著遙遠距離,給人一種無法觸及的疏離感。

小說中,他曾嘗試投入新的感情但屢屢失敗。包括大學時的女友以及補習班認識的女友,各維持僅三個月便因他無法真心投入而告終。

在東京任職期間,貴樹與同事水野理紗交往,但因貴樹始終走不出過去的陰影,兩人關係漸行漸遠。他常常沉默地刪除寫給明里的簡訊,不知所措地逃避現實,最終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選擇辭職。

故事末尾,在與明里於平交道錯身而過後,貴樹回想起明里當年那句「今後你一定沒有問題的」,領悟到這股支撐他度過漫長孤獨歲月的力量來源。

這一刻他徹底釋懷,明白兩人曾經擁有的愛雖已錯過,但能相遇已是生命的奇蹟。貴樹最終露出淡淡笑容,決定放下過往,朝未來前進,完成了從執著過去到學會放手的轉變。

篠原明里

篠原明里是貴樹的青梅竹馬與初戀對象。

小學時的明里文靜善良,與貴樹情投意合,共同度過了純真的閱讀時光。

分離後明里一直珍藏兩人之間的回憶:抽屜裡塞滿的信件、雪夜中難忘的初吻,這些點滴成為她內心溫柔的角落。

與陷於過往的貴樹不同,明里的個性比較務實。升學搬家後,她努力適應新生活,雖然偶爾憶起往事也會惆悵,仍選擇將初戀藏於心中,繼續向前邁進。

小說中交代了明里在大學與畢業後的人生軌跡。她大學期間曾鼓起勇氣對一位師長告白但遭拒絕,體會了生命中的不盡人意。

畢業後明里任職於書店,穩扎穩打工作四年升任採購專員,並透過業務往來認識了未來的丈夫(某出版社的業務員)。兩人交往兩年後結婚,婚後明里定居東京,展開了嶄新的生活。

儘管如此,明里並未將與貴樹的過往徹底封塵。在結婚前夕,她偶然找到13歲時寫給貴樹卻未寄出的信,內心泛起漣漪。

片刻的沉澱後,明里決定將這段往事視作生命的一部分永久珍藏。那純真美好的情感已深植於她心底,最好的保存方法不是無法割捨的惦記,而是將它靜靜安放在回憶裡。

在故事結尾的平交道相遇中,明里並沒有回頭張望,預示著她早已走出那段過往,對過去的感情坦然釋懷。她真心祝福貴樹能夠幸福,自己也帶著那份曾經的美好繼續走向前。

明里的形象代表了一種溫柔但堅定的成長。勇於接受人生的無常,將初戀昇華為一段人生經歷,不會忘記也不會沉溺其中。

澄田花苗

澄田花苗是第二章〈太空人〉的女主角,一位單純率真的鄉村少女。

花苗的性格非常平易近人:她熱愛衝浪卻總也練不好,學業成績平平,對未來有些迷茫,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高中女生。

這種平凡真實的人設使讀者共容易產生共鳴。彷彿我們青春歲月中也曾有過像花苗一樣的自己或是友人。

花苗從國中起便暗戀貴樹,對這份感情既羞澀又執著。她會因發現和貴樹的某個共通點而欣喜,刻意挑選與他放學同路的時刻,只為製造不期而遇的機會。

兩人在便利商店前一起喝飲料,在回家路上並肩同行,每一次的互動,對花苗而言都是兩人之間共同的秘密。

然而,花苗心中也明白,貴樹的目光始終追隨著遠方的某個人,她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真正走進他的心裡。

她常看見貴樹獨自一人盯著手機或凝望天空,彷彿下一秒這個人就會奔向遙遠的天邊,從她的生命中離開。

這讓花苗感到既不安又難熬。為了終結自己苦悶的單相思,一度下定決心要向貴樹告白。她買了兩人常喝的咖啡牛奶,鼓起勇氣想踏出那一步。正當要開口時,懸在心頭的話語終究還是難以告訴對方,因為她似乎早已知道結局不會如自己所願。

眼看著貴樹即將離島升學,花苗只能含淚接受了這段無疾而終的事實。

在送別貴樹的場景中,一枚白色火箭衝上雲霄,猶如一道通天的階梯將天空分割成明暗兩半。花苗目送火箭升空的瞬間領悟到,自己對貴樹的情感;以及貴樹對明里的思念,就如明亮與陰暗那般遙遙相望卻無法觸及。

最終,伴隨火箭消失的是花苗青春中那份無法表達的單戀。

花苗的故事深刻地展現了暗戀的無力與成長。她在苦澀中學會放手,揮別了青澀的愛而變得更堅強成熟。

水野理紗

水野理紗是小說中特別著重描寫的一位配角。在動畫中,她的出場時間極為短暫,僅作為襯托主角的角色存在。

新海誠曾透露,水野理紗正是他最掛念、也最喜愛的角色。

因此,他特意在小說中為她鋪陳了更為細膩且深刻的故事篇章。

水野是貴樹於東京工作時的同事和女友,個性主動體貼,真心關懷貴樹;然而,貴樹內心的疏離最終令兩人漸行漸遠。

小說詳盡描述了他們分手前的種種波折。當貴樹意識到自己無法投入這段感情,而開始刻意疏遠時,水野仍不放棄地以簡訊、電話嘗試挽回這段感情。雙方互發了一千多封訊息,在愛情與不甘中拉扯許久,最終還是走向了無法挽回的結局。

這段描寫揭示出貴樹的溫柔其實帶有殘忍。他對水野並非沒有感情,而是他的心中始終忘不掉明里,導致兩人的關係無法繼續。

水野理紗的存在,加深了作品對成年情感挫折的刻畫。

一段緣分中並沒有明確的對錯,只是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文學風格:敘事手法、語言特徵與章節結構

章節結構與視角敘事:

小說《秒速五公分》沿用了動畫電影的三段式結構,分為「櫻花抄」「太空人」「秒速5公分」三個章節,對應故事的開端、發展與結局

巧妙的是,小說在敘事視角上做出了調整:第一章〈櫻花抄〉採用遠野貴樹第一人稱視角,以男主角的內心獨白引領讀者體驗那段青澀戀情。

raw-image

第二章〈太空人〉則改由澄田花苗第一人稱獨白,完整展現她單戀的歷程。

raw-image

到了第三章〈秒速5公分〉,小說轉為第三人稱全知視角。這種視角轉換的安排使最後一章能同時描寫成年的貴樹和明里的近況與心理變化。

raw-image

小說大膽地以雙線並行的方式展開,一方面以蒙太奇手法快速交代貴樹自高中至踏入社會間的感情波折,另一方面穿插即將結婚的明里對兒時初戀的追憶與祝福。透過第三人稱使讀者得以在小說結尾同時窺見兩位主角內心最深處的轉變。

貴樹如何走出停滯的過往、明里如何為青春畫下句點。這種多視角,多線交織的敘事方式,使小說在結構上較電影更為縝密豐富。

新海誠也曾透露,他出於對電影版結局的反思而動筆撰寫小說,希望替整體故事做個完整交代。

第三章改以全知視角正是為了彌補動畫僅以畫面暗示內心的不足,讓讀者更清楚地理解角色最終的心境。

語言風格與敘事語氣:

新海誠的文筆素以清新細膩見長。

在小說《秒速五公分》中,他並未刻意堆砌華麗詞藻或賣弄辭藻技巧,反而以言簡意賅的文字營造出深沉的情感氛圍。

小說語言樸實卻充滿詩意,每一句獨白都直指人心,讓讀者在平實的描述中體會淡淡的哀愁與共鳴。

例如描寫貴樹在列車上奔赴與明里重逢時,新海誠著墨於「手錶嘀嗒作響、掌心滲出的汗水、刺骨寒風中的呼吸」等細節。

這些看似平淡的語句卻精確捕捉了角色當下緊張又期待的心情。

大量內心獨白是本書一大文學特色。相較一般小說以對話推進劇情,《秒速五公分》更著重刻畫角色內在的獨語與心理活動。

新海誠大膽運用了如詩般的獨白來傳達情感,例如貴樹心中那句經典的疑問:「我要用什麼樣的速度,才能再次與妳相遇?」這種極端內斂的情感描寫方式,使全書瀰漫著淡淡的孤寂與思念,美感與哀愁並存。

讀者彷彿能透過文字聆聽到角色的心聲,在字裡行間感受那「無法訴說」的遺憾與惆悵。

文學表現技巧:

小說中充滿了象徵意象與精巧的敘事技巧,與動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夢境與幻想段落頻繁穿插其間,成為映照角色內心的重要手段。

無論第一章、第二章,貴樹和花苗各自做的夢,還是第三章開篇貴樹與明里「在夢中」重回少年時代,那些夢境場景其實都是角色內心深處渴望與遺憾的象徵。

raw-image

透過夢,新海誠巧妙地將現實與記憶交織:

第一章櫻花雨般的夢境暗示純愛易逝。

第二章宇航員的幻想對照出花苗觸及不到貴樹內心的無力感。

第三章則以一場平行夢境預示兩人終將告別過去、迎向未來。

其次,大量象徵意象的運用是本書一大亮點。新海誠善於以景物隱喻情感:例如飄落的櫻花花瓣象徵純真的愛情隨時光飄散、反覆出現的電車鐵道寓意著兩人之間無形的距離與現實的阻隔、火箭升空的畫面則象徵追逐夢想的腳步與留戀過去的人之間的錯位、平交道交會又錯身而過的場景意味著人生路途中的短暫交匯,終究趨向不同方向。

這些意象在小說中透過文字細緻描繪,形成了貫穿全書的隱喻。讀者不用親眼看到畫面,也能從字裡行間腦補出櫻花漫天、雪夜寂寥、火箭衝霄等鮮明場景,進而體會作者欲傳達的深層意涵。

此外,小說第三章的敘事節奏尤為特別,可稱之為文字版的蒙太奇。新海誠以快節奏的段落交錯來展現時間流逝,幾乎是片段式地捕捉貴樹高中畢業、異地求學、步入職場、感情受挫等人生片斷,將十年的光陰剪輯成數個情感場景片段。這種跳躍性的敘事有如電影中快速剪接的鏡頭,營造出歲月匆匆流轉的效果。

與此同時,作者又在這些片段間穿插明里婚前對往事的回憶,使兩條時間線交相呼應。讀者在閱讀時彷彿跟隨鏡頭在兩人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梭,點點滴滴地拼湊出他們十五年間情感的軌跡。這種寫作風格大膽而巧妙,既考驗讀者的領悟,也增強了文本的文學張力。

在文字的節奏推移中體會光陰不再、人事滄桑。總的來說,《秒速五公分》小說的文學風格既保有新海誠作品細膩寫實的傳統,又充分利用文字優勢深入角色內心,用平實卻動人的語言和象徵手法營造出強烈的情感共鳴。許多讀者表示小說文字帶來的內心衝擊甚至不亞於動畫畫面的震撼。文字之美與影像之美在此相得益彰。

小說文字賦予的意象給人的震撼更直接,而電影透過光影與奇幻天體景觀帶來的感動又是文字難以替代的。這種雙重魅力,使《秒速五公分》無論作為小說還是動畫,都成為令人難忘的藝術體驗。

小說與動畫的比較:情節差異與情感表現

《秒速五公分》小說版本與新海誠原作動畫電影在劇情架構上大體相同,但在敘事細節和表現手法上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差異性。以下從情節內容表達方式情感呈現三方面進行比較:

劇情情節:

小說由新海誠親筆改編自他的動畫劇本,完整保留了原作的三段式情節與關鍵場景走向。

raw-image

讀者在小說中依然能看到動畫中的經典橋段,如貴樹與明里在櫻花樹下重逢接吻、花苗騎著機車追趕卻終未能告白、貴樹與明里多年後在平交道兩兩相望等,整體故事主線與情感脈絡與動畫一致。然而,小說在篇幅上有更多空間去豐富與延展動畫未展現的劇情,使故事更趨完整充實。

舉例而言,動畫影片時長僅63分鐘,許多背景交代略作點到即止,而小說則補充了大量新場景與細節,特別是關於遠野貴樹成年後的生活經歷。

動畫在第三篇章僅以零星的蒙太奇暗示了貴樹的幾段感情插曲,而小說明確描述了貴樹在大學期間和工作初期所經歷的兩段短暫戀情及其結束原因。

例如,小說提及貴樹第二任女友是他大學打工賣便當時的同事,交往三個月因女方感受不到他的真心而提出分手(加上女方身邊出現追求者)。

第三任女友則是他於補習班任教時認識的學生,患有罕見疾病,兩人也在三個月後不歡而散,期間更因愛生恨而互相傷害,給彼此留下了心理陰影。

這些情節在動畫中被完全刪去,顯然是考量到影片時長和主線的集中度,但小說將其補完後,讀者更清楚地明白貴樹為何一直形單影隻。他並非沒有機會開始新戀情,而是他心底的空虛令每段感情都無法維繫太久。

此外,小說對水野理紗與貴樹分手的過程也有詳細描寫:動畫裡僅透過幾個鏡頭暗示貴樹曾與一位女性交往又分開,人物一閃而過。小說則交代了他與水野交往期間的疏離、爭執乃至最終以簡訊談判分手的整個心理歷程。

我們看到貴樹並非停留在原地等待明里,而是曾試圖向前走卻屢屢碰壁,愈發突出了他的孤獨與迷惘。

相形之下,動畫的情節更為凝練與含蓄,很多內容留給觀眾自行體會,而小說則傾向於把隱藏的故事補敘出來,為讀者答疑解惑之餘也豐富了作品

敘事角度與表達方式:

動畫與小說在敘事手法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視角運用與媒介表現上。

首先是視角敘事:動畫中,第一話〈櫻花抄〉基本採用遠野貴樹的主觀為視角(包括他的旁白獨白),第二話〈太空人〉則轉為澄田花苗的視角(花苗有大量內心獨白旁白),而第三話雖然有貴樹和明里的旁白敘述,更多是透過畫面蒙太奇和歌曲傳達情感。

相較之下,小說明確地採取了「雙主角內心獨白加上第三人稱」的混合敘事。

前兩章用第一人稱讓讀者直接進入貴樹和花苗的內心世界,最後一章改第三人稱穿梭於貴樹與明里兩邊。這使得小說在表現角色心理上比電影更直接充分。

例如動畫第三話中,明里的戲份極少,只能從只言片語(她未寄出的信、夢境片段)推測她的心情。

而小說則提供了明里在大學、工作直到婚後的一些心理活動與經歷描述。

讀者因此對明里這一角色在分開後的人生成長有了更多認識,而不再僅僅是從貴樹視角「想像」她過得如何。

在表現手段上,動畫電影屬於視聽媒介,透過畫面、聲音、音樂來營造氣氛與傳遞情感。

小說則運用文字描寫和讀者想像來達到類似目的呈現。動畫版《秒速五公分》最受讚譽的莫過於它唯美細緻的畫面與配樂。

新海誠極為講究背景美術與光影變化,無論是東京街景、電車軌道、滿天星辰都被他繪製得彷如一幅幅水彩畫般寫實動人。

主題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悠揚響起,那些默然無語的鏡頭自身就蘊含強烈的情感張力。

許多觀眾是被電影中視覺與聽覺的震撼所深深打動,從飄落的櫻花、疾馳的列車、花苗仰望夜空中升空的火箭,以及片尾兩列電車交會的瞬間等畫面,透過音響與動態在銀幕上感染人心,這是動畫作為媒介的獨特魅力。

相對地,小說沒有繽紛的畫面與音效,全靠文字來調動讀者的感官與情緒。但新海誠的筆觸充分彌補了這一差異。他以細膩的描繪和精準的情感捕捉,使讀者在腦海中「看見」了那些畫面,並深化了對角色內心的體察。

不少讀者反映,小說中許多段落讀來仿佛電影的分鏡腳本,文字具像地再現了動畫場景。

raw-image

例如雪夜候車室裡明里獨坐等待、種子島海灘上花苗注視火箭升空等,都在小說中有傳神刻畫。同時,小說還補充了動畫無法傳達的內心獨白,讓情感更加真切厚重。可以說,動畫的長處在於直觀的視聽沖擊,小說的優勢則在於內在的情感共鳴。兩者完美地達成了相輔相成。

情感基調與結局呈現:

儘管小說與動畫在敘事細節上有所差異,但兩者情感基調一脈相承,整體都走寫實淡淡憂傷的路線。

然而,在結局處理上,小說給予讀者的明確訊息比動畫更多一分。

動畫版的結尾被許多人稱其「開放式」與「自行想像」。

在最後鐵道旁對視那幕,遠野貴樹轉身露出一抹釋然的微笑,在影片中戛然而止,沒有對角色後續加以說明。

觀眾只能從他微笑的神情揣測,也許他終於放下了,也許心中仍有一絲酸楚。
這種留白增添了影片餘韻,但也讓部分觀眾覺得意猶未盡。

新海誠注意到了這點,因此在小說版中對結局心境做了更明確的補充。小說結尾依然是平交道擦肩而過的情景,但透過文字直接交代了貴樹此刻的內心獨白,他回想起與明里分別時她所說的那句:「今後你一定沒有問題的。
領悟到正是這句話給了他直到如今都能勇敢生活的力量。他完全釋懷了對明里的眷戀,明白兩人雖已錯過彼此,但曾經擁有的那段純真愛戀將永遠是不可磨滅的珍貴回憶。

raw-image

小說以貴樹發自內心的獨白作結,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放下過去、展望未來」的轉變。

相較之下,動畫僅以一個微笑隱喻。兩種表達各有韻味,前者溫暖直接,後者含蓄隱喻。

可以說,小說的結局對動畫的結尾作了一種將遺憾畫上句點的完美詮釋。

既遵從原作遺憾唯美的基調,又給予角色更加清晰的未來走向。新海誠本人亦提到,創作小說版正是希望在情感上給予觀眾與讀者一些安慰和鼓勵。

他原本的用意是讓《秒速五公分》成為一部替人打氣的作品,只是電影推出後被不少人視為「胃痛神作」。促使他在文字版中平衡了這種觀感。

總體而言,小說與動畫的差異並非劇情方向上的改變,更像是同個故事的用不同的方式做詮釋。

動畫側重以視覺震撼與留白餘韻來打動人心;小說則以翔實的心理描寫和補足細節來豐富故事。在情節與主題上兩者相輔相成,並補充了未交代的情節,最終都傳達出相同的情感核心。

珍惜曾經的美好,接受成長的殘酷,帶著回憶繼續前行

❝我不該停留於此,該朝著前方邁進❞

不知不覺間,這篇閱讀心得寫了超過八千字。

我想,這或多或少也反映出我的個性,容易停留在過去的記憶裡。

對於離去的人,我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

若要用「愛情」來定義那份失落,我總覺得,它遠比愛情複雜、深沉,無法輕易詮釋。

曾經,我做過一個夢:

夢中,我和她每天搭乘同一班公車,她總會在固定的那一站上車。

某天,她的宿舍失火,人就這樣離開了世界。

隔天,我依舊搭上同一班車。當公車緩緩駛過那站時,車門照常打開,她的身影卻再也沒有出現。

夢裡的我,在那一刻潸然淚下。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原本應該在你生命裡持續出現的人,卻突如其來地消失了,讓你措手不及。

醒來後,我發現眼眶是濕的。

我不知道,那眼淚是為了夢中的她,還是為了那突如其來的悲傷。

我們總以為停留在過去,是一種浪漫。其實,長久沉溺其中,只會讓人失去前行的力量。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傷痛與遺憾;而我們能做的,是繼續往前走,讓這份活著的責任,不被辜負。因為即使有些人離開了,你仍有值得守護的人,在你身邊。

就像《遺忘師》胡東岳告訴古悠人的話:

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成為他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活著的意義,不會有誰替你定義,而是得由你親自去尋找。

「繼續前進」就像明里在車站對貴樹說的那句話:

raw-image
今後你一定也沒問題的。

那並不是一場哀傷的告別,而是一種溫柔的託付。希望未來的你,能堅強地走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仲夏夜之夢
17會員
110內容數
🌙 歡迎來到 仲夏夜之夢。 這裡記錄著夜鶯的生命經歷與格言反思, 也有夏德的社會觀察與原創小說。 我們不追逐營利,沒有彈幕與廣告的干擾。 只希望能與你一同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啟發與成長。
仲夏夜之夢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這篇文章是關於閱讀《鐵道員》後的讀書心得,分享了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愛、遺憾、奇蹟、以及人生的各種面向。
Thumbnail
2025/07/23
這篇文章是關於閱讀《鐵道員》後的讀書心得,分享了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愛、遺憾、奇蹟、以及人生的各種面向。
Thumbnail
2025/07/22
每一個後悔,都換不來重來的機會,人生沒有存取點。本文透過一個個故事,探討後悔、錯誤、珍惜與成長的議題,並帶出親情、友情的深刻反思,以及對過去陰影的和解。
Thumbnail
2025/07/22
每一個後悔,都換不來重來的機會,人生沒有存取點。本文透過一個個故事,探討後悔、錯誤、珍惜與成長的議題,並帶出親情、友情的深刻反思,以及對過去陰影的和解。
Thumbnail
2025/07/21
《遺忘師》角色分析
Thumbnail
2025/07/21
《遺忘師》角色分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人生情感與遊戲創作的小說,讓讀者隨著主角一關一關地跟著情節走,而其中深刻的人性描寫和非典型的愛情故事也讓這部作品很值得一讀。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人生情感與遊戲創作的小說,讓讀者隨著主角一關一關地跟著情節走,而其中深刻的人性描寫和非典型的愛情故事也讓這部作品很值得一讀。
Thumbnail
平凡而無甚特別的主角,週身稜角、不那麼體制的配角,在大學求學時期短暫交會,經歷了種種變故和磨礪,那還是西元2000年左右時。 20歲,是競表智力才情的年紀,是還能浪擲時間在情愛和不知所以地摸索的年紀,離開校園之後,時間就像加速前進似的,再往後好像都是一彈指間的事情,生活的各種零零碎碎,推搡著人一路
Thumbnail
平凡而無甚特別的主角,週身稜角、不那麼體制的配角,在大學求學時期短暫交會,經歷了種種變故和磨礪,那還是西元2000年左右時。 20歲,是競表智力才情的年紀,是還能浪擲時間在情愛和不知所以地摸索的年紀,離開校園之後,時間就像加速前進似的,再往後好像都是一彈指間的事情,生活的各種零零碎碎,推搡著人一路
Thumbnail
呃,意思是,她的衝動購物行為,發生在10分鐘之內?天啊!不過,他等她幹嘛?
Thumbnail
呃,意思是,她的衝動購物行為,發生在10分鐘之內?天啊!不過,他等她幹嘛?
Thumbnail
🐦謝謝上誼的立婕推薦好書。 今天本來想寫小說心得的, 不過有點小感冒, 覺得好像應該休息一下, 瞥見一旁這本書 《飛一下、休息一下、再想一下⋯⋯》。 在這次書展上, 參加宮西達也論壇時, 恰逢五味太郎來探班, 拍到了兩人相擁的畫面, 那張照片收穫了近萬的讚, 所以
Thumbnail
🐦謝謝上誼的立婕推薦好書。 今天本來想寫小說心得的, 不過有點小感冒, 覺得好像應該休息一下, 瞥見一旁這本書 《飛一下、休息一下、再想一下⋯⋯》。 在這次書展上, 參加宮西達也論壇時, 恰逢五味太郎來探班, 拍到了兩人相擁的畫面, 那張照片收穫了近萬的讚, 所以
Thumbnail
坐飛機到日本公幹,赫然發現坐旁邊的女士,居然是十年前的初戀情人,當天被她甩的很慘,寃家路狹,還可以談些甚麼?
Thumbnail
坐飛機到日本公幹,赫然發現坐旁邊的女士,居然是十年前的初戀情人,當天被她甩的很慘,寃家路狹,還可以談些甚麼?
Thumbnail
男子每日到江邊等待一位女子。一日,男子鼓起勇氣向女子告白,女子笑問他是否愛她。男子答是,於是女子……
Thumbnail
男子每日到江邊等待一位女子。一日,男子鼓起勇氣向女子告白,女子笑問他是否愛她。男子答是,於是女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小說,描述了主角在夢中遇見的人的故事,藉由尋找和失落的情節,充滿了浪漫與感動。
Thumbnail
這是一篇小說,描述了主角在夢中遇見的人的故事,藉由尋找和失落的情節,充滿了浪漫與感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